張乃艷
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思維定勢所致。我們常常擔心幼兒在某個環(huán)節(jié)滯后會跟不上集體生活的節(jié)奏,會影響正常的活動開展。但近來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想法。
妞妞是一個插班生,又矮又瘦,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入園時,她媽媽千叮嚀萬囑咐,在焦慮中離開了。慢慢地,我才知道妞妞的自理能力很差,起床時不會穿衣服、疊被子;進餐時,不會自己獨立吃飯,甚至吃水果也需要我們幫她切成小塊才能吃下去。戶外活動下樓時,平衡能力很差,需要我們牽她的手才能平穩(wěn)地走下去……
開始時,我由于急于組織后面的活動,就試圖讓她跟上集體的步調(diào)與節(jié)奏,于是對她更多的是催促。“妞妞快一點兒?!薄版ゆぞ偷饶懔??!鄙踔?,班里的孩子們也會有意無意地說:“快點吧,怎么這么慢。”我變成了“快點老師”,妞妞也成為了“慢點女孩”。
妞妞每天無數(shù)次聽到這樣的語言,她都是默不作聲但眉頭緊鎖的樣子。進餐時,她試圖拿起勺子,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大口吃飯,但是她還是做不到;起床時,她想自己穿衣服,但衣服就是穿不好……妞妞努力想做好很多事情,但卻總達不到滿意的狀態(tài)。我也漸漸對這樣一個“小蝸牛”失去了耐心…….
終于,在一次催促時,妞妞爆發(fā)了“抗議”。手工活動時,她總也做不好,橡皮泥好像總不聽她的使喚,她想搓成水滴形,可是橡皮泥越來越調(diào)皮,就偏偏變不成她想要的樣子。我催促她說:“快點做呀。”突然,她大聲哭起來,聲嘶力竭地喊著:“不不,我不要,我不要……”一邊哭著一邊把橡皮泥扔到了地上。妞妞泣不成聲的委屈樣子著實可憐,所有小朋友都屏住了呼吸,班級里一片靜寂。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我的催促對她是莫大的傷害,她也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樣不再成為時時處處落后的“小蝸?!?。妞妞用這種哭訴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表達她的需求。她從心里抵觸成為“小蝸牛”,不愿意時刻被人催促,心里著急、焦慮卻真的達不到。
所以,經(jīng)過反思后,我把語言的催促變?yōu)樾袆拥闹笇?dǎo)。因為語言提示對她是一種壓力,也使她變得更加茫然、焦慮;行動助力則能給她更多方法,使她提升能力,增強自信。如區(qū)域活動即將結(jié)束時,我會用音樂提示區(qū)域活動結(jié)束的時間,并悄悄走到她身邊指導(dǎo)她收拾整理區(qū)域。音樂暗示使妞妞有心理上的緩沖,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dǎo),讓她從“慢節(jié)奏”到“正常節(jié)奏”有適應(yīng)時間,慢慢從“我不會”“我不行”到“我能會”“我能行”。
這樣堅持了近一個學期,我們對妞妞的提醒聲越來越少?,F(xiàn)在的妞妞能夠在一日活動中正常參與,我也不用因她而刻意等待。我想,當我們對妞妞這樣的“蝸牛們”有了更多的尊重、理解,耐心給他們指導(dǎo)和幫助,那么孩子也會帶給我們更多成長的驚喜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