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語言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水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語文教學可以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將孝道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用語言文字中的真、善、美浸潤孩子們的心靈,對其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十分必要。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不過,對于低段的孩子而言,理解力有限,可能只是聽說過要孝敬父母,但卻不知該如何去做。針對這一年齡特點,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通過講故事的行式去激發(fā)學生對于孝道的學習熱情。
好的故事從哪里來?《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等傳統(tǒng)蒙學經典,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更為教師們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以《弟子規(guī)》為例,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其中,既有“冬則溫,夏則凊”這種細致入微的孝道之禮,也有“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樣的躬親盡孝典范。學習這些,不能止于單純的識記背誦,而應該通過老師生動的講解,讓學生理解其背后的道理,進而做到傳承與踐行。課堂上,老師可以針對小朋友愛聽故事的特點,用通俗的故事將每句的內容講清楚。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自己表達出來。老師要求孩子回到家中放聲背誦或吟誦一段《弟子規(guī)》,抑或是用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相信父母都會感到欣慰。
小學三四年級是孩子形成人生觀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已經初步形成對“孝”概念的認識,懂得了如何尊敬父母和長輩。孩子是每個家庭的一員,也是整個社會的財富。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有必要讓孩子明白,孝的概念不止局限在自己的家庭,而應該延伸到社會中。
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人教版)有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現提出疑問:同學們在家時怎么盡孝的?同學們會說出很多,肯定孩子們的做法后,老師借機追問:你們的這些做法有沒有用在陌生老人身上?延伸孩子們對孝的理解。有的孩子可能會提起自己去過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服務;有的孩子說自己扶起過摔倒的老人;還有的說起自己對待陌生長輩有禮貌。這樣就達到結合現實中的事例來加強理解的效果,要像對待自家的父母長輩一樣對待別的老人,并用自己的行動將“尊老”擴大到自己的家庭以外。四年級上冊《將心比心》的教學中,先讓孩子們體會故事:母親打針,護士扎了好幾針才扎準,母親并沒有責備護士。讓孩子們理解母親的寬容,繼而由母親的話,感受母親的將心比心。人的一生中要對陌生人多一些理解和關愛,將心比心,才會收獲幸福和快樂。此外,語文教學也可以延伸到課外,孝道的學習目標也不應局限在課堂,要拓寬孩子學習途徑。教育孩子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老人,有禮貌地對待身邊的人。在家長會中,老師們宣揚孝道社會化,鼓勵家長帶著孩子參加服務類的公益活動。
五六年級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開始明白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性。在這個階段,語文老師可以利用教學做好引導,幫助學生提升認識的高度。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中,季羨林先生的散文作品《懷念母親》便將“孝”傳達出了新的高度。“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痹谑谡n時,抓住關鍵詞句,感受季老作為異鄉(xiāng)人的這種寂寥之感。拓展資料《尋夢》和《留德十年》,深入體會季老對祖國母親的思念之情。提升孩子們認識高度,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含義是廣泛的,是一個由個體到小家、由小家到整個社會的過程,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教學結束之后,可以開展一次綜合性活動。讓學生查找資料,收集青少年愛國故事、歌頌祖國母親的詩歌并組織學生誦讀,還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出一期手抄小報展覽,通過豐富的活動讓孩子們加深對祖國的熱愛。芳草地國際學校雙花園校區(qū)將愛國教育落實在每日,每天早上7點40分,操場上、教室中響起嘹亮的國歌,這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學生,不管你走在走廊里,或是在教室中,只要是聽到莊嚴的國歌響起,所有人立正站好,面向操場國旗升起的方向,敬禮唱國歌。這樣的愛國教育,對孩子們的作用很大。
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是教書識字,還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滲透到教學中,同時要走出課堂,讓孩子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