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青冢為誰留

2019-05-27 14:19田紀偉
戲劇之家 2019年11期
關(guān)鍵詞:古代王昭君悲劇性

田紀偉

【摘 要】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其極強的悲劇性名垂青史,這部戲中既包含了馬致遠本人的情感投射,也蘊含著漢代、元代乃至于整個古代的女性悲劇歷史。通過悲劇因素的復(fù)雜性、悲劇產(chǎn)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以及悲劇的意蘊三方面來探討,可以了解古代女性悲劇命運。

【關(guān)鍵詞】《漢宮秋》;古代;王昭君;悲劇性;命運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010-04

封建社會時期的女性所擁有的地位,雖說不完全是一直低下的,卻是始終蘊含著悲劇性的。反映在元雜劇之中,就產(chǎn)生了諸多經(jīng)典劇目,比如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白樸的《梧桐雨》等。我認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漢宮秋》。

《漢宮秋》的故事脫胎于西漢時王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與傳說,結(jié)合了馬致遠自己復(fù)雜痛苦的情感后,最終形成的一出傳世悲劇。馬致遠在元雜劇上的造詣十分高,被稱作“曲狀元”,并且被明代的朱權(quán)在他的代表作《太和正音譜》中“群英所編雜劇”這一欄將他列于元人之首,可見其藝術(shù)能力首屈一指。

頂尖的作家加上流傳度極廣的故事,就誕生了元雜劇《漢宮秋》。下文我將從導(dǎo)致悲劇產(chǎn)生的因素的復(fù)雜性,以及悲劇產(chǎn)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透過王昭君這一歷史人物來解讀古代女性命運的悲歌,并且探究這一悲歌的意蘊。

一、造成悲劇因素的復(fù)雜性

在《漢宮秋》中,導(dǎo)致王昭君命運悲劇性的因素不是單一的,而是十分復(fù)雜與全面的。王昭君本人、漢元帝、毛延壽、諸多大臣乃至匈奴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以上人物共同促成了這出悲劇的發(fā)生。

(一)女性自身的悲劇性

縱觀有關(guān)王昭君的故事與傳說,可以直觀強烈地感受到凝結(jié)在這個人物身上的極強的悲劇性。

“據(jù)《漢書》中《元帝紀》、《匈奴傳》載,昭君先被強選入寂寞的漢宮,后又被元帝當做禮品賜與比她大三十多歲的呼韓邪。不滿三年呼韓邪去世,她想重返故鄉(xiāng),漢成帝不允,逼她從胡俗嫁給呼韓邪的兒子雕陶莫皋(第二閼氏生),在倫理觀念和感情上受到摧折。”①

這段文字主要聚焦的是王昭君和番之后的故事,而馬致遠在《漢宮秋》中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在第一折中借王昭君之口,道出了其身世的凄涼:

“(正旦扮王嬙引二宮女上,詩云)一日承宣入上陽,十年未得見君王。良宵寂寂誰來伴,唯有琵琶引興長。妾身王嬙,小字昭君,成都秭歸人也。父親王長者,平生務(wù)農(nóng)為業(yè)。母親生妾時,夢月入懷,復(fù)墜于地,后來生下妾身。年長一十八歲,蒙恩選充后宮。不想使臣毛延壽問妾身索要金銀,不曾與他,將妾影圖點破,不曾得見君王,現(xiàn)今退居永巷。妾身在家頗通絲竹,彈得幾曲琵琶。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雹?/p>

從這段正旦的念白可以看出,從社會出身這個方面來看,王昭君原本是農(nóng)戶女子,被強征進了漢宮,卻因為無錢賄賂畫師毛延壽,被他用畫筆點破美人圖,從此就如同被打入了冷宮,沒有了出頭之日。

其實在中國古代,像王昭君這樣的民女被招入宮中而孤獨終老的女性數(shù)量還是比較龐大的,這樣的女性無錢無勢、無依無靠,在吃人的后宮之中是斷然生存不下去的。但王昭君卻偏偏“彈得幾曲琵琶”,而這又偏偏被漢元帝給聽到了,這才發(fā)生了后來的故事。這看似幸運,實則不幸,王昭君的琴聲引來了漢元帝的垂愛,卻同時也引出了這段感情背后的悲情命運。

其次,王昭君極其出色的相貌也是導(dǎo)致她悲慘命運的自身原因之一:

“【醉中天】將兩葉賽宮樣眉兒畫,把一個宜梳裹臉兒搽;額角香鈿貼翠花,一笑有傾城價。若是越勾踐姑蘇臺上見他,那西施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雹?/p>

