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奇
1.謁思醫(yī)圣祠
喜好閑暇之時,瞻拜歷史文化名勝,覺得每次瞻拜,都是一次靈魂的淘洗與淬煉。
南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今風流人物層出不窮。其中醫(yī)圣張仲景、科圣張衡、智圣諸葛亮、商圣范蠡,即為這些杰出人物之典型代表。南陽俱為其建有紀念墓祠。而如上四圣墓祠中,離余居最近乃醫(yī)圣祠也。因此,此祠亦是時常前去拜謁的古跡。
現(xiàn)在,余就再至醫(yī)圣祠,來瞻拜醫(yī)圣張仲景圣容偉績矣。東經(jīng)醫(yī)圣祠街而入,過溫涼河之仁濟橋,白墻紅瓦的祠堂已入眼簾。快步趨近,躬立祠前,仰望肅穆巍峨、漢闕雄矗的醫(yī)圣祠大門,心頭不由一陣灼熱,腦際瞬間盈滿醫(yī)圣仲景掛官行醫(yī),濟世救民,拯百姓于水火之中,創(chuàng)寫絕代醫(yī)書《傷寒雜病論》的不朽歷史功勛……
南陽醫(yī)圣祠為張仲景祠墓合一。史料記載,其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屢有重修,后來毀于戰(zhàn)亂,20世紀80年代修復。其墓的修建應該比祠要早,然世事如煙,朝代更迭,已經(jīng)沒人說得清楚,張仲景墓冢始建于何年何月。
登十級石砌臺階,撫漢白玉雕欄而上,跟隨漢闕之上兩只玄鳥飛翔引導,進入滄桑厚重的醫(yī)圣祠大門。一座石照壁,將聲色浮華的現(xiàn)實與古韻悠遠的歷史分離開來。照壁正面,刻有著名中醫(yī)世家黃竹齋所撰《醫(yī)圣張仲景傳》,兩邊配有中醫(yī)泰斗任應秋所題對聯(lián):“陰陽有三,辨病還須辨證;醫(yī)相無二,活國在于活人?!卑褟堉倬暗男嗅t(yī)經(jīng)歷濃縮涵蓋。照壁背面,刻的是仲景《傷寒雜病論序》,兩邊配有中醫(yī)大師岳美中所作對聯(lián):“法崇仲圣思常沛,醫(yī)學長沙自有真?!睂⑦@部醫(yī)學名著的深遠影響高度概括。
石照壁是現(xiàn)實與歷史的分界線??邕^石照壁,即從現(xiàn)實浮華進入悠古歷史,余似乎也瞬間幻變?yōu)榍в鄽q的曠世古人。虔敬備至地背手方步,踱至石照壁后面的“醫(yī)圣林”。
醫(yī)圣林里枇杷芭蕉異樹遮天,翠柏冬青豎列橫行,青綠掩映里,岐伯、扁鵲、華佗、醫(yī)和、王叔和、李時珍、葛洪、皇甫謐、孫思邈、成無己等十位華夏中醫(yī)大師分列而立,醫(yī)圣仲景高大塑像雄踞中央。這是一部中國中醫(yī)事業(yè)發(fā)展的濃縮史,是一幅中醫(yī)領域領軍人物之群星圖。整個“醫(yī)圣林”布局精妙,意蘊悠長,既象征中華中醫(yī)事業(yè)源遠流長,青綠永駐;又昭示了張仲景于中醫(yī)領域的醫(yī)圣地位。令人嘆為觀止,崇敬仰視。
張仲景何以能超越醫(yī)壇眾星,稱為醫(yī)圣?這里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其孜孜以求的學醫(yī)經(jīng)歷及貢獻。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因曾任長沙太守,故別名張長沙。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東漢末年南陽涅陽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jù),連年戰(zhàn)亂,瘟疫流行。當時張仲景家族共有人口二百有余,幾年之間竟有三分之二死于病患,其中死于傷寒者十之有七?!吨袊t(yī)學通史·古代卷》中寫道:“張仲景有感于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俗之弊,醫(yī)家之弊,醫(yī)道日衰,傷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醫(yī)學?!背税輲熋t(yī)張伯祖刻苦學醫(yī),他還潛心鉆研《黃帝內(nèi)經(jīng)》《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前人醫(yī)著,并結(jié)合自己臨床經(jīng)驗,寫就千古名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此書醫(yī)學價值極高,是中國中醫(yī)辨證施治的一部圣典。因而成為后世醫(yī)家必讀之書。
二是其乃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官員醫(yī)圣”。張仲景一生以“懸壺濟世”“普救眾生”為己任。做醫(yī)生時盡心盡責治病救人,當了長沙太守依然不忘救治百姓疾患,緣于朝規(guī)不許官員進入百姓家中,于是張仲景就在衙門里坐堂診病,無論男女老幼鰥寡貧賤一律不拒。于平民百姓中贏得了極好的聲譽。
