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
什么是拖延癥?就是當你已經(jīng)計劃好要做一件事情,但是你就是拖著不去做,并且同時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責情緒和負罪感。
孩子于巴寒暑假作業(yè)留到開學前一晚;
制定好了復習計劃,考前還是要抱佛腳;
總說自己學業(yè)繁忙,但大量肘間都在玩游戲;
晚上熬夜,上課經(jīng)常遲到:這些都是患了拖延癥的表現(xiàn)。
在一項調(diào)查中顯示,大約7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癥狀,其中50%的學生表示拖延已經(jīng)成了他們的習慣;超過25%的成年人也患有“拖延癥”,并已經(jīng)影響到了他們的正常生活。知名社交網(wǎng)站“豆瓣”有一個“我們都是拖延癥”小組,平均每天就有30個人加入到這個小組,當中的大多數(shù)是學生和白領。他們紛紛發(fā)帖,講述自己因為拖延錯過了出書、錯過高薪工作,還有人因為玩電腦游戲錯過了對國足隊員的采訪,甚至有人因此丟了文憑,錯失出國留學的機會。
如何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得了“拖延癥”?
網(wǎng)上流傳過一個段子'有一個學生晚上回家要做一套卷子。他首先坐在桌子前面把卷子打開,就想著等會兒再做,結果兩個小時都不動,決定切點水果放在旁邊。于是他切好了水果泡了一杯奶茶,端到桌子前面。剛剛坐下來,馬上又咚咚地跑去洗手間上廁所,并且洗了—把臉,再次回到桌子前面準備做題。但是手機響了,原來是朋友發(fā)的信息,又跟朋友噼里啪啦地聊了一大堆后,又準備做題。結果一看已經(jīng)11點了,感覺有點困,但是卷子還沒有寫完,想想明天早上起來再接著寫,于是帶著這種負罪感跑去睡覺了。
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專家雷恩總結拖延癥有以下幾個特征:
1.從任務計劃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拖越久;
2.每次開始行動都要等整點,到了整點,依舊不肯動手;
3.即使決定要開始做最重要的事,還是要先去做些別的事,比如泡杯咖啡;
4.不容許別人占用自己的時間,自己卻不珍惜;
5.總是在等待一個“好心情”、“好時機”才做重要的事;
6.無法專心做—件事,總被某個一閃而過的念頭打斷轉(zhuǎn)而去做別的事。
追根溯源找出拖延癥患者的心理原因
1.沒有自信。因為每次任務都完不成,對自己評估越來越低,即使完成了任務,考出了高分,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
2.暗示自己一直拖著沒做事因為“我太忙”;
3.頑固。對別人的催促沒有反應,認為等自己準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
4.壓力過大無法紓解。重要的事情越多、壓力越大越容易拖拉;
5.抵觸情緒。有些人抵觸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而拖延;有些學生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所以對他布置的作業(yè)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一種形式;
6.強迫傾向。拖延成了習慣,形成了強迫心理,比如下決心早睡,卻還是每天熬到半夜;
7.完美主義。太想把一件事做好,一直都在想各種各樣的計劃,結果卻—直沒有行動。
當出現(xiàn)以上心理狀況時,人們會傾向于選擇較為輕松的事情,如網(wǎng)游、熬夜看劇等來減輕壓力,獲得暫時的滿足感。一旦沉溺其中,便會使拖延進入惡性循環(huán),即使是考試報名這樣的事也會一拖再拖。
治療拖延癥有方可循
拖延癥的產(chǎn)生,是與意志力有關的。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斯坦福大學Walter Mischer博士在幼兒園里進行了一系列“棉花糖實驗”。參與實驗的小朋友需要與棉花糖“共處一室”,等待一段時間(通常為15分鐘)后,當實驗者返回房間時棉花糖還沒有被吃掉,則小孩可以再獲得一顆棉花糖。結果只有不到1/3的孩子能夠沒吃棉花糖直至實驗者返回。想要治療拖延癥,首先就要從培養(yǎng)意志力,抵制誘惑開始。
強化意志力=積極的態(tài)度+專注的精神
拖延癥患者會因為沒有完成既定的目標而降低對自己的評估,產(chǎn)生焦慮和抵觸情緒。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有90%以上的拖延癥患者都會對自己的拖延行為感到內(nèi)疚。而這種內(nèi)疚,恰恰會給他們帶來更大壓力,降低工作和學習效率。
因此,想要治愈“拖延癥”,首先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即使計劃完不成,也無需自責。孩子飽受“棉花糖”誘惑折磨的時候,如果能夠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夢想,比如為什么要出國留學,未來要從事什么職業(yè)等等,時常提醒自己,那么壓力也會變成動力。其次,要保證充分的休息和娛樂時間,讓自己有精力百分百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之中。
專注力的培養(yǎng)需要“內(nèi)外兼修”
丹尼爾·文格納的“白熊實驗”,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心理的“反彈效應”。實驗要求一組實驗對象嘗試在5分鐘的時間里不要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另一組則不作要求。整個實驗過程要求實驗對象用語言刻畫他們腦海中想象的東西,當想到一只白熊的時候就按鈴報告。結果前一組實驗對象按鈴次數(shù)是后—組的兩倍。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有時候人越是要讓自己專注于某件事,偏偏就會心猿意馬。因此拖延癥患者不必太過糾結于自己的“不專心”,應該通過觀察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狀態(tài),尋找自己專注力的規(guī)律,制定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作為家長來說,無需過多地催促孩子,這對拖延癥患者來說是無效的;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學習熱情的變化,適時地給出建議。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建議他們試著與專注力較強的同學在一起,這些外界因素,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專注力,久而久之便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計劃趕不上變化,勿因完美主義喪失行動力
完美主義者的問題在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為完美主義,所以迫切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遲遲不肯行動。與此同時,他們也更容易輕視那些看起來無聊但絕對有能力完成的事情。由于拖延,這些“小事”很有可能會因為一些突發(fā)狀況,或因為錯過了最佳解決時機而令整個計劃變成“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