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妍
“尕布龍者,青海省原副省長也。以樸實為本,秉勤廉為旨。一身藍布衫,工人形象;兩腿爛泥巴,農(nóng)民本色。就餐從簡,自掏腰包,出行從簡,由來低調。踐行三嚴三實,未違半分半毫。將自家作旅館,任八鄉(xiāng)人往來,將牧民當父母,把一顆心掏盡。及致積勞成疾,病疴纏身。今人雖已去,民卻久而不忘,提其名,交口贊頌,念其績,涕泗橫流,嗟乎!此乃重于泰山之清名,矗于身后之豐碑也。”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今天我們再讀尕布龍,依然熱淚盈眶,他代表著五百萬青海兒女的質樸情感,也構成了我們共同的時代記憶。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痹僮x尕布龍,是緬懷,更是自我洗禮,他是一把精神火炬,激勵著我們讓生命為時代而澎湃。
牧民省長尕布龍:高大上的位置,接地氣的親人
——“我曾是個放羊娃,在黨的培養(yǎng)下,當上了副省級領導干部。我牢記黨的宗旨,一生從沒忘記黨的培養(yǎng)和人民的養(yǎng)育之恩,心里裝滿了老百姓的疾苦?!?/p>
在尕布龍家里,擺放著11張床鋪,客廳并排放著4張陳舊的課桌,周圍擺著40把椅子……了解故事的人都知道,這就是尕布龍操持了30年的“牧民店”。他說:“我在牧區(qū)當過縣委、州委領導近20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會藏語和蒙語,可以給來省城求醫(yī)、辦事的牧民當翻譯?!彼米约旱墓べY購置被褥、羊毛氈等生活用品,免費為牧民提供方便和服務,來“住店”的牧民,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年半載。為了讓前來治病的牧民們及時熬中藥,他家常年生煤爐子,他給“牧民店”每年買6噸煤、每月買300斤面粉、每天做5鍋面條……當被問起30年來這里共住過多少人時,他說:“我自己也搞不清住過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養(yǎng)育了我一輩子,現(xiàn)在有條件了就應該為他們盡點責任?!彼緳C回憶說,僅司機和秘書從尕布龍家護送到醫(yī)院就診的貧困農(nóng)牧民患者就有3000多人,其中相當一些人在病重期間,尕布龍親自在病床前陪護過。據(jù)粗略估計,“牧民店”接待的農(nóng)牧民有7000多人。
工資比別人高,但他對自己苛刻得讓人心酸。平時不敢多吃肉,不敢多穿一件新衣服,抽的是最便宜的紙煙,身上常穿的藍布外套洗得發(fā)白,襯衣上打著補丁,不舍得喝茶葉,一直用山上自己種植的黑刺葉子當茶葉泡水喝……作為一名省級干部,他的生活之簡樸讓人難以想象,而救助農(nóng)牧民時卻無比慷慨,為了他們哪怕割自己身上的肉都舍得。
歷史是今天的昨天,他用一種難以替代的方式,履行了“關鍵少數(shù)”中流砥柱的責任。
他用實際行動從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靈魂深處回答了“信什么、為什么、干什么”。時代在變,但只有信仰之燈才能指引我們的人生航船劈波前行。這條路,他用一生去行走和實踐。
“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辨夭箭堄盟囊簧鸀槲覀兠枥L出了一幅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畫像,對于我們今天的黨員干部來說,他的堅定信仰、他的家國情懷、他的扎實作風,是一本極為厚重的教科書。
勞動者尕布龍:且把余生化青山
——“植樹造林很重要,一定要把生態(tài)環(huán)境搞好。我已經(jīng)退下來了,回到家里睡覺不行,還要干點有意義的事情?!?/p>
1992年,66歲的尕布龍不再擔任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本可以頤養(yǎng)天年的他,卻毛遂自薦當起了南北山的“綠化隊長”。10年間,尕布龍在南北山林區(qū)勞動達3520天,即便是春節(jié)也從未停歇,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親自上山值班,從未間斷。燈火輝煌,大家都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而這位老人卻孤單地守護在南北山林區(qū)中,守望著遠處城市里的萬家燈火。他沒空休息,馬不停蹄地把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生命全都獻給了人民,獻給了腳下的寸寸青山。
荒山上的10年是漫長的,那是一口白餅一口涼水填充的歲月,這10年卻又是轉瞬的,一個人一座山,千萬棵樹,他沉醉著,不丟棄、不放棄。累了,就躺在土堆上,臉上蓋著帽子打會兒盹;暈倒了,被工人們抬下山去,幾天后又出現(xiàn)在這片他鐘愛的溝溝坎坎中……
10多年時間里,在他的帶領下植樹造林3.75萬畝,栽樹3000萬株。人們說,假如沒有尕布龍,這么短的時間里,即便能栽下這么多樹,也絕難成活,即便成活了,也絕難保住。
最美的花,常開在懸崖邊上。
綠化規(guī)劃、平山整地,引水上山、栽種管護……如今,他親手種下的每一棵樹苗都涌動著溫暖的氣息,她們長成大樹,在拂面的春風里,為我們講述這位老人的故事。
春去冬來,許多人可能理解不了這樣寂寞堅守多年的人生意義,因為大多數(shù)人與這種生活閱歷沒有交集,更無法感同身受。但今天人們依然久久歌頌,為什么?是什么持久地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答案就是這年復一年滿眼的碧綠,是實實在在的幸福。
正如許多干部所言——“當人們漫步于兩山的綠蔭之間,享受著這高原上難得的生態(tài)景觀時,不能不向尕布龍這樣的省級領導致以由衷的敬意”。
普通人尕布龍:
爺爺?shù)膼酆脱蹨I
——“組織分配到哪里,就到哪里工作。都是一樣為人民服務!”