醫(yī)圣林兩旁是碑廊。東碑廊內(nèi),為張仲景石刻組畫54幅和歷代名醫(yī)評贊題詠。西碑廊中,是岐伯、扁鵲、醫(yī)和等歷代名醫(yī)石刻畫像112幅和相關的名醫(yī)贊辭。碑廊盡頭各有角亭一座。東北角亭名“百壽亭”,亭中石碑刻有十數(shù)個不同書法之“壽”。西北角亭為伏羲、神農(nóng)和黃帝的三皇石刻像,三皇石刻像上面刻有“醫(yī)圣林”三個大字。
還是讓我們一起,走進碑廊,共同賞讀史家和名醫(yī),對于張仲景之醫(yī)術(shù)以及千秋名著《傷寒雜病論》的評價吧!《太平御覽》引《何颙別傳》中何颙對其醫(yī)術(shù)的贊嘆:“仲景之術(shù),精于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yī)也?!碧拼什诘摹睹t(yī)錄》評曰:“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華佗讀了《傷寒雜病論》驚嘆:這是一本真正能救活人的書。晉代皇甫謐盛贊其醫(yī)術(shù):“診治疾病事,察色驗眉,預知四聲,效驗如神。”南北朝陶弘景認為:其書中之方,是后世眾方之祖。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盛贊其書:功力深厚,思想深邃,難以窺測其極至。元代劉河間贊曰:自黃帝以來二千五百多年,出現(xiàn)《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為后世學醫(yī)者之依據(jù)。元代李東垣稱道:其書中藥方,為萬世醫(yī)家的法則,是群方之祖,治病如神。元代朱丹溪贊許:仲景之方,為萬世醫(yī)家之準繩……諸多史家評述,讓仲景彪炳千秋;眾位名師賞贊,使醫(yī)圣百世流芳!
經(jīng)醫(yī)圣林,過碑廊碑亭,是金瓦紅墻、三門并列之祠廟山門。此為真正意義上的醫(yī)圣祠大門。內(nèi)有仲景拜殿、墓碑、墓亭、墓體;大殿、偏殿、春臺亭、秋風閣、醫(yī)圣鐘、醫(yī)圣井、靈應碑以及象征懸壺濟世的石葫蘆等紀念設施。滿懷虔敬之情,在諸多紀念遺跡中肅穆行走,心際儲滿對于仲景醫(yī)圣的敬仰與尊崇!
史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于他死后散失。直至百年之后的晉朝,太醫(yī)令王叔和才于偶然之中,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斷簡殘章。王叔和深知這本書的價值,全力搜集各種抄本,最終找全了關于傷寒病的部分,并整理成書《傷寒論》。而《傷寒雜病論》中關于雜病的部分,卻沒有找到任何蹤跡。又經(jīng)八百年后,到了宋仁宗時代,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書庫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后經(jīng)名醫(yī)林億、孫奇等人甄別,確認為《傷寒雜病論》之“雜病”部分。并奉朝廷之命校訂,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值此,業(yè)已散失的仲景名著《傷寒雜病論》,才以《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形式,重見天日,永傳于世。
邊思邊覽,不知不覺又返醫(yī)圣祠大門?;赝t(yī)圣林內(nèi),峭拔矗立于醫(yī)壇眾賢之中的仲景塑像,不由再次回想起醫(yī)圣少年樹志,行醫(yī)救世,衙門診病,矢志為民,并寫出千秋名著《傷寒雜病論》的不朽功績。于是心潮再起,感慨萬端:
蒼茫歷史,真是一棵闊高無限的生命之樹!有智慧與遠大抱負的人,都會在這棵生命之樹上開花結(jié)果,給世界留下萬代芳香。當然也有一些人,在這里只為茍活,隨波逐流,最后留下萬年遺臭。而更多的蕓蕓眾生者,也能于這棵樹上發(fā)芽、開花,然而花兒瞬間枯萎,沒留下任何果實,就無比遺憾地悄然而逝了。
人生在世,都是這棵生命之樹上的匆匆過客,你在樹上發(fā)芽、抽葉,然而能否開花?能否結(jié)果呢?有些人看似轟轟烈烈、花枝招展地活著,其實葉已枯,花已萎,注定無果而終;有的人看似平淡無奇,負重而行,其實是在潛行修聚,為日后花開斑斕,結(jié)果豐碩,凝集充沛的汁液!前者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與死了毫無二致;后者雖則活得艱難,但卻活在執(zhí)著追求里。這樣的人,終究會燦若夏花,果惠社會,即便死了,卻永世鮮活于人間。
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絕非單指官當多大,錢有多少,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為社會、國家、民族和老百姓,做出多少惠利與奉獻!
