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苗
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兩個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游,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導游連聲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讓大家受累了?!倍硪粋€導游卻詩意盎然地對游客說:“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正是伊豆赫赫有名的迷人酒窩大道,請大家快樂地體驗它的與眾不同吧?!?/p>
要求選好角度,自主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一、材料分析
同樣的情況,在不同人的心里,由于心態(tài)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態(tài)度,兩位導游給出了不同的詮釋—令人厭惡的“麻子道路”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迷人酒窩大道”——當然,帶給旅客的也是不一樣的心境。
二、最佳立意
換一種角度欣賞風景,換一種心情體驗人生。
參考觀點:同樣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態(tài)去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面對人生路上的“坑洞”、坎坷,要用樂觀的心態(tài)、詩意的心靈去面對、悅納;抱著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人生路上處處是風景。
展開方向有三個:是什么?(或“有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1.方向一——是什么?
運用示例——
中心論點:事物都有相對面,無論好壞都取決于你的心態(tài)。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忽略悲觀留下樂觀。
分論點一:(陶潛)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他在貧困的生活中看到了自然的美麗,體悟了平凡生活的樂趣。
分論點二:(蘇軾)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他在被貶的經歷中看到了人生的大智慧,造就了曠達胸襟。
分論點三:(羅蘭)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她在孤寂的廟宇中看到了內心的平靜,找到了孤獨之美。
“是什么”是對話題的闡釋解說,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是解說或總分關系。該組分論點用事例引領,論述名人們在“貧困”“被貶”“孤寂”的境況中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闡述他們“看到了什么”。
2.方向二——為什么?
運用示例——
中心論點:讓坑洞變成酒窩,就是換個角度看待世界,用樂觀的心發(fā)掘生活的精彩,快樂地體驗生活的與眾不同。
分論點一:用樂觀的心看世界,可以感受生活的絢爛。
分論點二:用樂觀的心看世界,可以收獲人生的成功。
“為什么”是分析原因,探究做法或事物的優(yōu)缺點,分析影響。這組分論點用觀點引領,解決“為什么要有樂觀的心態(tài)”的問題,結構先總后分。
3.方向三——怎么辦?
運用示例——
中心論點:生活中處處有“伊豆大道”存在,讓我們學做一個會用詩意心境走路的好“導游”,讓每一天都風和日麗。
分論點一:做好人生路上的好“導游”,學會用詩意樂觀的心態(tài)正視坎坷。
分論點二:做好人生路上的好“導游”,學會用詩意樂觀的心態(tài)改變心情。
分論點三:做好人生路上的好“導游”,學會用詩意樂觀的心態(tài)創(chuàng)造快樂。
“怎么辦”是針對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該組分論點提出“學會用詩意樂觀的心態(tài)”正視坎坷、改變心情、創(chuàng)造快樂,層層遞進,讓議論更有深度。
蝸牛與繁星
◎馬鳳岐
“我絕望,掉入深淵,卻看見水面閃耀著滿天的星光?!?/p>
伊豆?jié)M是坑洞的道路,既可以是瑕疵一般的麻點,也可以是美人臉頰上別有風情的酒窩,道路沒有差別,差別只在心境。
破落貧窮的曾德特小鎮(zhèn)上,所有人都看不起那個每天只知喝酒畫畫的瘋男人,哪怕是孩子也會因為厭惡朝他丟石子,然而他卻從不曾放棄他們。這位誕生在荷蘭的天才畫家,用苦難構筑其豐厚的人生,用真誠去構建藝術的殿堂,這貧賤而高貴的牧師之子,拒絕上帝靈光的籠罩,走近饑餓的街巷和貧血的月亮,畫著顫動的貧民窟和處于地獄般受苦的工人,畫著冰天雪地里撿煤渣的老人,畫著辛苦勞動一天后僅有幾顆土豆作晚餐的家庭。這個世界不曾表露過對他的善意,回絕他的真誠,他卻說:“終生從事于表現隱藏在它們之中的詩意,確實是值得的。”
凡·高的心境超脫于苦難人生之中,他從貧賤中找到了高貴,于平凡中畫出了熱烈與真實。
黃州赤壁下,滔滔不絕的江水載著功名利祿而去,留下孑然一身的詩人凝眸沉思。他剛剛走過“烏臺詩案”的腥風血雨,滿心是疲憊與惶然。流放的艱苦生活,讓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無形中回歸了自然與生命的原始狀態(tài),使他更接近自己的靈魂。背井離鄉(xiāng),更無朋友相伴,他在寂寞之中反省過去,他明白自己之前所為恰如樹木靠著木瘤取悅于人、石頭靠著暈紋討人歡喜,洋洋自得,不過是在炫耀自己的無知。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靜成了湖,使蘇東坡完成了成熟的蛻變,也使他的才情得到了升華,終將光照后世千秋。
蘇軾的心境寧靜于窮鄉(xiāng)僻壤之間,他在失去一切之后得到了自己,寫出了天地之靈。
《命若琴弦》里的盲人琴師堅信“千弦斷,天眼開”,現實中的史鐵生以筆為琴,譜寫出人與命運抗爭的激昂樂章?;畹阶羁裢哪挲g上忽然斷了雙腿,他卻并不哀嘆消沉,“既然只能走在這條路上,為什么不盡情縱樂歌舞一番呢?”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所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史鐵生的心境灑脫于痛定長歌之后,他在生死之間體味到達觀的力量,在言語間試圖將這力量傳給更多的人。
上帝分派給人一個任務,牽著蝸牛去散步,它慢慢吞吞,讓人吃盡了苦頭。于是他停下來,等著它,卻看到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頭頂上,滿天繁星閃爍。
本文圍繞“道路沒有差別,差別只在心境”的觀點有序展開。三個分論點并列展開,運用事例引領,列舉凡·高、蘇軾、史鐵生的例子,提出需要什么樣的心境——超脫、寧靜、灑脫的心境。結尾哲理故事緊扣觀點,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