這一段唱詞出自漢元帝之口,將王昭君的美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馬致遠作了個對比,將王昭君的相貌比在同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之上,可見其對于王昭君容貌的贊美不惜筆墨。這段唱詞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這句唱詞表面上是對于王昭君容貌的一種夸張,但是實際上在這里馬致遠是寄托了他自己的一種悲傷至極的心情的,他將自己對于朝廷的不滿寄托在了這一句句唱詞之中。

社會出身的低下以及個人相貌的過于出色,這就是王昭君自身所攜帶著的悲劇性因素。這一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劇本的第一折中,折射出的是馬致遠對于國家命運的極強的危機意識。

(二)皇權(quán)的推動

《漢宮秋》中的漢元帝,與歷史中記載的形象不太一樣,是更加優(yōu)柔寡斷的。而要了解這種改變,我們就先得看看馬致遠是如何對當時的歷史大背景進行改變的:

“梳理漢朝自開國以來的邊疆史,漢匈兩族始終處于且戰(zhàn)且和的摩擦分歧狀態(tài)。開國皇帝漢高祖曾有白登之圍的生死困窘;一代強權(quán)的呂后尚有委屈受辱的拒婚回信;而武皇開邊、驅(qū)逐匈奴,雖頻傳捷報,但至晚年亦落得民生疲敝,國庫漸虛的光景。到了漢元帝,漢朝對匈奴已持有明顯的強盛優(yōu)勢,但自高祖派宗室女做公主出嫁匈奴以和親、罷征戰(zhàn)起,和親政策一直斷斷續(xù)續(xù)的成為西漢一朝對外政策的重要措施,故而在漢元帝一朝,漢匈和親以保兩國邊境和平友好乃是主要的外交政策?!雹?/p>

由此可見,漢元帝時期對待匈奴雖然也是實行的和親戰(zhàn)略,但是卻完全不至于淪落到《漢宮秋》中被匈奴以大軍壓境為威脅。這樣的歷史背景一改變,漢元帝所代表的皇權(quán)自然而然也會發(fā)生改變,這也就成為了王昭君悲慘命運的推手之一。

而這一點,可以在劇本的楔子中找到答案:

“(正末扮漢元帝引內(nèi)官、宮女上,詩云)嗣傳十葉繼炎劉,獨掌乾坤四百州。邊塞久盟和議策,從今高枕已無憂。某漢元帝是也。俺祖高皇帝,奮布衣,起豐沛,滅秦屠項,掙下這等基業(yè)。傳到朕躬,已是十代。自朕嗣位以來,四海晏然,八方寧靜。非朕躬有德,皆賴眾文武扶持。自先帝晏駕之后,宮女盡放出宮去了。今后宮寂寞,如何是好!”⑤

漢元帝自己說到國家“四海晏然,八方寧靜?!保瑢崉t是夸耀自己的功績,為自己的放縱行為提供理由。而偏偏這個時候毛延壽提議從全國各地收納美女,他自然也就欣然接受了。這便是古代社會皇權(quán)的體現(xiàn),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個人需求。

可以這么說,如果不是漢元帝身上所帶有的皇權(quán)思想促使他向民間搜集美女擴充后宮,那么王昭君或許就不會被強行征召到宮中,自然而然就不會發(fā)生后面的一切。所以,皇權(quán)的推動其實是王昭君整個悲劇命運的最大原因所在。

最后其實還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了馬致遠個人情感在這里的體現(xiàn),他將漢元帝的形象進一步進行藝術(shù)化處理,或許正是為了提醒當時的統(tǒng)治者莫要如此。

(三)奸人的主導(dǎo)

要說直接導(dǎo)致王昭君悲慘命運的人是誰?我們都會說是毛延壽。確實,無論是在傳說中還是在《漢宮秋》里,毛延壽從來都是被極力貶低的。

例如在劇本的楔子里,馬致遠借毛延壽之口,道出了他對于這歷史人物的看法:

“(凈扮毛延壽上,詩云)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諂佞奸貪,一生受用不了。某非別人,毛延壽的便是。現(xiàn)在漢朝駕下,為中大夫之職。因我百般巧詐,一味諂諛,哄的皇帝老頭兒十分歡喜,言聽計從。朝里朝外,那一個不怕我,那一個不敬我?我又學的一個法兒,只是教皇帝少見儒臣,多昵女色,我這寵幸才得牢固。道尤末了,圣駕早上。”⑥