2.瞻嘆張衡墓
南陽四圣中,張仲景、張衡、諸葛亮俱屬東漢。此現(xiàn)象應與東漢皇帝劉秀有關。
劉秀南陽人,并由此地起兵討伐篡漢的王莽,經(jīng)12年苦戰(zhàn),終將王莽推翻,當上東漢皇帝。南陽作為其家鄉(xiāng),肯定得到格外惠顧,文化經(jīng)濟迅猛崛起,很快成為當時僅次于都城洛陽的第二大城市。張衡《南都賦》曰:“于顯樂都,既麗且康!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體爽塏以閑敞,紛郁郁其難詳?!睂懙募串敃r南陽美麗富饒,民眾安康之景象。張衡、張仲景都是出生在東漢時期,自小受到帝鄉(xiāng)文化熏陶,雄立報國濟民之心,并為此潛心鉆研,矢志前行,終成各屬領域翹楚,就不足為怪了。
張衡博物館位于臥龍區(qū)石橋鎮(zhèn)。自市區(qū)出發(fā),半點鐘即到。遠觀墓園建筑,與醫(yī)圣祠一樣的漢闕、漢廳、漢閣、漢樓,一樣的簡約渾樸,沉雄大氣。只是不同于醫(yī)圣祠的白墻金瓦,以紅墻黛瓦互為搭配,因而顯得更為沉厚,昭示出墓園的凝重與肅穆。
博物館前,漢闕上兩只朱雀翩翩起舞,似在禮迎游人到來。
穿漢闕,入大門。兩邊是張衡生平事跡展覽室,陳列著張衡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天文器物及介紹其不凡貢獻的文字圖片。于展覽室里循序瀏覽,猶如穿越一千多年的歷史時空,來到張衡生活的東漢。此時宦官外戚爭權(quán),朝政腐敗,張衡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然由南陽至洛陽六年,竟無處施展。后經(jīng)好友崔瑗推舉,隨新任南陽太守鮑德回宛,擔任主簿,贏得鮑德賞識。鮑德奏明皇上,安帝征調(diào)張衡回京,當了尚書臺郎中,三年后升尚侍郎,次年改為太史令。東漢時期的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祀典,這為張衡對天文、歷法的深研創(chuàng)造了條件。張衡共擔任太史令26年,舉世聞名的地動儀、渾天儀、候風儀、天文臺以及圓周率,俱是此間創(chuàng)制和演算出來的……
鑒于張衡此間成就出眾,后被安帝升為侍中。張衡數(shù)次上書,針砭時弊,抨擊朝中圖讖之風,因而得罪專以圖讖迷信蠱惑皇帝之奸佞,群起攻蔑之,導致其3年后被貶出京,任河間王劉政之相。此事讓張衡深受打擊,雖于河間忠于職守,政績卓著,然心已冷寒,兩年后上書皇帝,告老還鄉(xiāng)。誰知順帝非但沒準,反升其為尚書,回京履職。但張衡回至洛陽,不到一年就溘然病故了……
出展廳,過曲橋。心境依然沉浸在張衡之不朽貢獻與不平遭際中,于通往享堂的長長神道上凝重而行。神道兩側(cè),八尊翁仲、石羊、石馬、石蟾、石吼等異獸石像生對稱排立。石像生旁邊,碧草遮地,花木芬芳,翠柏銀杏,四周環(huán)衛(wèi)?;t草綠中,左有張衡創(chuàng)制的地動儀,基座上刻著其《西京賦》;右有其創(chuàng)制的渾天儀,基座上刻著其《東京賦》。兩座模型再外,靠院墻有碑廊兩列,分別刻有“舉世矚目的中國科學家”和“影響世界的外國科學家”的畫像與簡介。目之所及,儼然又是一幅具象生動的天文科技圖。人行走其間,備受感動鼓舞,心情方才好一些。
享堂是祭奠、懷念科圣的拜殿,居于墓園中心,亦是整個博物館最高的地方。
登十級大理石砌臺階,撫漢白玉雕欄扶搖而上。立堂前,放眼望,遠可見蒲峰峭聳,獨山矗峙,鄂城寺塔巍然屹立,洱河白河如帶飄拂,村落阡陌相間錯落;近可覽墓園莊嚴肅穆,樓亭廊臺各抱其勢,奇花異草爭芳斗艷,蒼松翠柏環(huán)衛(wèi)墓園。宛如一幅凝重雄渾的潑墨長卷,返照出此乃依山傍水、天地人和之風水寶地。
入享堂,一尊巨大的張衡坐姿銅像巍立正中。科圣一手撫簡苦讀,鉆研學問;一手秉舉燭臺,光照人間。背景為鐫刻有《南都賦》文字之巨型“竹簡”,象征南陽物華天寶,山仙水龍,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張衡生于南陽,學于南陽,成于東漢,光耀人間。堂內(nèi)四壁,亦有科圣生平事跡,題詩、題詞等文字、圖片有序展列。環(huán)覽之間,更感科圣貢獻之偉大,影響之深遠!
