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萍 胡紅亮
2013年3月5日,一位92歲的世紀老人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傳到了陜西西安。這位讓大家不舍、讓大家愛戴的長者,就是航天四院原副院長、國際宇航院院士——楊南生。
1921年,楊南生出生于緬甸仰光市一個華僑家庭,兩歲時隨父母回國。1947年,他考取庚子賠款公費留學,受錢偉長先生的指點,選取塑性力學為研究方向。1950年,29歲的楊南生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的身份,毅然回到祖國。從此,他的生命,緊緊地連著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一個又一個第一: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臺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第一顆東方紅人造衛(wèi)星、第一發(fā)巨浪一號潛地導彈……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說過,“楊南生是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學者。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學生、同事拿出他當年送給他們的各種學習筆記,那厚厚的一摞筆記本,經(jīng)過幾十年歲月的侵蝕和眾多科研人員的傳閱,竟然保存得完好無損,可見人們對楊南生的無比崇敬和對這些寶貴資料的珍惜。
1964年6月,楊南生接過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署的任命書,擔任第五研究院四分院副院長,帶領(lǐng)著他的團隊,為中國的航天事業(yè)修筑起一條神奇的天路。1965年8月,中央啟動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的研制任務。以楊南生為技術(shù)總指揮的航天四院承擔運載火箭第三級發(fā)動機的研制重任。說起那段“荒漠走單騎”的故事,四院的老人們無不唏噓落淚。在那個鳥都不飛的地方,風寒、勞累、壓力讓楊南生患上了坐骨神經(jīng)痛,為了工作,他仍然堅守崗位,騎上他那輛永久牌二八式自行車穿行于各廠、所、站之間。為了盡可能詳細地了解試車狀況,每次試車,楊南生都會不顧安危,走進與試車臺只一墻之隔的觀察窗。當時沒有跟蹤儀器及高速影像設備,要想觀察到發(fā)動機火焰狀況,只有近距離通過觀察窗進行觀察,一旦發(fā)生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一切危險、困難和挑戰(zhàn)最終被成功的喜悅所替代, 1970年4月24日晚上9點36分,航天四院第三級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成功地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入預定軌道。當《東方紅》的樂曲從遙遠的太空傳回時,楊南生站在大漠的寒風中,翹首星空,追尋那顆剛剛升空的中國新星……
習慣于堅守的楊南生似乎從未在意過生活的艱辛和環(huán)境的惡劣,但有一次他在意了,那年一位旅居國外的朋友回國后突然提出要來看他。楊南生非常清楚自己的住房條件遠遠不及當年留學時的學生宿舍,他不想讓朋友看到新中國航天人生活的艱辛,于是婉轉(zhuǎn)地拒絕了。妻子開玩笑說:“你當初不回國,就不會尷尬了?!睏钅仙鷺泛呛堑卣f:“給別人干活兒沒意思的,給自己的家人干活兒,我心里才高興??!”
曾經(jīng)有人問過他,這一輩子感到最幸福的是什么?楊南生沉思片刻,深情地說: “最幸福的,是天上那顆會唱《東方紅》的、會轉(zhuǎn)的星星上有我親手摸過的東西??!”今天,我國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固體火箭發(fā)動機蓬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楊南生卻永遠地走了。但他的名字,會隨著中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事業(yè)的發(fā)展,連同他高風亮節(jié)的大家風范,永遠閃耀光芒,激勵著后輩們,不忘初心,堅守初心,奮勇前行。
豐碑之下,他是一面不倒的旗幟。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