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旺
【摘 要】司者,操作也。司鼓,顧名思義,演奏操作鼓板;后亦作名詞解,和鼓師并稱。在黃梅戲演奏中,司鼓者既是演奏員,又是樂隊指揮者,不僅要順利完成自身的伴奏工作,還要擔負指揮整個樂隊演奏和演員之間的統(tǒng)一配合,使樂隊和演員通過司鼓的指揮,形成完美的舞臺藝術整體。而早期的黃梅戲只有“三打七唱”,以打擊樂為主,沒有絲弦樂器。發(fā)展至今,黃梅戲鑼鼓運用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俗話說,“板小乾坤大,鼓小掌萬軍?!痹趹蚯莩鲋?,“幕后司令”鼓師通過輕重緩急的鼓點和剛柔徐疾的手勢,向演奏者和演員提示音樂的起承轉(zhuǎn)合,調(diào)節(jié)全劇的表演、氣氛、節(jié)奏等,是整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我從事司鼓二十多年,可用三個詞概括:忙碌、收獲、成長。
【關鍵詞】司鼓;指揮;幕后司令;黃梅戲鑼鼓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0-0019-02
一、與黃梅戲司鼓結緣
說起與黃梅戲司鼓的結緣,是龍燈會帶給我的機緣。12歲那年,家住望江縣鴉灘鎮(zhèn)的我,趕上了村里一年一次的龍燈大會,那時正巧被鎮(zhèn)文化站站長帥根元相中,成為龍燈會的一名鼓手。正在龍燈會上打鼓的我,恰巧又被時任望江縣黃梅戲劇團前團長、“司鼓佬”王太權看中。隨后我才決定學習司鼓,王太權正式成為我的司鼓啟蒙老師。
1999年,我順利考取了安徽黃梅戲?qū)W校戲曲音樂班,專攻打擊樂、司鼓專業(yè)。畢業(yè)后,我跟著望江縣黃梅戲劇團一起輾轉(zhuǎn)江浙各地演出,有了兩年多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2004年,我考入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與楚劇、漢劇接觸,讓我再次被打擊樂的魅力所震懾。
2005年,正為現(xiàn)代戲《英子》負責司鼓的我,偶遇時任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配器老師董潤淮和樂隊隊長呂芳,并得到兩位老師的賞識。2007年,我調(diào)入再芬劇院任司鼓。之后得到著名司鼓大師汪玉龍、何曉敏的教導,我的演奏能力開始進一步提升,先后擔任黃梅戲舞臺劇《五女拜壽》《小辭店》《春江花月夜》《徽州往事》《升官記》《寂寞漢卿》等的司鼓,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緊湊明快”的司鼓風格。
二、學無止境,向前輩致敬
目前,黃梅戲鑼鼓專業(yè)資料和人才都很匱乏,安慶有位年逾古稀的夏積成老師,在四年前他就想把自己這六十年來演奏過的兩百多部大小劇目的鑼鼓點子記錄下來,傳于后人,但僅憑一人之力難以完成。夏老師的想法得到了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黃梅藝術基金會理事長韓再芬的支持,她決定通過韓再芬黃梅藝術基金會的平臺出版這本《黃梅戲鑼鼓經(jīng)》。為使其更為完善,易學易傳,韓再芬理事長提出不僅要用文字記錄,還要錄制教學視頻光盤。
2016年,“再芬黃梅”開始拍攝、出版夏積成老師的黃梅戲鑼鼓,我每天除了正常演出外,就是跟隨夏老師練習打擊樂,并配合他完成視頻光盤的錄制。一位年近 80歲的前輩,把自己畢生所掌握的知識全部傳承給我們年輕人,無怨無悔,讓我感觸最為深刻。
作為年輕的司鼓繼承者,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講究,要考究”。我希望能有更多機會拜師,更多機會實踐,讓打擊樂這門藝術真正得以流傳。
三、與新學員共成長
近些年,再芬黃梅民樂隊新招了一批年輕的演奏員,我就有一個新任務,那就是每天帶領他們練樂。新成員大都從專業(yè)院校畢業(yè),從未接觸過黃梅戲音樂,我作為樂隊指揮有義務和責任幫助他們了解黃梅戲音樂和戲曲鑼鼓的相關知識。除雙休日和正常演出外,就是帶他們排練大小戲。
我在培養(yǎng)年輕人方面,付出了很多精力,這對自己也是一次新的提高。每天我都和這批 90 后成員朝夕相處,他們年輕有為,朝氣蓬勃,充滿上進心。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輕的演奏員加入團隊,不斷充實樂隊的后備力量。
與此同時,我深深感悟到韓再芬院長在戲曲傳承方面的理念,也對戲曲人才斷層缺失深有體會。尤其現(xiàn)在,有興趣學習我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而能夠堅持從事這一行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不僅更加珍愛自己的職業(yè),還特別注意主動去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新人,只有一代一代傳下去,戲曲才會有未來。