享堂過后就是張衡墓冢了。
墓冢近旁,兩通明清時代的碑樓分立左右,一道月門隔開陰陽兩界。月門有聯(lián):“熹月清風憑古墓,蒼松翠柏留公魂。”不遠處,有郭沫若、嚴濟慈等古今名人的題詞碑數(shù)十通。
進月門,至墓冢,一座兩人高墓碑肅立墓前,上書“漢尚書張公之墓”。躬立墓前,雙手合十,對科圣深深三鞠躬!再由墓冢甬道,環(huán)繞張衡墓一周,與科圣相見、相訴、相惜、相別。分明聽見有張衡吟哦之聲:“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cè)身東望涕沾翰?!愤h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薄?/p>
張衡其實除了做官從政,在其他方面也十分優(yōu)秀,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
作為畫家,他雄冠東漢六大畫家之首;作為文學家,他著有《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歸田賦》《思玄賦》《骷髏賦》《冢賦》《羽獵賦》《怨篇》《同聲歌》《四愁詩》等30余篇(首)詩文,流芳于世;作為數(shù)學家,他著有《算罔論》,一千八百年前,就計算出圓周率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不能不使人們擊節(jié)驚嘆;作為地理學家,他一反古說,提出“地是圓的”科學論斷,并繪制出完備的地形圖,研制出“記里鼓車”“摜車”等發(fā)明創(chuàng)造;作為天文學家,他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先進學說,并發(fā)明制造出“渾天儀”,此乃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觀察星象的天文儀;作為氣象學家,他創(chuàng)制的預測風力、風向的“候風儀”,比西方的風信雞早一千余年;作為地震學家,他發(fā)明制造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整整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為褒揚他在天文、地理、數(shù)學、文學等領域的巨大貢獻,公元20世紀50年代,他就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我國于1953年和1955年,先后發(fā)行印有他畫像和地動儀的紀念郵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于1960年翻譯出版他的《二京賦》,讓世界共享;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分別于1970年和1977年,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為“張衡山”,命名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的小行星為“張衡星”。中國上海造船廠于1981年,將中波公司建造的一艘16000噸的多用途貨輪,命名為“張衡號”,巨輪將他的英明,傳遍世界各地……
無數(shù)后輩詩人大家,為他的偉大創(chuàng)造所感佩,紛紛寫詩留文題詞贊頌。史籍稱他:“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shù)術(shù)窮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背跆圃娙笋樫e王《過張平子墓》詩贊他:“西鄂該通理,南陽擅德音。玉卮浮躁麗,銅渾積思深?!蔽氖穼W家郭沫若題詞頌他:“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蔽锢韺W家嚴濟慈題詞敬他:“精儀揭天地,科圣著千秋?!薄?/p>
