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歷經(jīng)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淀。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fā)著古老的氣息。古董有形,傳承無質(zhì),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后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提到民國世家,就不能不提文化界聲名卓著的“合肥四姐妹”。葉圣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p>
后來,她們分別嫁給了小生名角顧傳玠、著名語言文字學(xué)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從文、著名漢學(xué)家傅漢思。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而四位才女都?xì)舛雀哔F,被譽為是“最后的閨秀”;除了四個女兒,六個兒子也都出類拔萃、學(xué)貫中西……
這些兒女的背后,讓人關(guān)注到這樣一位父親——民初有名的開明教育家張武齡。正是他開明的家風(fēng)和對教育的理解,造就了十位絕倫兒女。
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的。這話放在張家姐弟身上,也得到了強大驗證。
張家的父親張武齡,一個出生于典型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張樹聲,是李鴻章的左膀右臂、淮軍的第二號人物。張家坐擁良田萬頃,每年歸在張武齡名下的就有10萬擔(dān)租,是個典型的大地主。
雖然出生于鐘鳴鼎食之家,但與當(dāng)時的大家子弟不同,張武齡更像是一個絕然的反叛者。他潔身自好、痛恨賭博,從不玩任何紙牌,不吸煙、滴酒不沾,倒是從小嗜書如命,一生熱衷公益辦學(xué)。
1914年初夏,張武齡的第四個女兒出生。
因為前三胎都是女兒,當(dāng)?shù)弥谒奶ヒ廊皇桥畠簳r,妻子只是看了一眼,就失望地哭出了聲;張武齡的母親唉聲嘆氣、沮喪至極;門口等著恭賀的親友(曾有親戚斷言此胎定為男兒),又都帶著禮物悄悄走了……
只有張武齡依舊十分高興,他給四女兒取名“充和”,與三個姐姐一樣器重憐惜。
張武齡這一生,共有十個孩子,細(xì)看他們的名字,都取得極為講究。
四個女兒分別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來的六個兒子分別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女孩的名字不僅沒有半點含花帶草的嫵媚,還都有兩條修長的腿,他希望她們盡可能地邁出閨門、走向世界;而男孩的名字里卻都有一個寶蓋頭,這是光大祖業(yè)、繼承家聲,也暗示不管走多遠(yuǎn),都要記得家。
他希望男孩的心里一定要有家,而女孩的內(nèi)心一定要廣大。其境界與格局,由此可見一斑。
張武齡對孩子們的教育就是玩,開放式的玩。
1917年,張家舉家搬遷,來到了柔潤秀麗的蘇州寶地。樓閣事臺、花廊水榭的大宅,正是孩子們放開手腳、嬉戲胡鬧的城堡。
“每天我們只要離開了書房,放鳥歸林,這里就不再安靜。我們有時學(xué)王羲之‘臨池洗觀,更多的時候是瘋瘋癲癲爬山、玩水?!薄稄埣遗f事》一書中回憶道。
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們都可以自由進出。父親最珍愛的藏書,孩子們隨性翻閱、從不限制。張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愛好。父親給了孩子們最大限度的個性成長空間。
雖然玩得開放,但同時又家教嚴(yán)謹(jǐn)。
“記得小時家里來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廳一側(cè)規(guī)規(guī)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馬上安靜地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fā)生?!苯忝脗兓貞浾f。
有一年除夕,父親張武齡撞見孩子們正和一些工人丟骰子、玩骨牌,每盤下幾分錢的注。賭博這事,他深惡痛絕,哪怕子女們只是偶然一次玩玩也不行。所以那年他和子女們當(dāng)即談了個條件、引了個方向,如果不玩骨牌,就可以跟老師學(xué)唱昆曲,還可以上臺。
許多年后我讀到這里,豁然明白如今教育們所提偶的“愛與自由”,其分寸與邊界究竟在哪里?是既最大限度地給孩子自由探索和個性成長的空間,又懂得在關(guān)鍵點上提綱挈領(lǐng)。