四、錙銖必較,對觀眾負責
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哪怕是一個小節(jié)奏不對,都要一點點“摳”出來重新再來。也正是有對自己如此嚴苛的要求,我才能如此成功地擔任了眾多黃梅戲大戲的司鼓,并獲得觀眾認可。作為一名司鼓者,凡事就要錙銖必較,對觀眾負責,這樣黃梅戲才有更好的發(fā)展。
記得在2015年,“再芬黃梅”在安徽大劇院一口氣連演22場,幾乎演滿了一整月,兩天或三天換一個劇目,天天不能歇。這些劇目中,有常演不衰的原創(chuàng)劇目,有經(jīng)典保留劇目,有從其他劇種移植而來的優(yōu)秀劇目,也有新近復排的傳統(tǒng)劇目和新創(chuàng)劇目,形式各不相同,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十個不同的劇目連在一起演,這意味著我腦子里要記的東西太多,不僅要熟悉每一個劇目的總譜,還要清楚每個劇目鑼鼓經(jīng)的位置和要求、每一處劇情如何配合演員、怎樣針對劇中每個人物的個性色彩和情緒變化,隨機給樂隊發(fā)出準確的信號。如果把任何一處記錯了或是弄混淆了那就麻煩大了。
做一名合格的司鼓者不容易,需要多方面的素養(yǎng),不僅要技高一籌,熟練掌握打擊樂的技巧,而且需要非常豐富的舞臺經(jīng)驗,了解生旦凈末丑各類角色以及各種曲牌、唱腔和劇目。每次演出從打一遍鈴起到演出結束,我全程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七點半開演,六點半就要禁止喝水。
對觀眾來說,能看到現(xiàn)場樂隊伴奏的演出是一種福氣。這種演出氣氛會特別好,樂隊和演員之間隨時互動配合,兩者的情緒互相帶動,往往水漲船高。我的眼睛要時時盯著演員的身段、動作、表情和聲音,根據(jù)演員的表演節(jié)奏來擊鼓。有一次演《靠善升官》,扮演吳靠善的丁飛在演唱經(jīng)典唱段“當官難”,當唱到這段的關鍵詞“官”字時,演員的情緒特別飽滿,一口氣連唱了幾十個“官”字,這種時候,我連眼都不敢眨,用急迫的鼓點緊跟著演員的聲音,直到丁飛換了口氣,吐出一個“唉”字,我才揚起手來,伴奏音樂隨即跟出。
每次演出,隨著我的一個下劃的手勢剛落定,一陣急促而齊整的音樂瞬間響起,原本還在嘈雜的劇場立即被這音樂吸引,而變得安靜。我坐在舞臺側臺,一手執(zhí)鼓楗擊鼓、打板,一手不停地轉(zhuǎn)換著指、撇、捺、揚等手勢,時而站立時而坐下,臉上也會隨之變換著喜、怒、哀、樂等不同表情,其他演奏者也交相變幻著不同的樂器,不同的節(jié)奏。
五、在《仲夏夜之夢》中得到鍛煉
2016 年4月,我加入《仲夏夜之夢》劇組,負責指揮鑼鼓設計工作。這個戲是導演何培從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后帶來的一個劇本。當時何導跟我說戲的劇情及風格都是黃梅戲從未觸碰過的,這部劇是一個神話劇,在舞臺表現(xiàn)上有一定的難度。作為戲曲司鼓,這個戲里面的打擊樂風格不能和傳統(tǒng)舞臺劇一樣,所以這對我來說極具挑戰(zhàn)。傳統(tǒng)黃梅戲樂隊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有吹拉彈奏,武場有打擊樂,主要是鑼鼓等。我在這部戲中增加了很多打擊樂,比如民族排鼓,聽上去像架子鼓,增添喜劇效果。同時也使用了傳統(tǒng)的大鑼、小鑼,小鑼用了低音小鑼、小云鑼,它的音比較高,適合丑角的戲。還用了川劇里的大鈸、牙鈸,顯得更加詼諧。
我給劇中的兩個小丑 ( 東奔、西跑)設計鑼鼓伴奏時,就嘗試過很多小鑼,后來卻用了木魚和排鼓。最后,我干脆用碰鈴來代替小鑼,傳統(tǒng)的小鑼鼓點是“達達達……臺”,碰鈴是“達達達……?!?,節(jié)奏還是一樣的,但音色變了,效果反而更好。以前是將小鑼翻過來,輕輕敲一下,也有磬的音質(zhì),但效果還是不夠理想。我這次專門去迎江寺買了一個磬,而且是高音磬。這只磬是特地給兩個神仙準備的,我考慮在音色上要有變化,而且磬有仙音,很吻合他們的角色。打擊樂的設計要傳統(tǒng),又要創(chuàng)新,這確實有點難度。在安慶演出時,有人問我戲里的音色變化怎么那么多?我回答這是結合每個人物的性格來考慮的,一定要賦予他們不同的音色。
《仲夏夜之夢》這部大戲首次在合肥演出就一炮而紅,深受觀眾喜愛,其中尤以年輕大學生居多。這對我而言,是肯定,是鼓勵,也是幸福。于我、于團隊、于未來,并不會止步于此,我們?nèi)匀蝗沃氐肋h。
每年從年頭到年尾,從前輩那里學到了寶貴的知識;在演出過程中,積累了更多的舞臺經(jīng)驗;從同仁身上,感受到了藝術合作的快樂;在對新生代的傳幫帶過程中,磨練了自己的性格;在參與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是激發(fā)了自己的活力和潛能,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