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仲清
9年前,我在甜水園東街早市的人群中,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這位老人個子不高,一米五左右,長方臉、禿頭,由于上了年紀(jì),走路比較緩慢。他就是六七十年前活躍在朝陽門外南下坡地區(qū)的修鞋匠,人們習(xí)慣地稱他“皮匠大爺”。
解放初期,在朝陽門外幾乎沒有修鞋的店鋪,那時的修鞋師傅都是挑著挑子走街串巷為老百姓服務(wù)。皮匠大爺也是如此,找個向陽、背風(fēng)的墻角,放好挑子,拿出修鞋的各種工具,比如錐子、針、線、小釘子、膠皮等物品,等顧客來修鞋。他不善言談,從來也不吆喝。接活兒時他看看鞋,不用主雇說,就知道怎么修。每天他都是低頭忙碌著縫鞋,從沒見他與別人聊天。他干活兒麻利,只見他左手拿針線,右手拿錐子,錐子扎透鞋底剛拔出,左手的針線就穿進去了,雙手用力使勁兒,一針挨一針……活兒干得瓷實。有時看到他把錐子往禿頭頂上一蹭,好像磨錐子似的。他的雙手長滿了老繭,修鞋時顯得特別有勁兒。
皮匠大爺為人誠懇、實在,釘個膠皮掌兒、縫個開綻的布鞋或皮鞋,活兒質(zhì)量好,而且價格公道,南下坡地區(qū)的居民都樂意讓他修鞋。他耳朵有點背,有的人喊他“聾子”,他不急不惱微微一笑。馬志安老人生前曾回憶說,皮匠大爺名叫卞祥山,得有九十多歲了,他家原來住在朝外南營房七甲。他修鞋的技術(shù)特別好,尤其是“掛彎子”的鞋他最擅長,一針一針縫得特別密實,經(jīng)他手縫制的“掛彎子”鞋,穿在腳上既美觀又瀟灑,好像腳下踩著朵朵云彩,很受老主顧們的贊賞。
公私合營后,在壇口食堂西側(cè)有了固定的修鞋鋪,卞師傅不用挑挑子走街串巷了,他每天到修鞋鋪上班為群眾修鞋。
2011年元月10日上午,我又在甜水園東街北邊的早市上碰見了皮匠大爺,這次他笑著跟我打招呼,還跟一位老人介紹說:“我那時在南下坡地區(qū)修鞋時,他(指我)還小呢……”他邊說邊做了個手勢。我趕忙掏出手機,給皮匠大爺照了兩張。這幾年,我一直沒再見到這位皮匠大爺。
昔日游走在小胡同中賣煮白薯、賣蕓豆餅、賣面茶、賣年畫的小販早已消失,像卞師傅一樣在街邊干活兒的修鞋匠也很難看到了。但兒時記憶里皮匠大爺修鞋的場景,卻讓我難以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