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雅
摘 要:在現行的財務報表體系中,我國尚未將利得和損失作為獨立的會計要素列式,而僅僅將其作為所有者權益和當期損益的補充項目,分別計入當期損益、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項目。本文試述利得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的三界限,并建議把經營收支和偶然所得損失分開,并單設利得和損失科目。
關鍵詞:利得和損失;當期損益;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
在會計中,“利得”是指企業(yè)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企業(yè)非日?;顒铀l(fā)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利得和損失在會計處理時可能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也可能先計入當期損益,最終影響所有者權益。關于利得與損失計入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還是當期損益的界限,現進行兩兩對比討論如下:
一、當期損益VS.其他綜合收益
從利得和損失這個角度來看,利得和損失是否實現是判斷其應當計入當期損益還是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判斷標準之一。如果利得損失已經實現,則計入“當期損益”,若未實現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當期損益是企業(yè)在某一個會計期間實現的各種利益流入和流出。相比較其他綜合收益而言有如下兩個特點:一是當期損益主要和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投資活動以及籌資活動相關;二是相關的損益已經發(fā)生了或者很有可能會發(fā)生??偟膩碚f就是企業(yè)在三項基本活動中實際發(fā)生的或很可能發(fā)生的利益流入和流出,相關收益可以直接為企業(yè)所支配并為企業(yè)帶來好處,相關支出直接導致企業(yè)利益的流出。利得和損失在會計處理時,應當判斷其是否已經實現來確認是否應當計入當期損益項目。計入當期損益的非日常項目主要包括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債務重組損益、捐贈、罰款、盤盈盤虧等,相關交易的利得損失通常計入營業(yè)外收入和營業(yè)外支出科目。
其他綜合收益表示當期尚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當期未實現是指根據會計準則,該部分利得和損失雖未實際發(fā)生未通過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存在發(fā)生的可能性,而被計入會計信息系統(tǒng)。對于其他綜合收益,也有著一個很普遍的特點,那就是名義上已經是會計主體的收益了,但是由于未來的波動性很大或者其他原因,會計主體目前無法支配這些利潤并從這些利潤中獲取好處,因此將已經實現但暫時不能計入本年利潤的收入或費用的項目,其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等到以后該利得和損失實現后再轉入損益類科目核算。
關于債務重組利得,新準則中規(guī)定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債務重組后仍需償還的資產組合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營業(yè)外收入科目)。筆者認為這雖符合當期損益的劃分標準,但也可能促使上市公司通過關聯(lián)方債務重組的途徑來虛增利潤、粉飾報表。筆者建議我們需要對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的做法加以斟酌和限制,建議在報表及報表附注中注明企業(yè)通過債務重組產生的收益金額、對企業(yè)所得稅的影響額等,使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更加透明化,有助于報表使用者了解公司實際的收益能力?;蛘邔鶆罩亟M利得所確認的損益金額不要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可以采用折中計入或者相對比例計入的方法分期納入當期損益。
二、“當期損益”VS“資本公積”
當期損益是記錄企業(yè)與三項基本活動相關的利益流入和流出,這些活動通常發(fā)生在企業(yè)與其非關聯(lián)方的第三方之間。而資本公積的核算通常與股東投入相關的事項,即企業(yè)與股東之間的資本性交易(即“權益性交易”),如股東對企業(yè)的捐贈、債務豁免、代為償債等。
筆者認為利得和損失計入“當期損益”還是“資本公積”的判斷標準是——該交易是發(fā)生在企業(yè)與其他第三方之間還是企業(yè)與股東之間,若是與第三方交易而產生了利得或損失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與企業(yè)股東之間的業(yè)務活動或事項產生利得和損失則計入資本公積。比如企業(yè)接受一筆捐贈款項,若該款項是由無關第三方捐贈的,則計入營業(yè)外收入科目,若是由母公司捐贈的則計入資本公積科目。
三、“其他綜合收益”VS“資本公積”
其他綜合收益是綜合收益下面核算的內容,在新會計準則中,其他綜合收益獨立于資本公積,與資本公積并列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類,不再屬于“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的一部分。資本公積的核算主要與股東股本投入相關,最終歸屬于權益范疇;而其他綜合收益記錄的是名義上已經實現的但暫時不能計入當期損益的項目,等到利益實際實現時再轉入當期損益,相當于損益的一個過渡性科目,最終會影響綜合收益。
我國尚未將利得和損失作為獨立的會計要素,而僅僅將其作為所有者權益和當期損益的補充項目。由于利得和損失具有偶發(fā)性和不可預防控制等特點,與企業(yè)正常生產經營中所產生的收入費用不同,故筆者認為有必要把經營收支和偶然損益分開,或許可以考慮重新定義收入/費用科目,并單設利得/損失科目,以便更好地對財務信息進行分類提供更相關的信息以支撐決策。
參考文獻
[1]徐露萍.關于我國會計要素改進的探討[J].會計之友,2011(6):48-49.
[2]李志堅,白雪娟.綜合會計等式、其他綜合收益及相關評價[J].財務與會計,2017(20):76-78
作者簡介:張琦雅(1994),女,漢族,重慶市。學歷:碩士。單位:四川大學,四川省成都市,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