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的英語啟蒙,重點是磨耳朵:兒歌、童謠、韻律詩、動畫片、圖畫書的音頻等等,都可以作為磨耳朵的素材。不同類型的資源有不同的特點。
美國出版的Read and Sing Along系列,每張光盤配有一本繪本,對于情境對應非常有價值,在圖書館成為借閱量最高的資源之一。目前這個系列已經(jīng)被引進到國內(nèi),作為安妮花英語自然拼讀教材的配套資源。60首兒歌配套16本兒歌繪本,稱為《安妮花磨出我的英文耳朵1、2》,另外還有20本被收錄在《安妮花磨出我的英文耳朵3、4》中。另外引進36首更低幼的歌曲集合成《磨出寶寶英文耳朵》并配以動畫。
以上歌曲類的素材總計有一兩百首之多,基本涵蓋了英語母語國家孩子的常見兒歌。很多孩子因為聽過甚至會唱這些兒歌,所以到了英語環(huán)境和英語母語的孩子在一起就覺得非常親切,便于融入。
此外,歐美經(jīng)典兒歌(Wee sing)中的For baby/Animals也適合小寶寶的啟蒙。
兒歌類資源一般可以作為背景音樂使用,不必特別強求固定時間播放,具體播放時間,以大人孩子都感到愉悅為原則。
這些資源和兒歌的區(qū)別在于沒有音樂,適合早期的磨耳朵或者是自主閱讀開始之初的韻律節(jié)奏訓練。這部分內(nèi)容收錄在《安妮花 磨出我的英文耳朵5、6》中。
0~3歲寶寶使用這類資源時,和兒歌同樣的方式,聽就可以。很多孩子聽力辨音能力好了之后就會不自覺地復述,這種韻律節(jié)奏感對綜合語感以及今后的閱讀能力提高都非常有意義。這也是北美學校用它們作為素材的原因。
各種語音類型在辨音能力最強的時期(據(jù)報道,國外研究證明9個月以后孩子的辨音能力呈下降趨勢),會提高孩子的辨音能力。這類內(nèi)容適合小寶寶,尤其是1歲以內(nèi)的小寶寶。因為這個階段他們對情節(jié)沒有要求,音頻里講的是什么不重要。一般2歲左右的孩子會關注情節(jié),所以往往這類內(nèi)容就聽不進去了。
動畫類節(jié)目中,有些偏重認知有些偏重故事情節(jié),也有的偏重科普。所以可以根據(jù)孩子的需要選擇。如果孩子正處于某種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期,比如說對數(shù)字敏感對大小敏感對顏色敏感等等,就可以從相應的動畫片中尋找合適的素材。也有些孩子盡管看不懂科普本身的內(nèi)容,但是可能對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感興趣。所以,只要孩子喜歡肯看,就可以看。同時注意提取音頻,提高聽力時間,少看多聽提高效率。
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動畫片:
以上原版動畫片按照孩子的興趣進行選擇。這些動畫片在引進過程中,很多被制作成雙語。一般低齡孩子,如果最初看的是中文版,再導入英文版會有困難。有些即使開始看到的是英文版,一旦知道有中文版,也會選擇中文版。所以請大家在引導孩子觀看的時候注意語種選擇,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另外兒童期看電視的時間應該適量,尤其是是0~3歲的兒童。所以,把畫面轉化成音頻非常重要。越小的孩子,可以只聽動畫片提取出來的音頻。稍大的孩子,有情境對應能力之后,可以看幾次畫面理解內(nèi)容,然后就可以多聽提取出來的音頻。一般看和聽的比例在1∶5甚至可以更多。這樣,孩子聽音頻的時候既可以對應上畫面和語音,又可以很好地提高辨音能力。
對于有些家長每天花太多時間在英語上的做法,我不贊成。我一直說,英語是生活的一部分,以生活舒適愉悅為原則,不能抱有太強的目的性。
語言能力是和認知能力密切相關的。就算是1歲以內(nèi)大量的聽,達到了1000小時,他的聽力理解能力依然是難以同步提高的,因為認知發(fā)展就是這樣一個客觀的過程。所以,越小的孩子時間可以越短。積少成多,培養(yǎng)興趣習慣就好。
不管是聽歌、看動畫片、還是閱讀,最重要的是要點燃孩子的興趣。孩子喜歡的就會主動去重復,重復的過程就是內(nèi)在能力形成的過程。有了內(nèi)在的動力,才會有無限的潛力。任何具體的做法都只能形成一兩種能力,這些部分的有機結合才是完整的綜合能力。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做法上,家長都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但是不管怎么變,都要以保護孩子的興趣為主線。興趣為王,給孩子一個科學的軌道,孩子就會給你一個令人吃驚的結果。
英語和才藝不同,兒童英語的目的性不能像某一個動作必須達標那樣來要求。如果大家能夠看看牛娃們的經(jīng)歷,會發(fā)現(xiàn):被強制要求“學”英語的孩子和因為自發(fā)自愿的興趣去“玩”英語的孩子,前者并沒有成果上的顯著優(yōu)勢。而前者的劣勢是:孩子因為被要求,有壓力,一旦達不到要求的挫敗感不能很好化解,就會影響今后的興趣發(fā)展。英語用不著高壓也用不著賄賂,只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去提供滿足不同興趣點的素材,孩子自發(fā)的動力就足以推著自己往前走。
而素材是否有趣,不僅取決于素材本身,更取決于陪孩子使用素材的人。所以同樣一套素材有的成人用得孩子高高興興,有的成人則讓孩子索然無味。這中間不僅是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對素材對孩子的理解。成人自己融入素材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上素材再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愛,通過自己讓孩子也體會到這種喜愛,效果想不出來都難。這一點,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有很多人體會到了茅塞頓開之感。
目前看孩子們的英語之路,凡是中間有反復、逃避英語的,基本都是家長或者老師“推”得厲害了。孩子心里都有一桿秤,覺得自己達不到,不敢承認,就去逃避。一旦成人調(diào)整目標和要求,孩子的興趣就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