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榮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劇家李漁有著坎坷的人生境遇。剛一出生時享受著富足生活,“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nèi)”,后來由于時局突變、科舉失利,原本饒有資產(chǎn)的家庭也因?qū)以庾児?,一貧如洗,于是,李漁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寫暢銷書,做公益,組織家庭戲班流動演戲,標新立異的思想讓他突破了自己,成了時代的弄潮兒。如今再回望他的所思所想,更令我們感慨:他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竟與現(xiàn)代人的觀念有著驚人相似之處。
設妙計維護版權,打擊盜版
李漁出生在一個藥材商人之家,自幼天賦聰敏,喜好讀書,希望以勤奮苦學來出人頭地。無奈的是,數(shù)次參加科舉考試,皆不及第,從此心灰意冷,決定不再追求科舉,而是做一個平凡的讀書人,這個讀書人給自己找到的謀生之物是寫暢銷書。早在300年前李漁所處的時代,雖然沒有現(xiàn)代傳媒,也沒有暢銷書一說,但發(fā)達的文化根系和市民階層的審美旨趣,催生出了大量的圖書作坊,李漁就是在這里敏銳地悟出了一條謀生之路。
在杭州居住數(shù)年之后,文采飛揚且創(chuàng)作精力旺盛的李漁,隨著作品的不斷問世,成了家喻戶曉的文壇新人,但他并沒因此獲得相應酬勞。他的作品常常一問世,馬上就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書商盜印。那時候盜印沒什么技術含量,買一本新書,自己找?guī)讉€刻書匠在家里刻印就可以銷往市場,當然也不用付給李漁稿費。于是,只要他的作品在杭州市場上出現(xiàn),蘇州、南京等地的書商很快就能翻印出來。據(jù)說,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數(shù)日之內(nèi),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見到李漁的新作,可以想見傳播之快。
為了打擊盜版,李漁想出了一個妙計,在完成一部新作后,他沒有第一時間拿去印刷,而是揮筆寫了一份訴狀,來到了南京府衙,對知府大人說:“昨日我有一批新書從蘭溪老家運往南京,不料剛一進入南京地界就被強盜劫去了。大人啊,遭劫的這批書是我第一次印刷出來的,尚未在市場上流通,所以如果有誰在賣我的那些書,誰就是強盜,最起碼也跟強盜有關!” 知府大人讀過李漁的不少書,聽說他的書被搶,非常重視,趕緊立案,天天派大批衙丁到市場上去查找,看有誰在賣這本新書。與此同時,李漁開始正式印刷這本書,并把印刷這本書的正規(guī)書商名單交給南京府衙,避免衙門誤抓他們。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局面:一邊是衙門在市場上到處查找有沒有人賣那些被搶的書;一邊是正規(guī)書商們從李漁手上拿書投向市場。而那些平時靠印刷盜版書吃飯的無良書商看到市場上風聲這么緊,哪還敢再盜印李漁的書。
但對于李漁來說,他所進行的這場維護版權的斗爭還僅僅是開始。在他后來的生涯中,各種盜印他著作的現(xiàn)象仍在不斷發(fā)生,甚至還出現(xiàn)過別人冒用他的名字寫的小說和劇本。為打擊盜版,李漁全家搬到盜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里建立了一個自己的書屋,自寫自印自銷來打擊盜版,書屋名為“芥子園”,取“芥子雖小,能納須彌”之意。此后,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書鋪印刻,算是壟斷了市場。由他倡編并親自作序、一直被譽為中國畫臨摹范本的 《芥子園畫傳(譜)》也是在芥子園印行的。就這樣,芥子園在與偽書、劣書的競爭中終于脫穎而出,形成了良幣驅(qū)逐劣幣的態(tài)勢。后來“芥子園”書鋪屢經(jīng)轉(zhuǎn)手,但李漁奠定的良好傳統(tǒng)一直保持,使芥子園成為清朝出版業(yè)的著名品牌,沿襲二百多年,當下的很多圖書收藏者還都以收藏到芥子園印行的圖書為榮。
熱衷公益,造福鄉(xiāng)民
后來,李漁回到了浙江蘭溪夏李村老家,除了創(chuàng)作,他開始熱衷公益,牽頭建造了大批公益設施。