這段唱詞是很直觀的馬致遠個人情感的體現(xiàn),他所采用的行當、語言等,無一例外都透露著馬致遠對于這一人物的強烈憤懣:他不僅陰險狡詐,并且還試圖欺上瞞下,使皇帝沉迷于女色之中。他的形象已經(jīng)由一個畫師上升到了國家罪人這一層次。

從這里我們看出馬致遠的內(nèi)心想法:在經(jīng)過了坎坷的仕途生涯中,他已經(jīng)看清楚了這個封建王朝的實質(zhì),他認為每一個朝代正是因為有了像這樣的人的存在,才會日漸衰落。我認為這也是推動他對于毛延壽這一人物進行藝術(shù)化處理的主要原因。

確實,從劇本中馬致遠的行動來看,他確實是導(dǎo)致王昭君悲劇的始作俑者:將王昭君的圖變得有瑕疵,又教唆匈奴強要王昭君。前者是為了錢財,后者則是為了保命與報復(fù)。在馬致遠的筆下,毛延壽的丑惡已經(jīng)被放大,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以毛延壽為代表的奸人形象,是王昭君悲劇命運的直接誘因。這樣的人無論是對于國家、民族還是個人來說,都是要欲殺之而后快的。這樣的反面人物在元雜劇中其實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在經(jīng)過了馬致遠的筆后,就會使這一人物更加地能激起人們對于奸人誤國的痛恨之情。

(四)大臣的施壓

《漢宮秋》中的尚書,是一個典型的忠臣形象。他在劇中沒有唱詞,對白也極少,且較為單一直接,更像是一個提線木偶似的存在。但這個人物卻是缺一不可的,他的作用只有一個——向漢元帝施壓,使王昭君能夠順利地去跟匈奴和親。

比如在第二折,尚書剛出場時,便已說明了他的目的:

“(做見科,云)奏的我主得知:如今北番呼韓單于,差一使臣前來,說毛延壽將美人圖獻與他,索要昭君娘娘和番,以息刀兵。不然,他大勢南侵,江山不可保矣?!雹?/p>

在面對優(yōu)柔寡斷的皇帝時,尚書又接連發(fā)出了如下的警告:

“他外國說,陛下寵昵王嬙,朝綱盡廢,壞了國家。若不與他,興兵吊伐。臣想紂王只為寵妲己,國破身亡,是其鑒也?!雹?/p>

“陛下,咱這里兵甲不利,又無猛將與他相持,倘或疏失,如之奈何?望陛下割恩與他,以救一國生靈之命?!雹?/p>

這短短的兩句念白,向漢元帝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诉^分寵愛王昭君是萬萬不可的,此時將王昭君送與匈奴對雙方都有好處,可謂是一語驚醒了漢元帝。此時的漢元帝即使再不舍王昭君,但他的心里也明白他心愛的明妃遲早是要送與匈奴的。

這便是一個忠臣所應(yīng)該做的,及時向自己的主公施加壓力,言明利害并提供正確的做法。我們也可以這么說,雖然尚書的言語使?jié)h元帝下定了決心送走王昭君,但是他的出發(fā)點是對的,他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他的做法是值得稱贊的。

(五)匈奴的需求

劇中匈奴對于和親的需求也是促進王昭君入番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如呼韓邪單于在楔子中的開門見山一樣:

“俺祖公冒頓單于,圍漢高帝于白登七日,用婁敬之謀,兩國講和,以公主嫁俺國中。至惠帝、呂后以來,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歸俺番家。宣帝之世,我眾兄弟爭立不定,國勢稍弱。今眾部落立我為呼韓耶單于,實是漢朝外甥。我有甲士十萬,南移近塞,稱藩漢室。昨曾遣使進貢,欲請公主,未知漢帝肯尋盟約否?”⑩

這段念白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相符合的。而這也將昭君的出塞行為拔高到了國家與民族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試圖減弱王昭君身上所帶有的悲劇性。

和親這一政策始發(fā)于漢代,結(jié)束于清代,是一項重要的政治手段。呼韓邪單于為了遵循祖先的傳統(tǒng),自然向漢朝尋求公主和親。但漢元帝卻婉拒了他,這就使得兩國的關(guān)系變得微妙起來了,偏偏這個時候毛延壽投靠過來,將王昭君的圖樣獻給單于,單于便以此為借口,威脅說不給王昭君便發(fā)動戰(zhàn)爭,這便使得原本尚可以商量的余地瞬間消失,變得只有給與不給了。