“國之本在家”,家風體現(xiàn)著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追求。在尕布龍身上,這一點尤為明顯。他對自己、對家人的嚴格要求遠近聞名。
“盡管他會為一個素不相識的貧困百姓去奔走相助,卻從不為身邊人的私事說一句話?!彼酿B(yǎng)子如今還是一名普通職工,兒媳下崗后擺地攤、做點小本生意維持生計,養(yǎng)女仍在草原上放牧。他的妻子,一生都在大草原的家里,直到去世,尕布龍都沒有告訴家人以外的任何人。
外孫女達什姐莉談起爺爺,熱淚長流。在她眼里,爺爺不是高官,不是勞動者,只是一個樸素的老人:舍不得吃蔥花餅,留給她吃;舍不得穿新衣服,卻在她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時去商場買了一件八百元“昂貴”的羽絨服給她;結婚前,她帶著未來女婿去看爺爺?shù)臅r候,他轉過身悄悄擦去眼淚……他把對家人的愛和牽掛,都藏在眼里和心里。爺爺雖然沒有給她一份留在省城的工作,但她心里充滿思念和感激。我想,穿越時空,爺爺留給她的精神財富長久地影響和觸動著她。
愛人者人恒愛之
習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一名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斗、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p>
2016年尕布龍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翱思悍罟?,俊杰高懸青海月;踐嚴行實,熱腸恒暖牧民心?!彼拿?,被越來越多人久久傳頌。
平凡的人生,選擇了不凡,就注定要負重前行,他走出了一條路,引領著更多人踏上坦途。
生命有涯,精神不死。
尕布龍從未離開,他用18年的奮斗,給西寧市留下了郁郁蔥蔥的青山;用30年的堅守,為牧民在省城建起了一個家;用50年的奉獻,贏得了各族群眾的愛戴;用85年的一生,書寫了共產(chǎn)黨人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尕布龍也從未遠去,他以飽滿的姿態(tài),在這片生養(yǎng)他的土壤里生根開花,以千絲萬縷的根須熱切擁抱這片熱土。時代滄桑巨變,精神熠熠生輝,他將永遠閃耀在這片廣袤高原。
有人說,今天我們?nèi)鄙俚氖翘固故幨幷劺硐氲募で楹吞ぬ崒嵏墒聵I(yè)的定力,但我們堅信,在新時代的中國,依然有許許多多尕布龍這樣的人,像開山島夫妻哨、玉麥山兩姐妹……他們在大與小、得與失、苦與樂的交織中選擇了責任與擔當,點亮了我們前行的路,讓我們面對險阻披荊斬棘奮勇前行,面對風浪無堅不摧屹立長存。
留言板
“尕布龍同志不愧是我們青海人民的驕傲,是各族人民群眾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p>
“尕布龍同志的先進事跡感人至深,觸動靈魂,為領導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的為人民服務示范課,為處科級干部上了一堂生動的黨性教育課,為全體教師上了一堂感人的師德教育課,為廣大學生上了一堂有益的人生指導課,為青海民族大學師生樹立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標桿?!?/p>
“尕布龍對青海的熱愛、對生態(tài)的責任、對子孫后代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弘揚?!?/p>
“聽了尕布龍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后,讓我非常崇敬這位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干部,真切感受到了他的崇高風范和人格力量。作為一名軍人,我也要像他那樣,始終心系人民群眾,到基層去,以‘釘釘子精神和‘工匠精神扎實苦干,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p>
“尕布龍同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了前進的方向。作為一名工作在最基層的黨員,要像他那樣,努力做到‘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和群眾打成一片,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p>
“當我離尕布龍爺爺?shù)膬?nèi)心越來越近時,感受到的是真實、樸素、平凡、永恒的大愛,他長期的堅守成就了一份責任,平凡的事跡書寫了一份真情……”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積極踐行尕布龍身上的‘百姓底色和‘普通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燃燒自己的無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