我們再讀一下博物館內(nèi)的幾副楹聯(lián)吧!大門外聯(lián)“窮五經(jīng)通六藝賦兩京制兩儀閑吟四愁一生無憾,研七略精九章思三代究三墳漫步八極千載有靈?!眱?nèi)聯(lián)“窮天究地通百家名昭日月,善賦能詩貫六藝譽滿乾坤?!睓M額“名炳星月”。享堂正門外聯(lián)“渾天地動驚寰宇,名賦妙詞譽九州?!眱?nèi)聯(lián)“胸懷宇宙君先覺世猶未覺,步涉星河世未登君已先登”。后門橫聯(lián):“昭垂寰宇”,楹聯(lián)“因文章名世似相如百家也,憑技藝利國唯平子一人耳”……如上等等,俱是對他一生輝煌成就的高度概括與頌揚……
3.沉吟武侯祠
諸葛亮與張衡、張仲景一樣,均屬東漢時期,只不過比他們稍晚一點罷了。
坐落于宛城臥龍崗上的武侯祠,已經(jīng)記不清去拜謁過多少回了。每次拜謁歸來,似乎總有千言萬語縈繞腦際,卻又無法清晰表達出來,唯有一縷縷濃郁的敬仰之情和難以述說的憂傷,如潮似水,漫漶心頭,翻卷跌宕,久久揮之不去。
多少回恭立于巍峨雄矗的石牌坊下,仰望“千古人龍”四個遒勁大字,目穿漫漫歷史時空,耳過千年風聲雨聲,心魂早已脫了軀殼,追隨孔明先生羽扇綸巾,風塵仆仆,殫心竭力,一路走過的蹀躞足跡,遁入深邃飄渺之歷史深處,回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目睹其于漢朝傾倒之時,輔佐劉備匡扶漢室,終成三分天下之偉業(yè)。如今千余年之后,與之同時代的王侯將相、韜略謀士,大都被歷史長河之浪淘盡,被一去不復返的王朝更迭煙塵封蓋,唯有諸葛孔明扶搖直上,脫穎而出,與日月同在,與星辰爭輝!這是歷史之必然,還是人格魅力之使然?
曾多次于武侯祠內(nèi)盤桓流連,一次次在諸葛井、諸葛廬、躬耕亭、讀書臺、野云庵、半月臺、小虹橋、臥龍?zhí)兜戎包c前駐足凝目,思緒漫卷,轉(zhuǎn)瞬間穿越時光,來到青年諸葛亮在此隱居、躬耕、讀書、生活的時代。我仿佛看到氈鞋布衣、清朗峻拔的諸葛亮,在諸葛井旁挽繩汲水,于諸葛廬內(nèi)起居造炊,坐讀書臺上苦讀經(jīng)卷,伏躬耕田里侍弄谷黍,就臥龍?zhí)端揭孪村R小虹橋畔歇憩覽景,去野云庵內(nèi)接客會友,登半月臺上夜觀星象……遙想當年,諸葛亮生于山東瑯琊,祖父兩輩皆為漢官,可惜父母雙雙早亡家道中落,自小離鄉(xiāng)背井,顛沛流離,帶著弟弟諸葛均,隨叔父諸葛玄赴豫章寄討生活。后叔父豫章失意,又隨其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十七歲時叔父病亡,他失去政治經(jīng)濟依靠,四處輾轉(zhuǎn),最后選取曾于赴豫章途中在此養(yǎng)過病的南陽,開始長達十年的隱居躬耕生活……
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諸葛亮到過豫章,去過荊州,為何要選擇尚不熟悉的南陽,作為躬耕隱居之地呢?后來才漸漸明白,原來是諸葛亮慧眼識珠,看中了南陽這個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南陽盆地歷史悠久,群山拱?!币狼貛X,西臨伏牛,東倚桐柏;碧水繞護——東有淮、唐之水滋養(yǎng),南有丹江、湍河潤澤,更有白水自北東向南繞城而過……南陽地處南北戰(zhàn)略要沖,北通汝洛,南控荊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秦楚韓魏競相爭奪之重鎮(zhèn)。尤其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劉秀舉起討莽興漢大旗,自南陽起兵討伐“莽賊”,歷經(jīng)數(shù)年征戰(zhàn),擊敗王莽建立東漢政權(quán)。南陽作為東漢首都洛陽之陪都,是當時僅次于洛陽的第二大都市。張衡《南都賦》曰:“……湯谷涌其后,淯水蕩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隨珠夜光?!备欣畎住赌隙夹小吩疲骸澳隙夹偶邀?,武闕橫西關?!罩炫c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庇纱丝梢姰敃r南陽的繁華程度了吧。