再看他們讀書也是一樣。
張武齡對知識如饑似渴,極為重視子女教育,專請了幾位老師在家中授課。但他從不干涉具體教學(xué),只參與編選教材,從《文選》《史記》《孟子》等書中選出一篇篇古文,讓專人寫了講義給兒女們讀。
張家兒女各具姿態(tài)、興趣廣博,但都熱愛讀書與昆曲,這與父親的直接影響不無關(guān)系。
人杰地靈的蘇州,張武齡每天除了去會館看昆曲、瀏覽當(dāng)?shù)氐膱蠹?,稍有空閑,他就帶著男仆逛書市。后來熟了,只要進了新書,書店就直接將書成捆地送到張家,以至張家的藏書在蘇州是出了名的富有。
張家的一樓有四個大書房,父親一間、母親一間、孩子們共用兩間;而二樓則是藏書的庫房,有數(shù)以千計的古籍書卷,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古文雕版。
張家甚至發(fā)動所有保姆也認(rèn)字讀書。保姆們在九宮格紙上練大字,在煤油燈下讀小說,梳頭時以互認(rèn)生子塊為樂……
正如楊絳所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啟發(fā)學(xué)習(xí)的興趣和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父親不強勢、不強制,但子女各個出類拔萃、道山學(xué)海。
學(xué)昆曲也是一樣。
從曾祖父張樹聲開始,昆曲一直是張家不離不棄的摯愛。到了父輩張武齡,這古老聲腔的魅力,也同樣讓其醉心鐘情。
蘇州本是昆曲的發(fā)源地,張武齡更是常年包下戲園的一整排座位,帶著全家老小去看紅臉關(guān)公和溫婉秀麗的杜麗娘。
在父親的志趣熏陶下,張氏四蘭不僅一生結(jié)緣昆壇,這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卉老藝術(shù),也潛移默化培養(yǎng)出她們高貴不俗的氣質(zhì),各個風(fēng)華絕代,后世里再找不到那樣的佳人。
有趣的是,馬云在近期的一個演講上也曾說: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去體驗世界、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后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辦法勝過機器。”
開闊的眼界加高雅的志趣,仍是穿越一個世紀(jì)都永不過時的核心競爭力。
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這在張氏一家也是如此。
張家的四個女兒,在開放式的教育下個性迥異,大姐是典型的大家閨秀、蘭心蕙質(zhì);二姐古靈精怪、主意最多;三姐穿男裝剪短發(fā)、英姿颯爽,四妹規(guī)規(guī)矩矩,卻又舉手投足極致典雅。
她們雖各個才情橫溢、覓得佳婿,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又各自飽經(jīng)滄桑、歷經(jīng)磨難。
大姐張元和,本是嫁夫隨夫、夫唱婦隨,孰料丈夫56歲因病去世,此后半個世紀(jì),元和身處異國他鄉(xiāng),80歲還和曲友登臺義演;二姐張允和,1952年離開公職,回歸家庭,自稱“做了四十六年標(biāo)準(zhǔn)的家庭婦女,真正成了一個最平凡的人,也是一個最快樂的人”;三姐張兆和,和丈夫沈從文可謂劫難重重、聚少離多,但即使是被下放,挑糞種田,她骨子里仍是讓人動容的堅強與平靜;四姐張充和,國學(xué)功底深厚、對昆曲有著極高造詣,卻以一種“游于藝”的態(tài)度,云淡風(fēng)輕、淡泊名利,真正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默默耕耘一生。
張家四姐妹,離世時分別為96歲、93歲、93歲、102歲,不得不說,高壽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和心態(tài)。
四姐妹晚年時,曾共同編撰一本叫《水》的刊物,這是世界上發(fā)行最小、辦刊人年齡最高、裝潢最簡素的刊物,也是張家家庭雜志在1930后的復(fù)刊。
這本非盈利性的、僅作內(nèi)部傳閱的家庭刊物,四姐妹卻極其認(rèn)真對待,自得其樂,內(nèi)有文章、詩詞、書法、繪畫……
這不禁讓人想起她們的父親張武齡,一生拒不做官,卻傾盡所有家產(chǎn),甘之如飴地致力于大辦學(xué)堂和公益教學(xué)。當(dāng)時的人們都說,這父親太傻了,有錢不知道留著給兒女們花。
如今才明白,張家人的幸福,不過是懂得向內(nèi)去尋找。
是做讓內(nèi)心充實和有價值的事,而非為名利所累;是不以世俗的眼光,去問究竟值不值。
——摘自微信公眾號“文思靜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