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雨曦 圖/智 蟬
如果讓你用一個帶有動物名稱的詞語來形容一個人說大話,你會想到哪個詞呢?沒錯,應(yīng)該就是“吹?!绷?。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牛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是勤勞、樸實的象征,人們習(xí)慣把老實、勤懇的人叫作“老黃?!?,把心甘情愿為人民服務(wù)的人稱為“孺子牛”??墒恰按蹬!边@個詞今天卻用來比喻信口開河說大話,有時候也會用作浪費時間瞎扯、閑聊天兒的簡稱。牛這樣一種忠厚老實的動物是怎么和“吹?!边@個貶義詞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為什么是“吹?!倍皇恰按笛颉蹦??
要解釋“吹?!边@個詞的來歷,我們得從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說起。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坐落在上海的中國航海博物館,在博物館展廳里,有一種樣子奇特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它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我們知道,古代的交通不太發(fā)達,當(dāng)黃河流經(jīng)青海、甘肅、寧夏、陜西等地時,由于沿途水急灘險,流沙很多,木制船既難操縱又易被撞壞。黃河上游沿岸的居民為解決渡河運輸上的困難,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在當(dāng)時,皮筏子是黃河沿岸居民渡河所用的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運輸工具。它又被稱為“革船”,因使用羊皮或牛皮制成而得名,距今已經(jīng)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你知道皮筏子是怎么做的嗎?當(dāng)時的人們在宰牛、宰羊時,先剝下牛羊的整張毛皮,然后用鹽水浸泡脫毛,再涂抹上植物油,最后將毛皮浸水、晾曬,使整張皮變得松軟后用細繩縫成袋狀,只留一個小孔。對著小孔吹足氣后,將小孔封緊,然后把多個皮袋固定在木排下,這樣,一個皮筏子就做好啦!
因為那時沒有打氣筒,皮袋子只能靠嘴吹脹。羊皮袋體積比較小,雖然可以用嘴直接吹脹,但是吹的人也要體格強壯、肺活量很大才行。而牛皮袋一是體積太大,二是皮質(zhì)堅硬,想靠一個人用嘴直接吹起來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滿氣,通常必須由幾個肺活量大的成年人輪流吹氣。因此,在黃河上游一帶,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根本沒人會相信,都會認為他是在說大話。而對于那些成天喜歡夸口炫耀自己的人,當(dāng)?shù)鼐用裢鶗f:“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從此,“吹?!焙汀按蹬Fぁ本统闪恕罢f大話”的代名詞,逐漸在整個中華大地上流傳開來了。
“ 吹 ?!?我 不行,不過“吹羊”倒可以試試!
得了吧,就你這小個子,“吹螞 蟻” 還 差 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