他選擇了南陽作為其隱居之地,一邊躬耕讀書,一邊四處交友,不斷提高學識與聲望。他在拜師黃承彥之后,遍訪荊、襄、隨、益等人文重鎮(zhèn),結(jié)交徐庶、司馬微、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士子名流……十年之后,萬事已俱備,只待東風……
命運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歷經(jīng)十年的蟄伏,諸葛亮二十六歲那年,終于等來上天的眷顧。時有河北人劉玄德,雖非南陽劉秀族親,亦謂漢皇劉姓族人,自稱皇叔,領豫州牧,有心像劉秀那樣扶漢朝于傾廢,然又少兵缺將,更無足智多謀的軍師。一日,劉備向名士司馬微求問天下大計。司馬微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劉備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微曰:“臥龍是諸葛孔明,鳳雛是龐士元也。”后來,徐庶也向劉備推薦孔明、鳳雛。說二人你得一個,即可平定天下。于是,就有了后來劉玄德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默默隱居十年,終于等來一飛沖天的機會……
我也曾懷著無上的敬仰,恭身立于三顧堂外,目光穿過千年古柏虬枝墨葉,思緒飛越清明元宋唐隋晉,心魂直達群雄四起的三國,仿佛望見劉皇叔首戴紫冠,身披赤篷,一身征塵,帶著關羽和張飛,三次求賢若渴,光顧諸葛茅廬。然而第一次來,吃了個閉門羹;第二次來,諸葛亮出外訪客未歸;第三次冒著漫天大雪,劉備帶著關、張,逆迎寒風,馬踏雪泥,再度光顧求賢。至諸葛廬,只見廬門虛掩,但有鼾聲由內(nèi)傳出。劉備大喜,知孔明正在睡覺。張飛欲推門去叫,劉備趕緊攔住,扯他與關羽退回,肅立于大雪之中,耐心等候諸葛亮酣睡醒來……諸葛亮終于睡醒,推門瞻雪,見外面三尊雪人肅然而立,頓時感動得不知所以,趕忙迎入三顧堂內(nèi),分主賓而坐。劉備誠懇說明來意。諸葛亮吟哦片刻,輕搖羽扇,道出“三分天下”的大計。劉備得遂大愿,喜極而泣;受皇叔看重,終獲飛騰良機,諸葛亮亦是感激涕零。茫茫人間,君臣得見,時勢造人,只恨識晚。于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后,歷史軌跡由此改變,群雄并起之亂象塵埃落定,漸次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局面……
每次去拜謁武侯祠,總要于大拜殿前久久佇立,仰視默念大殿門楣之上的鑲金匾額:“隱居求志”“伊呂遺風”“帝臣王佐”“功蓋三分”……匾匾著記諸葛鴻志,熠熠生輝,光耀環(huán)宇。細讀品味殿門兩側(cè)之名人題聯(lián):“巾扇任逍遙,試看抱膝長吟,高臥尚留名士隱;井廬空眷念,可惜鞠躬盡瘁,歸耕未慰老臣心。”“此地藉臥龍以傳,看丹水西抱,白水東環(huán),祗余長留名士隱;斯人超雛鳳而上,即莘野幣交,渭濱車載,何如親見使君來。”“立品于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yè)驚司馬;結(jié)廬在紫峰白水以側(cè),曲吟梁父,千載風云起臥龍?!薄皩⑾啾救抨悏酆稳艘苍u論先生長短,帝王誰正統(tǒng)文公特筆為表明當日孤忠?!薄?lián)聯(lián)褒述孔明功德,功滿天下,德盈日月!
