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杏毛球蠟蚧是為害杏樹等薔薇科植物的主要害蟲,其吸取樹體汁液,影響杏樹生長和座果,為害嚴重時,造成枝條干枯乃至全樹枯死。介紹了杏毛球蠟蚧在北方山區(qū)的危害特征、形態(tài)、發(fā)生規(guī)律以及無公害防治方法。
關鍵詞:
杏毛球蠟蚧;無公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330036
1了解杏毛球蠟蚧的危害狀
杏毛球蠟蚧又名杏毛球蠟蚧、朝鮮球堅蚧,俗稱“樹虱子”,屬同翅目蠟蚧科,主要的寄主植物是薔薇科的蘋果、杏、海棠、桃等樹種。主要危害1~2年生枝條、葉片及果實,以若蟲和成蟲聚集在枝干上刺吸幼樹主干或枝條上的汁液,并分泌大量蜜狀物,使枝干流滿蜜狀物,污染枝葉、堵塞皮孔,極易引發(fā)煤污病,影響樹木光合作用,使被害樹木因缺少養(yǎng)分而樹勢衰弱、生長緩慢、產量下降,嚴重時造成枝梢干枯和葉片變黃、落花落果現象。主要危害期為開花期,常導致減產,甚至絕產或樹木枯死,對樹體生長和果實的質量均造成較大的影響。
2掌握杏毛球蠟蚧的形態(tài)和生活規(guī)律
雌成蟲近乎球形,后端直截,前端和身體兩側的下方彎曲,直徑3~45mm,高約3mm,具花椒粒狀的半球形蚧殼,密集附著在枝條上,頭、觸角、足退化,腹部初期柔軟、棕黃色,后體壁變?yōu)閳杂驳尿粴ぁ⒆虾稚?,蟲體分節(jié)不明顯,蚧殼表面有光澤及小刻點。雄成蟲體長12mm,翅展約2mm,頭部赤褐色,觸角絲狀,腹部淡黃褐色,末端有交尾器一根,蚧殼長橢圓形。卵通常位于雌成蟲腹部下,為橢圓形,白色半透明,近孵化時粉紅色,長03mm。初孵若蟲長橢圓形,背面濃褐色,有黃白色花紋,腹面淡褐色,頭、觸角、足完全,有尾毛兩根,通常固著于葉片后,蟲體扁平,蛻皮后體色漸轉至淺黃色或白色。
杏毛球蠟蚧在北方地區(qū)通常1a發(fā)生1代,以二齡若蟲在寄主1~2年生枝條背陰面裂縫處群集越冬,越冬蟲體背部上覆有白色臘質。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若蟲開始發(fā)育,自白色臘殼中爬出,轉移到小枝上,進入取食期。而此時杏樹的花芽已開始萌動,若蟲口器固定在枝條組織內吸食樹體汁液營養(yǎng),逐漸膨大。4月中旬雄雌蟲交尾后,雄蟲很快死亡,受精雌蟲迅速膨大,到4月下旬體背硬化,于5月上旬開始在介殼下產卵。每雌蟲可產卵600~700粒,卵期1周左右。5月下旬卵開始孵化, 6月中旬為孵化盛期,初孵化的若蟲由母體下爬出,經1~3d后分散爬行,四處蔓延,主要選擇在葉上(葉背比葉面多)、嫩枝、果實等處固定取食,將口器固定在葉肉組織中,吸食汁液為害。到杏樹落葉前若蟲由葉片轉移到枝干上,固定后,身體稍長大,兩側分泌白色絲狀蠟質物覆蓋蟲體背面,6月下旬后蠟質包于蟲體四周,越冬前蛻皮l次,蛻皮包于2齡若蟲體下,此時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到10月份,隨之進入越冬。該蟲危害時間短,脫1次皮后,即二齡后轉移回枝干上向陽面固定群集,在脫皮殼中越冬。
3綜合運用無公害措施防治杏毛球蠟蚧
31加強林地經營管理,增強樹體抗蟲能力
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水分是改善杏樹立地條件,促進樹木生長發(fā)育、增強抵抗力的有效途徑。在林地經營管理方面,要注重增施有機肥,有灌溉條件的應合理澆水,無灌溉條件的,應做好地埂和魚鱗坑等保水保肥措施,促進樹木生長發(fā)育,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蟲害能力;要結合修剪樹枝,去除蟲害枝、枯枝、弱勢枝,帶出林地外集中燒毀,切勿亂扔。
32人工撲殺降低蟲害
4月下旬杏毛球蠟蚧開始迅速生長,在蟲體膨大期,人工使用橡膠皮手套或硬毛刷、竹片、鐵絲刷、
木棍等工具從樹干上刷除,破壞蟲體,以減少蟲口基數,既經濟高效,而且實現無污染無公害防治。人工刷除介殼,應在雌蟲尚未產卵或卵未孵化前刷除,要求刷凈、不能有遺留。
33保護和利用天敵控制蟲害
杏毛球蠟蚧的主要天敵是黑線紅瓢蟲,且捕食量較大。黑喙紅瓢蟲的成蟲捕食蚧殼蟲若蟲,幼蟲捕食蚧殼蟲的雌成蟲,應注意保護、利用或人工引進,人工設置瓢蟲的越冬場所,避免噴施殘效期長的劇毒農藥。杏毛球蠟蚧的其他天敵還有:如捕食性的澳洲瓢蟲、大紅瓢蟲、紅點唇瓢蟲,寄生性的金黃蚜小蜂、軟蚧蚜小蜂等以及喜鵲等鳥類都是有效天敵。通過天敵捕食,各種生物在食物鏈中可保持生態(tài)平衡,可有效控制介殼蟲的蟲口數量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王文博.杏球堅蚧的危害及防治 [J].河北農業(yè)科技,2008(3):18-20.
作者簡介:
孫光世(1975- ),男,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本科,研究方向:生態(tài)保護和森林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