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鵬 繪圖|Hieeow 編輯|任紅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耳熟能詳、脫口即出的成語,我們對其含義很清楚,對其來歷、本義卻不甚明了。這次我們說說“不越雷池一步”這個成語。
“不越雷池一步”,意即要求人做事不要超出一定的范圍、界限。雷池究竟是個什么池?它位于哪里?且聽大鵬細細道來。
那是在東晉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下半年,在朝廷以國舅身份輔政的中書令庾亮,一改以往和稀泥的懈怠畫風,嚴厲任法,重塑權(quán)威,這引起朝中上下那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官員們的反感。
要整治這幫懶散慣了的官大爺們,得殺雞給猴看,拿下幾個大咖。庾亮就拿宗室重臣開刀,將兩個司馬王爺一貶一殺。王爺們的漏網(wǎng)之魚逃到駐軍歷陽(即今天安徽和縣),防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大將蘇峻那里。蘇峻死活不交人,且整軍備戰(zhàn)。庾亮認定蘇峻遲早謀反,要將其解除兵權(quán),調(diào)到京城當個文職。
蘇峻思來想去,得,既然你庾亮說我要反,那我蘇某人就不枉擔這個虛名,干脆反了吧,于是扯起替天行道、誅殺奸臣庾亮清君側(cè)的大旗,向京師建康殺奔而來。
晉朝司馬家族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窩囊的大一統(tǒng)皇族了。一統(tǒng)三國沒幾年,就在北方混不下去了,先是八王之亂,接著被亂華的五胡趕到江南偏安,是為衣冠南渡、晉室南遷。
到了建康即今天南京后,還是不消停。雖然外患壓力減輕,但內(nèi)部愈發(fā)不穩(wěn)。經(jīng)常有權(quán)臣要量量皇帝御座的寬窄大小,王敦之亂直接逼死了東晉開創(chuàng)者司馬睿,這回蘇峻又要直逼建康城了。
盡管是主弱臣強,但東晉朝廷畢竟是神州正朔,在江南還是有一定威望的。聽聞蘇峻反了,駐軍武昌的江州刺史溫嶠立即吹響集結(jié)號,打算率軍東下保衛(wèi)建康,“溫嶠聞之,即欲帥眾下衛(wèi)建康”。
建康附近的三吳地區(qū),即吳郡(今江蘇蘇州)、吳興郡(今浙江湖州)、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也積極響應,準備帶兵勤王。
三十八歲的庾亮腦袋有些發(fā)懵,寫信給溫嶠,“吾憂西陲,過于歷陽”。歷陽,說的是蘇峻。西陲,指的是陶侃,就是你知道的那個陶淵明的太爺爺,這時任荊州的統(tǒng)帥,“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領(lǐng)護南蠻校尉”,位高權(quán)重,兵精糧足,且據(jù)建康上游,如果他與蘇峻聯(lián)手,順流而下,那庾亮毫無勝算。
陶侃和庾亮有過很深的私人恩怨,彼此痛恨至極。對庾亮而言,陶侃比蘇峻更可怕,他嚴令溫嶠,“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你給我把陶侃看住了,千萬不要越過雷池一步。
雷池由雷水匯集而成。雷水從湖北黃梅縣境內(nèi)發(fā)源,向東經(jīng)安徽宿松縣,流至望江縣,積而成池,故稱為雷池。此地居九江到南京的長江水道要沖,扼守黃梅、宿松、太湖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守住了雷池,等于盯緊了陶侃。可人家陶侃雖然是庾亮的宿敵,但對朝廷還是忠心耿耿的,半毛錢的謀反心思都沒有。
就這樣,唯一能在蘇峻馬前走上幾個回合的溫嶠軍團,被庾亮嚴令不得越雷池一步。庾亮指揮的京師建康軍團,哪是蘇峻虎狼之師的對手,沒幾下就被打得作鳥獸散。
丟盔卸甲的庾亮沒有辦法,當初不讓溫嶠過雷池勤王救駕,現(xiàn)而今只能親自越雷池去投奔溫嶠。到溫嶠的駐地后,庾亮請?zhí)召┏錾?。后來庾亮和溫嶠還是團結(jié)在以陶侃為統(tǒng)帥的平叛軍團旗下,才把一手惹出的亂局收拾干凈,最終打敗蘇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