綜上,匈奴對于和親的需要是在所難免的外力因素,而毛延壽這一人物的煽風點火則將命運的指針直直地指向王昭君,變成了一盤死棋,唯一救活的辦法便是獻出王昭君。

以上五點便是我總結(jié)的關(guān)于導(dǎo)致王昭君悲劇命運的五點因素。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我們應(yīng)該更進一步,去探討悲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

二、悲劇產(chǎn)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及其內(nèi)涵

(一)偶然性

經(jīng)過了以上的梳理分析,其實這一偶然性是很好理解的。

其一是漢元帝偶然興起的尋宮之舉。他這一天恰好有時間來到后宮,而王昭君又恰好因為哀怨彈琴,琴聲又恰巧被漢元帝所聽見,十分具有戲劇性。這便是及其巧妙的偶然性的劇本化情節(jié)。因為這一情節(jié)在真實歷史中其實是沒有發(fā)生的,由此可見馬致遠對于情節(jié)的把握能力之強。

其二則是毛延壽的行為。毛延壽的行為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當他向王昭君索要錢財卻無功而返時,他本可以不將王昭君的畫冊交上去,這樣以來便什么也不會發(fā)生,但他偏偏要讓昭君“受苦一世”,于是他便將圖交了上去。再者,他將昭君圖獻于單于實則也是具有偶然性的,若非漢元帝偶然在后宮發(fā)現(xiàn)昭君,他也就不會狼狽逃竄至匈奴,也不會為了保命而獻上美人圖。

以上兩點其實是都具有即時性的,兩個人物的動作都是一時興起而為。在這里也體現(xiàn)出了馬致遠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所具有的大膽奔放的思維,他將偶然動作施加在劇中人物身上,使得戲劇沖突得到了加強,這也跟馬致遠本人的思想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他想通過偶然創(chuàng)造的戲劇沖突來使得全劇的悲劇性加深一個層次。

(二)必然性

其實無論是是在元雜劇《漢宮秋》中還是真實的歷史中,昭君故事的必然性始終是大于偶然性的。接下來我們就來分點談一下:

1.“紅顏禍水”的女性觀

縱觀與“四大美女”相關(guān)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戲曲作品,其實都或多或少地蘊含著了這種觀念:《浣紗記》中的西施、《漢宮秋》中的王昭君、《長生殿》中的楊玉環(huán)、《關(guān)公月下斬貂蟬》中的貂蟬。

熟悉這些劇本的我們自然了解在這其中蘊含著的對于女性的獨特思考與評價。雖然這種觀點在現(xiàn)在看來是非常有失偏駁的,但是這在當時卻是無可避免的主流。

這種對于女性的不平等的評價,其根源在于當時社會中男權(quán)至上的思想,這也就使得女權(quán)在當時成了男權(quán)的犧牲品。這個歷史事實在《漢宮秋》中自然也有寫照:

第四折中漢元帝在得知王昭君投河自盡的悲烈死法之后,所想的卻只是:“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庇纱丝梢娫跐h元帝心中王昭君只不過是一個花瓶樣的存在,他所在意的只是昭君能夠給他帶來多大的歡娛,從不在意那些女子們的真實想法,這也是對于帝王們的真實寫照??蓱z的王昭君,在苦苦等來皇帝的寵幸之后卻只有短暫的歡娛,雖然離別時漢元帝流露出了真切的悲傷,但是他終究在乎的是昭君的美貌,不僅是漢元帝在乎,就連匈奴也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得到她,這便是古代女性的悲劇性所在吧。

2.儒人的軟弱

這一點要結(jié)合馬致遠本人所處的時代來看,“元代儒學影響力逐漸衰落,科舉考試時斷時續(xù),儒生地位下降,大量文士淪落到社會最底層。知識分子受到極端輕視,有‘九儒十丐之說,儒人不如人?!?/p>

由此可見,元代儒學地位的急速下降導(dǎo)致了元代儒人的軟弱無能。無法通過做官來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他們只能通過自己手頭的筆來抒發(fā)自己對于社會、國家、民族的不滿、批判與思考。

而馬致遠的獨特思考,也寄托在了《漢宮秋》中。

之前我們談到了漢元帝身邊的大臣的忠誠的一面,但是我們別忘了其實他們也是有無能的一面的,以至于漢元帝都會發(fā)出“陡恁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慨。

這里其實是馬致遠借漢元帝之口對古往今來的臣子做一個絕妙的諷刺,可謂是一陣見血、深入骨髓,將“軟弱的文人導(dǎo)致國家的無能”這一觀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敲了一個大大的警鐘。如此深刻的諷刺,既突出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又表現(xiàn)出了當時文人的一種崇高氣節(jié),起到了雙重作用。

