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斌@蟄時節(jié),氣溫回升,大地解凍,春雷始鳴,蟄蟲驚起。在漢景帝之前,驚蟄名之曰“啟蟄”。
在漢景帝以前的文獻中,出現(xiàn)的有關驚蟄詞語都是“啟蟄”。啟即開也,有喚醒的意思,如成語啟聵振聾,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蟄即藏也,動物冬眠,藏起來不吃不動;啟蟄即喚醒蟲類冬眠狀態(tài)。成語“陽和啟蟄”,意為春天來了,過冬的蟲豸蘇醒開始活動了。《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意思是說,凡是祭祀,啟蟄時舉行郊祭,郊天之禮是周代最為隆重的祭典,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動,皇帝親自參加。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傳統(tǒng)農事歷書《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始發(fā)蟄也?!眲游锝浂障U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啟蟄”。那時候的啟蟄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個節(jié)氣,標志著初春的開始。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在說話或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示尊重。《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睗h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漢文帝劉恒崩于未央宮,太子劉啟繼承帝位,是為漢景帝,也是西漢的第六位皇帝,因其名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蟄”改為“驚蟄”。南宋官員、經史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說:“改啟為驚,蓋避景帝諱?!蓖瑫r,把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jié)的“雨水”的順序予以置換,“谷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漢景帝之前為“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漢景帝后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盡管是因“為尊者諱”而改名稱,但一個“驚”字要比“啟”字生動得多,為大自然增添了靈性?!墩f文解字》說:“驚(驚),馬駭也。”《玉篇》:“驚,駭也?!彬咇R等因為害怕而狂奔起來不受控制,如馬驚車敗。引申為人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緊張不安,有慌亂、恐懼的意思,如驚慌失措、驚世駭俗、驚恐萬狀、驚魂未定等?!绑@”還有驚動、驚擾、震動之意,《周易·震卦》:“震驚百里?!薄对娊洝ご笱拧罚骸罢痼@徐方。”王維《鳥鳴澗》有“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詩句。因此,用“驚”字替代“啟”,內涵更加豐富,使人聯(lián)想到驚蟄一到,沉悶一冬的天空春雷滾滾,沉睡在地下的百蟲驚遽而起,紛紛鉆出地面,探個究竟。一看外面已是春暖花開,陽光明媚,又有驚喜的感覺。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仲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遍L卿在《驚蟄》一詩中云:“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斌@蟄猶如平地一聲雷,冬眠的蟲豸爬出洞穴,橫沖直撞,四處覓食。
進入唐宋時期,“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如唐人柳宗元《非國語·不藉》:“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蹦纤尾軓┘s《驚蟄后雪作未已陰之湖莊》云:“啟蟄候蟲猶自閉,向陽梅子自能酸。”盡管驚蟄到了,但是沉睡一冬的百蟲尚未完全蘇醒。
但是由于長期用語習慣,唐代的《大衍歷》繼續(xù)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驚蟄“三候”曰:“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泵枋龅氖求@蟄時節(jié),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兒飛來的自然現(xiàn)象。現(xiàn)代詩人吳藕汀的《驚蟄》詩云:“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滿前莫問名。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贝藭r,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春耕春種季節(jié),驚蟄預示著秋天那沉甸甸的收獲。
原載《中華讀書報》2019年2月27日
責任編輯: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