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城市名片】
千峰環(huán)立,一水抱城,雨霧煙嵐,飄之若仙
江水澄澈,明凈若鏡,群峰倒影,山托水浮
江邊竹叢,碧翠如滴,濃蔭作笑,百里畫廊
山水靈氣,洞奇石美,鬼斧神工,琳瑯滿目
三冬少雪,四季?;?,桂樹繁多,桂花成林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迎風怒放,香飄萬里
【歷史文化】
桂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具有萬年歷史的人類智慧圣地,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zhèn)。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余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
【入詩】
桂林山水宜于入詩,古往今來,不少人吟詠詩詞,贊美桂林。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把桂林山水擬人化,比喻為一個素樸而秀美的女子,確是有獨到的觀察。
桂嶺環(huán)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嶒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黃庭堅《到桂州》)
即使李成、郭熙(畫家)在,也畫不出桂林山水的這般秀麗來吧?
梅花五嶺八桂林,青羅帶繞碧玉簪。祥刑使都兩唐裔,親領諸生到洙泗。七星巖畔筑齋房,獨秀峰尖作筆床。買書堆上天中央,海表學子來奔忙。中州淑氣無間斷,南斗文星方炳煥。君不見日南姜相曲江張,萬古清風裂云漢。(楊萬里《題湖北唐憲桂林義學》)
贊美桂林的山水,也贊美詩人的朋友唐憲在桂林辦義學的熱情。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宋人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
洞在象鼻山,下端連接漓江水面,仿佛明月浮水,隨著水位起落,月圓月缺,變化莫測。
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俞安期《漓江舟行》)
描寫漓江倒影的詩,描寫角度另辟蹊徑,它寫水,寫山,還寫船。連綿起伏、重巖疊嶂的萬點桂山,倒映在清澈見底、純潔柔情的漓水中,成了躺臥輕舟中詩人舒適的枕頭,看似夸張,卻逼真貼切。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
興安是靈渠和漓江源頭所在地,詩人以流水、青山、游船入詩。水清、水潔、水靜方有倒影之景之境之奇之幻;心閑、心靜、心雅方可品出倒影之美之味之魅之醉;而只有置身漓江,樂山樂水,忘我縱情,方能融入倒影佳境,留下山水杰作。
【入畫】
桂林山水宜于入畫,有大量畫家畫了桂林山水畫,甚至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技法。
桂林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中占有獨特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畫家畫過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畫成名,如15世紀的石濤及20世紀的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等。清初的石濤,由于他出生在桂林,他把幼年的印象,帶入山水畫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到了近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以能“遍寫桂林山水”為生平得意,齊白石更說“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黃格勝為首的廣西一批畫家,把創(chuàng)作重心放在描繪漓江山水和廣西南方的風景上,逐漸形成了有著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藝術追求的畫家群體。這些畫家以共同的藝術表現(xiàn)對象和相近的繪畫風格,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引人矚目,逐漸形成了“漓江畫派”。
【入文】
桂林山水更宜于入文,學生們最為熟悉的自然是被選入課本的作家陳淼的《桂林山水》。從古至今,更是有不少的文學家、作家用文字描摹了她的美麗。
柳宗元的散文,在描寫桂林山水上,精美無匹。這些散文雖只記述一次出游,或描寫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長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觀察之細微,體會之深入,描繪之精確,文字之簡潔,絕妙無雙。
還有著名的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他的描寫,真實、具體,忠實而詳盡,記述了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出之所向。不獨是好的文學作品,更留下許多有用的科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