其實在這一點上,這種軟弱無能在元代也是體現(xiàn)得很明顯的,而這又與宋代的文臣是很類似的。宋代的冗官冗兵是十分嚴重的,這也是宋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大臣們的軟弱無能、一味求和,最終只能導(dǎo)致國破家亡,這是馬致遠在結(jié)合了自身的官場生涯所得出的結(jié)論,具有一定的思想進步性??上У氖窃]有吸收這個經(jīng)驗教訓。

這種對于漢代、宋代、元代官員軟弱無能的批判與思考,其實是馬致遠本人深邃思想與高超眼界的體現(xiàn)。這同時也代表著當時的進步文人的呼聲——他們不愿再像前人一樣,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懦夫,他們要以文學作為武器與號角,來捍衛(wèi)屬于自己的尊嚴。

比如說在劇本中的“調(diào)和鼎鼐理陰陽,秉軸持鈞政事堂。只會中書陪伴食。何曾一日為君王?!奔仁菍τ谏袝@一人物的塑造,其實也是馬致遠對于自己以及其他文人的一種告誡。他將個人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劇本之中,這便是他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也應(yīng)該學會將自己的思想附著于自己所寫的文字上,使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層樓。

(三)內(nèi)涵

《漢宮秋》全劇融合了馬致遠的主要思想,將他心中的無限悲涼都寄托在了王昭君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在劇本中寄托了他對于政治以及人生許多真知灼見的觀點,奈何當時的社會并不接納他的這些觀點,使得他內(nèi)心中的無限悲傷更添一層,面對著國家、民族、個人的這樣一種艱難的處境,馬致遠最終選擇了戲曲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整出戲中,王昭君個人命運的悲劇、漢元帝由于軟弱無能、沉迷女色而導(dǎo)致的悲劇、以及馬致遠虛構(gòu)的漢弱外強的悲劇,使得《漢宮秋》成為了寄托著女性、皇權(quán)、國家與民族悲劇的大悲劇??梢赃@么說,《漢宮秋》一出,就奠定了馬致遠在“元曲四大家”乃至于悲劇戲曲史中的極高地位,并且極少有人能夠超越。

三、結(jié)語

以馬致遠為代表的元代戲曲劇作家,都具有濃濃的悲劇情感,并且他們將這種情感十分巧妙地融進了他們的劇本之中。這在當時看是個人的不幸、時代的不幸,可是在現(xiàn)在看來,卻是文化的幸運、戲曲的幸運。所謂政治與文化的關(guān)系,也大抵是如此。

我個人對于《漢宮秋》的定義是個人情感沉浸式悲劇。當你沉下心來去讀這個劇本,就會被流露在字里行間的強烈的悲劇性所感染,產(chǎn)生共鳴,能夠更加清楚地感受到作家塑造的這么一個時空,讓人情到深處、潸然淚下。

注釋:

①劉蔭柏:《漢宮秋》導(dǎo)讀[A].杜長勝主編.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導(dǎo)讀(壹)[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237.

②(元)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A].杜長勝主編.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導(dǎo)讀(壹)[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243.

③同上,244.

④陳奕.從漢元帝探漢宮秋怨的悲劇緣由[J].安徽文學,2009,(1):214.

⑤⑥(元)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A].杜長勝主編.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導(dǎo)讀(壹)[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242.

⑦同上,246.

⑧⑨同上,247.

⑩同上,242.人民文學編輯部.元雜劇鑒賞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參考文獻:

[1]杜長勝主編.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導(dǎo)讀(壹)[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2]鈕驃主編.中國戲曲史教程[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

[3]陳奕.從漢元帝探漢宮秋怨的悲劇緣由[J].安徽文學,2009,(1).

[4]張潔.無盡紅塵煙塵里——淺析《漢宮秋》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意義[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7(2).

[5]王世巍..《漢宮秋》昭君藝術(shù)形象的士人本質(zhì)——兼論王國維的悲劇品評觀[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08,38(1).

猜你喜歡
古代王昭君悲劇性
昭君戲中王昭君與劉文龍故事合流現(xiàn)象研究
淺論王昭君詩詞中“怨”的藝術(shù)特征
從“淳安女童失聯(lián)案”看新媒體的悲劇性事件報道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變文》與唐咸安公主關(guān)系論考
中國古代山水畫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的貢舉制度
中學語文悲劇性作品的教學探討
剖析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中的悲劇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