及入大殿正門,仰望諸葛亮羽扇冠帶、威儀端莊之塑像,細思其輔佐劉備東征西討之功績,心頭不由蕩卷而至一股崇敬的情潮,然情潮過后,卻又漫上來一縷無法排遣的憂傷。遙想先生于南陽臥龍崗隱居十年,經(jīng)劉備三顧而出,運籌帷幄,輔政興兵,火燒博望,舌戰(zhàn)群儒,火燒新野,智取荊州,聯(lián)吳抗魏,巧用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攻略益州,蓉城建都,七擒孟獲,空城退敵……自二十六歲出山輔劉,經(jīng)二十七年苦心經(jīng)營,終使劉備由一漢末小吏,成為擁有幾省土地、數(shù)千萬人口、百萬雄兵的后漢昭烈皇帝??上У氖莿渚苈犞T葛亮苦苦諫告,一心為被殺的二弟關羽報仇,盡發(fā)舉國之兵伐吳,不僅又使三弟張飛被害,還讓七十五萬蜀兵被吳軍火燒連營,死傷殆盡,國土喪失大半。劉備悔恨交加郁郁而死,白帝城托孤劉禪于孔明……自此蜀國傷筋動骨,一蹶不振,雖諸葛亮嘔心瀝血,殫心竭慮,亦難挽頹敗之勢。六出祁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豈料錯用馬謖,痛失街亭,導致首次北伐失敗。事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報貶三級以自罰,含淚重整旗鼓,再出祁山,然再戰(zhàn)亦是強弩之末矣!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幾出祁山皆戰(zhàn)敗。最后一次北伐,諸葛亮竟然病累交加,吐血而死于五丈原上。終年僅僅五十三歲……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諸葛亮用拳拳忠心和勤勉而為,踐行了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諾言,成為“功高天下”“名垂千古”的“帝臣王佐”“第一智圣”“千古人龍”!
諸葛亮一生的勤謹付出與為君而死,感動了天下無數(shù)士子之心。正如我們敬仰愛戴忠君遭貶、投江而死的屈原一樣,人們也同樣敬仰愛戴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于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王安石等大詩人,無不俯身為諸葛亮賦詩作頌。更有愛國英雄岳飛,“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內(nèi)。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之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榮畢,出紙縈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飛并識?!背瓕憽冻鰩煴怼芬允阈穆?。岳飛完全是被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動了!
行文至此,忽然心里隱隱作疼,無力再往下寫。就錄抄幾首古人的詩作,權(quán)為小文的結(jié)尾吧!楊慎《武侯廟》:“……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云。正統(tǒng)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倍鸥Α妒裣唷罚骸啊欘l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卑拙右住对伿贰罚骸啊~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昂蟪鰩熯z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薄?/p>
然則尚未錄完,心襟早已情潮涌卷,眼前忽然水光彌漫……中國古代無數(shù)英豪,皆風散煙云,消弭于歷史長河之中,唯有屈原、諸葛亮、岳飛等忠貞為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至死不渝之人物影像,在世人心中日益高大,橫貫天際。
4.詠古范蠡祠
商圣范蠡,是南陽四圣中的唯一不是漢代的人物。其成名于比漢代更早的春秋時代。無數(shù)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謀略家、縱橫家、實業(yè)家井噴出現(xiàn),造成群雄逐鹿,此起彼伏,連橫合縱,割據(jù)兼并。于南陽土生土長,并譽滿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商圣范蠡,即是這些“家”中的一位。
