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羅格斯大學-新不倫瑞克分校的工程師通過4D打印創(chuàng)造了一種柔性輕質材料?;?D打印的4D打印技術使用特殊材料和復雜設計來打印物體,這些物體的形狀在環(huán)境條件(如溫度)發(fā)生變化時會隨之改變。此次通過熱量來調整特性的新“超材料”具有自然界中找不到的特性,能在被擊打時保持剛性,該材料在22.8~90℃的溫度區(qū)間內,剛性調節(jié)可以超過100倍,從而很好地控制減震。該材料還會像海綿一樣變軟以吸收震動。經4D打印后的材料可用于飛機和無人機的機翼、柔軟機器人、微型植入式生物醫(yī)療裝置等,能更好地實現減震和變形。
(圖片來源:光明網)
日本東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fā)出一種新的復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通過設計氫簇(復合陰離子)結構實現的這一新材料,對鋰金屬顯示出了極高的穩(wěn)定性,使鋰金屬有望成為全固態(tài)電池的最終陽極材料,催生出迄今能量密度最高的全固態(tài)電池。該團隊得到的新型固體電解質不僅擁有高離子導電性,且對鋰金屬也非常穩(wěn)定,因此,對使用鋰金屬陽極的全固態(tài)電池來說是一個真正的突破。該突破不僅有助于未來找到基于復合氫化物的鋰離子導體,還將開辟固體電解質材料領域的新趨勢,得到的新型固體電解質材料有望促進高能量密度電化學裝置的發(fā)展。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網)
韓國現代汽車美國公司(Hyundai Motor America)將推出其最新數字密鑰(Digital Key)應用程序。該密鑰是一款可下載的手機程序,可通過近場通信(NFC)檢測經授權的手機,從而取代傳統(tǒng)汽車鑰匙。一旦經過授權,用戶可在離汽車30m內鎖定和解鎖汽車、激活警報及啟動發(fā)動機。其最多可供4位授權用戶使用,用戶可將首選設置存儲在汽車中,當用戶被車輛識別后,汽車會自動調整側視鏡、無線電預設、聲音設置、座椅設置等。其還可讓車主為共享用戶設置功能權限及訪問時間。未來,其還能實現車輛租賃、遠程遙控自動停車等功能。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網)
德國保時捷(Porsche)公司決定采用區(qū)塊鏈技術記錄和收取停車費,實現停車費支付等微小交易的自動化。其將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卡,車主可使用該卡進入停車場并進行出/入識別;傳感器記錄出/入時間并獲取車主身份信息,從而生成準確的賬單金額,并將其發(fā)送至用戶指定的區(qū)塊鏈錢包。此過程中,保時捷公司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定期向車主收取欠款,向停車場管理機構支付停車費。此外,保時捷公司的“You Owe Me”平臺不僅可支付停車費及過路費,還可完成遠程鎖定和解鎖車輛等任務,并用于支付電動汽車的充電費。
(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聯合發(fā)布了世界首輛全尺寸自動駕駛電動公交車,其長12m,配備36個座位,最多可容納近80名乘客。其在沃爾沃公司7900型電動公交車基礎上增加了光探測傳感器、測距傳感器、立體視覺相機及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其配備的慣性管理單元可監(jiān)測公交車轉彎時或顛簸時的慣性力,助其在不平坦道路或急轉彎時實現更平穩(wěn)的行駛。此外,研制團隊將開發(fā)一種基于OppCharge概念(用于車頂充電)的快速充電解決方案,車輛可在倉庫和運行中自動充電,通過300kW的最大充電功率,在3~6min內即可充滿電。
(圖片來源:新華網)
由美國航天企業(yè)斯特拉托發(fā)射系統(tǒng)公司開發(fā)的世界最大飛機在美完成首次試飛。其采用雙機身設計,擁有6臺發(fā)動機,總重近230t,翼展約117m。飛機從莫哈韋航空航天港起飛,在莫哈韋沙漠上空飛行了2.5h,最高時速達304km/h,最高飛行海拔高度近5200m。任務團隊進行了標準的飛行測試演練,執(zhí)行了各種飛行控制操作以校準速度,并測試飛行控制系統(tǒng)。飛機在最高超過4500m的海拔高度進行了模擬著陸演練。據介紹,該飛機將來可攜帶不同類型的火箭從地面升空,作為一個移動發(fā)射平臺,讓火箭在高空點火、發(fā)射、脫離大氣層,并將衛(wèi)星送入軌道。
(圖片來源:電子說)
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通過含氟自由基切割單壁碳納米管,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制備出單層石墨烯納米帶,所申請的國際專利也于近日獲得授權。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通過一步法獲得單層石墨烯納米帶,其作為原電池正極材料,能量密度較進口產品可提升30%。這項技術顛覆了現有的基于石墨烯六元環(huán)結構的共價型氟碳結構,在國際上率先研制出兼具高電壓和高容量的結構型氟化碳材料,能夠在超大放電電流條件下穩(wěn)定工作,且成本相比進口材料大幅度降低。目前,團隊已經實現了新型氟化碳材料的穩(wěn)定小批量生產。
(圖片來源:中國科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在紅外上轉換成像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長期從事結構光場的非線性頻率轉換相關研究,先后研究了渦旋光束的倍頻、和頻過程中的傳輸、演化和守恒特性,并且發(fā)展了單光子結構光場的頻率上轉換探測技術。研究人員通過在上轉換成像過程引入渦旋泵浦光,利用準相位匹配PPKTP晶體作為螺旋濾波和頻率上轉換介質,成功實現了紅外光照射下物體邊緣增強的上轉換探測。同時,通過調控非線性過程中的相位匹配,實現了最高2.1倍的視場增強。該項技術在生物成像、模式識別及紅外遙感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
