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娜
摘 要: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其大多用于供養(yǎng)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這些器物神圣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材質(zhì)各異,造型奇特,制作構(gòu)思巧妙,數(shù)量巨大,是藏傳佛教藝術(shù)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guān)鍵詞:佛教;法器;賞析
藏傳佛教法器的質(zhì)地多以金屬為主,一般為金、銀、銅,同時還有木、骨、石、絲織品面料等質(zhì)地制品。這些法器造型最初源于古代天竺佛教,其質(zhì)材不同,造型巧妙,制作精湛,是藏傳佛教藝術(shù)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方佛冠是僧人在佛事活動時所佩戴的形如帽子的五聯(lián)瓣裝飾物,一般每瓣飾有一佛像,分別為不動佛、寶生佛、天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盧佛。這佛冠的五瓣上飾法輪、金剛杵、蓮花、寶劍以及金翅鳥和摩尼寶等。五方佛冠一般用皮、紙、木或者鏤空的銅皮、銀皮等制作,凡有隆重法會儀軌(如放瑜伽焰口),其中央的主座和尚必戴此冠。
嘎巴拉碗(顱器),用人顱骨上半部制成,呈橢圓形??谘靥庤偳兑恢茔y制的骷髏頭,制作精美。它應(yīng)是一件修密宗最高法無上瑜伽密舉行灌頂儀式時用的法器。嘎巴拉碗不僅作為密宗法器使用,還是一種重要的供養(yǎng)器,作為一種貴重的舍利進行供奉,只供于護法神殿和密宗師、行者的修煉禪房或密室內(nèi),在寺院的大殿中是根本看不到的。
瑜伽師、大成就者、空行母、本尊神和護法神的左手都持有嘎巴拉碗。碗內(nèi)盛有甘露、酒、朵瑪供器、敵人的鮮血。作為苦行僧的乞討缽或飯碗,嘎巴拉碗時時提醒人們牢記死亡、無常及生命的短暫和稍縱即逝,寄托了超脫人世、脫離苦海的佛教出世觀。
金剛杵,梵文“Vajra”,意為“堅固”或“力大無比”,藏語稱“多吉”,音譯為伐折羅、縛日啰、伐折啰等,是佛教密宗表示堅利之智、斷煩惱、伏惡魔的法器。金剛杵有金、銀、銅、鐵、石、水晶、檀木、骨頭等多種質(zhì)料,又分獨股、三股、五股、九股及塔形、如意寶形、羯摩杵形等形狀。
此件九股金剛杵的中心點兩側(cè)各有三道金剛?cè)?、對稱的蓮花底座及月亮盤。九股金剛杵上有一個中軸股叉和八個彎曲的外股叉,直接插在月亮盤的四大基本方位上,八個外股叉從摩羯口伸出。三道金剛?cè)Υ砜臻T、無相門和無作門三解脫門,八個外股叉象征“八正道”,中央股叉和四大方位上的股叉代表“五佛”。杵的用法也各有不同:修大威德明王法,用九股杵;修金剛部法,用五股杵;加持神用,用三股杵;修“佛部、蓮華部”法,用獨股杵。
金剛鈴由合金鈴和黃銅鈴柄組成。金剛鈴的鈴桿比鈴肩部高出一指,鈴桿與手柄在肩部合為一體。鈴柄頂端為五股杵,四個彎曲外股叉由摩羯口中伸出與中軸股叉呈閉合狀態(tài),坐落在蓮座月亮盤之上。鈴的肩部分內(nèi)區(qū)和外區(qū),內(nèi)區(qū)有十六個向四方散射的小蓮瓣,外區(qū)有八瓣蓮花,象征八大男性菩薩,每個蓮瓣都刻有藏文字母,象征八大女菩薩或八大供養(yǎng)天女。內(nèi)壁的上端有個環(huán)系鈴舌,搖晃可發(fā)出“空性之音”。
脛骨號是藏傳佛教密宗的樂器之一,也是修無上密宗時必備的一種法器。這件脛骨號一端包銀,另一端包黃銅,中間飾羊皮,黃銅端為圓形吹口。脛骨號是藏傳佛教的法器,主要用于宗教重大喜慶法事活動中,用來馴服鬼神。佛教信徒認為,一個婦女之所以難產(chǎn)而死,是因為她前世的罪孽太重,把她遺體上的脛骨獻出來做成法號,就能洗清她前世的罪孽,以求得來世的轉(zhuǎn)生。因此脛骨號一般是取自婦女的脛骨,多由死者的親屬捐獻給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