當時,夏李村前有一條大路,南北分別通往蘭溪縣永昌鎮(zhèn)與游埠鎮(zhèn)。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李漁倡議募捐集資,建一座涼亭,鄉(xiāng)人無不贊許。亭子建好后,白墻黑瓦,亭內(nèi)兩側(cè)砌有石凳供人休憩,還有石子小路,很是別致。這時候,鄉(xiāng)人們商議得給涼亭取個名字。當?shù)刎斨骼罡毁F覺得自己贊助了大筆資金,非要給亭子取名為“富貴亭”。李漁覺得太惡俗,就阻攔說:“且停停?!币馑际钦f,你暫且停一下。財主說:“我給亭子取了名,你不同意,那你說該叫什么好?”李漁笑著說:“我已經(jīng)說出名字了—且停亭”。財主還想爭論,李漁又說道:“且自在這里停一停,歇歇腳,怎么不能叫且停亭呢?”并專門為這個亭子擬了一副對聯(lián)—“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贝撕螅送ご寺?lián)一直為后人傳頌,并被列為“中國十大過路涼亭”之一,關于它的典故也一直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除了且停亭,李漁還倡修水利,牽頭興建石坪壩等四處堰壩,挖掘伊坑等溝渠六華里,使易旱的黃土丘陵地帶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農(nóng)田水利,令村民們受益。據(jù)《龍門李氏宗譜》載:“伊山后石坪,順治年間笠翁重完固。彼時笠翁構居伊山之麓,適有李芝芳任金華府刑訂廳之職,與笠翁公交好,求出牌曉諭,從石坪處田疏鑿起,將田內(nèi)開鑿堰坑一條,直至且停亭,復欲轉(zhuǎn)灣伊山腳宅前繞過。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蔭注,更欲乘興駕舟為適情計也?!笔簤伪缓笕俗u為“李漁壩”。
尤為看重
心理上的“養(yǎng)生”
李漁在《閑情偶寄》一書中的“頤養(yǎng)部”中十分細致地記述了日常養(yǎng)生的方法,包括調(diào)節(jié)情緒、順應四時、防止憂慮、飲食合度等方面,大部分是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進行闡發(fā)和論述的,其中有很多方法都和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觀念不謀而合。而他自己活到了虛歲七十,“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當時,也算是少見的高壽之人了。
李漁尤為看重心理上的“養(yǎng)生”,他認為,養(yǎng)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心態(tài)要樂觀。要想身體好,首先就要“心和”?!靶暮?,則百體皆和?!币粋€人,強心才能健體。那么,如何才能心和?在書中,他將“行樂”列為第一。這里的“行樂”,不是尋歡作樂,而是指如何保持心情舒暢。他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應當如何擺正位置和心態(tài),做了一番淋漓盡致的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退一步法”,富貴者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不會損身;貧賤者當遵“退一步法”,即通過與自己逆境的比較,獲得心態(tài)的平衡,才不會致郁,也就是人無論貧富,對待人生都要懂得“退一步”。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退一步”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情緒疏導,保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承認差距,降低目標,使自己從矛盾和苦惱中解脫出來,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日常養(yǎng)生中,李漁對“睡”甚是推崇,“養(yǎng)生之訣,當以善睡居先?!彼苓€精,睡能養(yǎng)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壯筋。但睡宜有節(jié),如午睡最適合于長夏之時,因為“長夏之一日,可抵殘冬之二日;長夏之一夜,不敵殘冬之半夜”,加之暑氣傷人,易感疲倦。當在午餐之后片刻,食物已消化之時,待睡意自來,不可存心強求,如“手倦拋書午夢長”之舉最得“睡中三昧”。此外,睡必擇地,地須靜、涼;睡須靜心,無煩事縈纏。這樣的睡實在是“生平最有效之藥”。
在飲食上,李漁始終把蔬食當作上等的美食,他說:“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彼J為,對于養(yǎng)生來說,精工制作過的肉不如普通的肉,肉食不如蔬菜,這是因為后者比前者更貼近自然。蔬菜的好處不僅最為養(yǎng)生,而且清淡、干凈、芳香、松脆,是美味無比的食品,它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一個“鮮”字,這一點,是不是也很像我們現(xiàn)代流行的“輕食主義”?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