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暉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是指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發(fā)生病變引起的出血[1]。臨床以嘔血和黑便為主要表現(xiàn),且多數患者伴隨因血容量急劇下降導致的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臨床起病急、病情進展快,且病死率高達5%~15%[2]。在治療原發(fā)疾病的同時有效控制出血為該疾病治療的關鍵。泮托拉唑為選擇性不可逆性質子泵抑制劑藥,能夠抑制胃酸分泌,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等疾病止痛止血效果良好[3]。血凝酶提取于矛頭蝮蛇蛇頭中,能同時發(fā)揮止血凝血作用[4]。本研究旨在觀察泮托拉唑與血凝酶聯(lián)合應用于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將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n=48)和對照組(n=48)。實驗組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46.21±6.37)歲;其中胃潰瘍出血19例,十二指腸潰瘍出血16例,急性胃黏膜病變7例,復合性潰瘍6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齡22~67歲,;其中胃潰瘍出血18例,十二指腸潰瘍出血17例,急性胃黏膜病變6例;復合性潰瘍7例。兩組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該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癥狀、體征或實驗室、影像學等檢查均符合《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5年)》[5]中相關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由靜脈曲張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服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合并心、肝等原發(fā)臟器,血液、免疫等系統(tǒng)重大疾病或惡性腫瘤、癌癥;對本研究涉及相關藥物或成分有過敏現(xiàn)象;妊娠或哺乳期。
兩組患者均給予禁飲禁食等常規(guī)護理和靜脈營養(yǎng)支持、胃腸減壓、補充血容量等措施。對照組給予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70)40 mg+0.9%氯化鈉溶液(NS)100 mL靜脈滴注,2次/d。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注射用矛頭蝮蛇血凝酶(蓬萊諾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39)2 U皮下注射,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5 d。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止血標準[6]:治療后患者嘔血癥狀消失,無繼續(xù)黑便或大便潛血試驗為陰性,心率、血壓趨于穩(wěn)定,腸鳴音恢復正常,經胃鏡復查出血現(xiàn)象已停止。判定標準[6]:顯效:用藥后24 h內停止出血,嘔血、黑便等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內鏡檢查無活動性出血;有效:用藥后48 h內停止出血,臨床癥狀、體征較前改善,內鏡檢查無明顯出血現(xiàn)象;無效:用藥48 h后出血仍未停止,臨床癥狀、體征等無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比較兩組患者有效止血時間、平均輸血量及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于治療前和治療5 d后清晨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日本CA-5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于24 h內完成檢測,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3)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采用軟件SPSS 17.0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臨床指標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分析。統(tǒng)計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治療后,實驗組有效止血時間和平均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
治療前,兩組凝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T和APTT時間均縮短,且實驗組PT和APTT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實驗組惡心、頭暈各2例,心悸、失眠各1例;對照組惡心2例,心悸、皮疹、腹瀉各1例。實驗組[12.50%(6/48)]和對照組[10.42%(5/48)]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復雜多樣,多由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引起。其中消化性潰瘍?yōu)樽畛R姴∫?,發(fā)病率約10%~20%,其作用機制為胃酸激活胃蛋白酶原生成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夠溶解黏膜屏障至胃黏膜損傷,通過消化血凝塊阻止其形成,同時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在酸性環(huán)境中受到抑制,因此機體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止血功能受到影響。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當胃液PH值大于5.0時胃蛋白酶失去活性,當胃液PH值小于6.0時血小板分散且呈現(xiàn)纖溶狀態(tài)[7-8]。因此,在抑制胃酸分泌的基礎上采用止血劑能夠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效果。
泮托拉唑為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首選藥物,通過選擇性、非競爭性作用抑制胃壁細胞膜上質子泵K+-H+-ATP酶且過程不可逆,從而阻斷胃壁細胞泌酸的終末環(huán)節(jié);在抑制乙酰膽堿、組胺等物質引起的胃酸分泌的同時抑制部分基礎胃酸分泌;通過提高胃液PH值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有利于血凝塊的形成和血小板的聚集[9]。血凝酶為最強的生理性血小板激活劑,能夠有效提升纖維蛋白原的轉化速度及增加纖維蛋白的轉化量,加速血液凝固,含有促凝和抗凝雙重功能,且藥物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有效止血時間和平均輸血量/PT和APTT均短/少于對照組。這提示,泮托拉唑與血凝酶聯(lián)合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療效果更佳,止血起效快、效果確切,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明顯差異,安全性高。這與王明友等[12]研究結果一致,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泮托拉唑聯(lián)合血凝酶,40例)和對照組(泮托拉唑,40例),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經分析可能是因為,泮托拉唑改善上消化道酸性環(huán)境,血凝酶促進血凝塊形成,兩者分別作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不同環(huán)節(jié),聯(lián)合使用具有協(xié)同效應、優(yōu)勢互補,能夠快速達到有效止血的目的[13-1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組別 有效止血時間(h)平均輸血量(mL) PT(s) AP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48) 29.21±7.32 486.35±67.45 19.26±3.68 14.62±2.45 39.96±4.67 33.69±4.41對照組(n=48) 42.28±8.86 689.94±84.36 19.34±4.02 16.63±2.56 40.08±4.82 37.73±4.52 t值 7.879 13.059 0.102 3.930 0.124 4.432 P值 <0.001 <0.001 0.919 <0.001 0.902 <0.001
綜上所述,泮托拉唑聯(lián)合血凝酶有利于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療效,安全性高,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研究中心單一,故此結論有待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