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父輩們和哥哥們在路上拋灑的汗水和淚水,感動著、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并讓我們成為了公路人。我們一家一起見證著新疆公路變遷留下的印痕,像我們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用心書就了一部新疆公路發(fā)展史。
父親已年近古稀,作為新疆昌吉公路管理局第一代養(yǎng)路工,在昌吉公路的變遷中,或濃或淡地留下了自己的印記,那透過層層繭道布滿皺褶的手掌印證了昌吉公路滄桑歲月的路痕。
20世紀60年代,父親作為江蘇支邊青年赴疆支援交通建設,他曾在308筑路隊工作過,上過昆侖山,修過新藏公路。聽母親說,父親一上山就是大半年,母親作為家屬留守在后方,一個人拉家?guī)Э谶^日子,大哥出生直至滿月,都沒見到父親的面。
父親在山上筑路養(yǎng)路日子的艱苦程度自不必說,當時根本談不上什么筑路機具,只能用十字鎬和鐵銑,幾十個人用繩拉著石磙子碾壓路基,幾乎全憑筑路工人的雙手,遇山炸石遇溝填土,勞動強度可想而知。昆侖山高原缺氧環(huán)境,呼吸困難,吃的都是夾生飯,就這樣父親一住就是10年。
1970年,父親所在的308筑路隊工作的許多職工都患有多種高原疾病。當年他們從南疆昆侖山回來,成建制地調入北疆地區(qū),分配到了新成立的石梯子養(yǎng)路段,從此便舉家在硫磺溝中安頓下來,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養(yǎng)路工生涯,過著溝里無村莊,百里無商店,常年無蔬菜,缺水又沒電,四處沒學校的艱難歲月。
新疆昌吉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養(yǎng)路工秉持著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鋪路石”精神。
筆者對父親所在道班門口兩側院墻上的“養(yǎng)好公路、保障暢通”的宣傳標語印象深刻。多年來,父親身著藍色、袖口處有兩道黃杠的工作服出入道班,經(jīng)常一身瀝青、一身汗水,背著行軍壺,肩扛十字鎬、鐵鍬,坐著配備給道班拉運砂石料的第一代手扶拖拉機下班。父親總說,能坐著拖拉機上下班這可是當時公路人最高的享受。那時的工作勞動強度特別大,而且還規(guī)定了勞動定額,挑土篩砂掙工分,當時工人們都說:“工分工分,工人命根”。難怪母親不得不把不到1歲的二哥留在家里,綁在搖床里任眼淚哭干后睡著,把大哥背在身上上路干活掙工分,冬天還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幫父親完成備砂任務。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都在說:“嫁人不嫁道班郎,一天到黑像鬼王”??筛绺缙恍胚@個邪,子承父業(yè)毅然決然當了一個“道班郎”,那時哥哥才20歲,他接過父親的鐵鍬,延續(xù)著父親未完的“公路夢”。當時養(yǎng)路工的作業(yè)仍然是體力活,初參加工作的哥哥幾乎每天都扛著鐵鍬、十字鎬整修邊坡、灑油補路,手上磨出了繭子,風吹日曬黑了臉龐,更磨礪了他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精神。直至后來,哥哥轉行學了土木工程,依然沒有離開過公路,現(xiàn)從事公路養(yǎng)護技術工作,仍然為新疆交通發(fā)展做著自己的貢獻。
70后的筆者,循著父親、哥哥的足跡,也有幸成為了一名公路人,更有幸成為父親、哥哥工作過的硫磺溝分局的一名職工,一家人都成了“道班郎”。在這里,硫磺溝公路人用“一砂一世界,匯聚大美天山路;一路一夢想,情鑄路石家園夢”詮釋著內涵豐富的“山丹默砂”文化品牌,這就是硫磺溝公路人的“鋪路石”精神,體現(xiàn)著新一代公路人的思索和追求,體現(xiàn)著公路人對現(xiàn)代交通事業(yè)和現(xiàn)代交通文化的理解。
彈指一揮間,筆者在公路行業(yè)工作已近二十年,將以“鍬、耙”為“筆”,以敬業(yè)為“墨”,書寫公路、贊美公路、情結公路、關愛公路,用心書就屬于新時代的路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