(圖片來源:深圳先進院)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石家莊鐵道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聯合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發(fā)方面獲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在透明云母襯底上開發(fā)出高度柔性、穩(wěn)定且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其最佳光電轉換效率(PCE)為18.0%;彎曲半徑小至5mm,在5000次彎曲循環(huán)后保持原有效率的91.7%。該材料具備的優(yōu)良性能主要是由于云母層間的范德華力降低了襯底對PSC器件的機械約束,使其具有更高的機械彎曲性能。該工作為柔性電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圖片來源:環(huán)球網)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科研團隊最新發(fā)現了一種紅外隱身材料。該新材料堅固、輕便、可折疊,可以在不需要額外能源的情況下躲過紅外探測儀的“法眼”。研究人員首先制造了一種堅固但柔軟的納米纖維氣凝膠薄膜,這種薄膜具有優(yōu)異的隔熱性能。將這種薄膜用相變材料聚乙二醇(PEG)浸泡并進行防水處理,就得到一種輕薄、堅固、柔韌,但紅外隱身性能優(yōu)異的復合新材料。該新材料不僅可以用于紅外隱身,還可以用作電子隔熱材料、電池隔膜材料等,應用前景廣闊。
(圖片來源:新能源網)
南京工業(yè)大學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發(fā)出一種智能吸附劑,實現了對CO2的低能耗、可控式捕集,有望大幅降低工業(yè)過程中氣體分離的能耗。研究人員先構建了一種具備光響應性的“金屬-有機”框架,再引入可吸附CO2的活性位點,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對活性位點進行調試,最終實現了對CO2的可控性捕集。這種協同機制相較于傳統(tǒng)的變溫、變壓吸附大大降低了能耗。新型吸附劑將來可應用于充滿CO2的工業(yè)煙道,助力節(jié)能減排。
(圖片來源:中國航空報)
航空工業(yè)空氣動力研究院噪聲團隊在FL–52聲學風洞順利完成國內首次涵道尾槳氣動噪聲風洞試驗。直升機涵道尾槳噪聲風洞試驗項目旨在為新型涵道尾槳降噪設計提供試驗驗證數據,并以此為契機,形成先進的涵道尾槳噪聲測量試驗技術。此類試驗屬于國內首次,本期試驗模型和支撐系統(tǒng)均為氣動院自主設計與加工制造,經過多次改進、優(yōu)化模型制造工藝,修整傳動軸系部件,順利完成試驗。由于涵道尾槳的工作狀態(tài)與直升機旋翼相似,該試驗為氣動院后續(xù)直升機旋翼試驗能力建設和試驗技術發(fā)展積累了工程經驗。
(圖片來源:火箭院)
我國首臺中低速磁浮智能巡檢車在長沙下線。該車兩側造型神似貓頭鷹,車身長5.81m、寬2.6m、高2.97m,可搭載6人檢修工班,最高運行時速25km。其利用線路夜間維修的有限天窗時間,以時速5km的檢測速度,依靠搭載的近40個高精度傳感器和布置在周身的數個高清工業(yè)攝像機,對中低速磁浮線路情況進行CT掃描式的精細檢測。該車在研發(fā)中攻克了柔性解耦連接技術,可實現磁浮軌道、接觸軌幾何參數高精度智能檢測,并且具備大數據管理、數據在線分析和顯示功能,能夠實現全生命周期運維數據管理。
(圖片來源:中船集團)
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造的大型航標船下水。該船為全球首艘采用三維體驗平臺實現全船大規(guī)模三維設計交付物(三維“圖紙”)建造的大型鋼質船舶。該平臺能夠模擬船員在船上的行走、操作、運維,充分反映人在船上的行為,從而能夠幫助船企在船舶設計階段充分發(fā)現問題,縮短造船周期,提高造船質量。該船滿足我國遠海航區(qū)要求,能夠在輕度冰況區(qū)域正常航行,設雙主機、雙可調槳主推進系統(tǒng)、艏部側推器和動力定位系統(tǒng)。
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為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廣核1200t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H6009)順利完成海試。該平臺是目前國內最新型高端風電安裝平臺,配有DP1動力定位系統(tǒng),1200t繞樁吊,是國內第一座桁架式齒輪齒條升降的風電安裝平臺。該平臺設計總長94.5m,型寬43.3m,型深7.6m,設計吃水4.7m,樁腿長91.5m,最大作業(yè)水深60m,入CCS級,用于7MW及以下海上風機的安裝作業(yè)。該平臺具有極強的抗風和抗海流沖擊能力,將以安全、高效、舒適服務于清潔能源海上風機的打樁、安裝、維護等。
(圖片來源:國資委)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fā)的彩虹– 4無人機在西北某地圓滿完成航空物探試驗飛行。試驗飛行結果表明,彩虹– 4無無人機速度快,效率高,使用勞力少,能在短期內取得大面積區(qū)域的探測資料;并能克服不利的地理、地形及氣候條件的限制,了解地球物理場隨高度的變化情況,為解釋地質構造現象和找礦提供更多的信息。據介紹,此次飛行為彩虹– 4無首次物探飛行,是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航空磁場測量技術系統(tǒng)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