經(jīng)淅川縣城,抵牛尾山下范蠡公園。一座彩繪牌坊,將現(xiàn)實與歷史分隔開來。進入牌坊,即進入商圣范蠡的歷史空間:放目四望,牛尾山逶迤拖展,青翠欲滴。三面青山環(huán)映之下,一個闊大的古“商”字廣場橫亙眼前。大門的牌坊、門房以及廣場中部的四座花壇、周圍的綠化林帶,構(gòu)成這個古“商”字的筆筆畫畫;商圣范蠡巨型雕像,昂立于“商”字之“心臟”位置;范蠡塑像身后,是一尊古色古香之巨型銅鼎,此為“商”字最上部的那個“點”。然后,一道濃墨由此“點”逸出,形成一豎雄拔厚闊、直插云天的“誠信天梯”。“天梯”盡頭,即是雄踞于牛尾山巔的“范蠡祠”。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國宛地三戶(河南淅川滔河鄉(xiāng))人。春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jīng)濟學家。其出身貧賤,聰穎博學,懷才不遇,桀驁癲狂,楚宛令文種聞其名,與之交為好友。二人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之規(guī),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興越滅吳。功成名就后,范蠡激流勇退,化名“鴟夷子皮”,帶著西施隱匿世間,泛舟五湖,遨游青山。并三次經(jīng)商成巨富,三次散財于民眾,自號“陶朱公”,乃中國華商之圣祖。被史籍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名滿天下”的最具智慧的政治家與創(chuàng)立“經(jīng)商秘籍”之華商圣祖。
于范蠡塑像面前躬身虔立,靜默致禮。再繞古制巨鼎,攀登“誠信天梯”。所謂“天梯”,實則十數(shù)米寬的登山路道,有888級石砌臺階。山高道遠,未及“華商圣祖”牌坊山門,就已氣喘吁吁,汗如雨下。喘息著遠望山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呢!真乃“路漫漫其修遠兮”,讓人登之畏怯,又欲罷不能。扶山門牌坊而立,短暫歇息。忽然想到“誠信天梯”“888”級數(shù),是否“發(fā)發(fā)發(fā)”的用意?然則“誠信”二字,卻是華夏商賈必尊的法則!其實不獨是經(jīng)商,即便選擇入仕從政,也需遵循“誠信”之旨,否則,注定不會成功,也不會久遠。范蠡無論入仕或者經(jīng)商,都是“誠信”二字的最好實踐者,因而他的從政經(jīng)歷與經(jīng)商過程,都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思至此,靈魂早已脫殼,進入春秋時代。遙見當年范蠡初仕,好不容易說服文種,一起投奔越王勾踐,卻遇吳越二國爭雄交惡。吳王闔閭興兵伐越,于浙江紹興發(fā)生槜李之戰(zhàn),吳軍戰(zhàn)敗潰逃,闔閭負傷陣亡。闔閭之子夫差繼位,誓為父王報仇。經(jīng)大將伍子胥與軍事家孫武鼎力相助,三年后恢復元氣,糧足兵強,開始復仇,于無錫太湖和越國發(fā)生夫椒大戰(zhàn)。越軍大敗,僅剩殘卒逃入會稽山。正值此時,范蠡、文種覲見越王勾踐,對其申明“越必興,吳必亡”之斷言,進諫其接受夫差“越國君臣赴吳國三年為奴”之條件,以圖轉(zhuǎn)機,后發(fā)制人。勾踐聽諫,遂拜文種為相,范蠡為上大夫。范蠡自薦陪勾踐去吳國宮廷為奴,讓文種在越國執(zhí)掌生息復國之事。
潛入《左傳》《國語》《史記》《吳越春秋》等歷史典籍,詳盡了解范蠡隨勾踐夫婦,于吳宮服侍吳王夫差的屈辱經(jīng)歷:他們要隱匿本性,故作溫馴,時刻聽從夫差的命令;不僅要侍候夫差的起居飲食,吃住車行,夫差生病時,范蠡還要勾踐去觀察夫差大便顏色,甚至親嘗其味道,然后告訴夫差得的什么病癥,怎樣治療。勾踐有時忍受不了,范蠡就勸諫其堅持到底:“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后勿悲,臣與共勉”!在吳服侍夫差三年期滿,勾踐終于讓夫差認為自己被徹底征服,愿意死心塌地永遠做吳王的奴仆。于是,夫差力排伍子胥、孫武的阻止,按照當初之契約,放勾踐夫婦和范蠡回了越國。
歷史就于此處,悄無聲息地發(fā)生反轉(zhuǎn)。范蠡隨勾踐回越后,立即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之九術(shù),開始實施十年生聚,十年復仇之戰(zhàn)略。為了不忘雪恥,勾踐夜晚不住皇宮,而是睡于草席,頭頂懸一顆苦膽,每日晨起嘗之,天天堅持如此;為了實施滅吳戰(zhàn)略,范蠡不僅送給吳國大臣伯嚭等珍珠財寶,討好巴結(jié),以利于越,還親自跋山涉水,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得德才貌兼?zhèn)渲媾魇?,將其送給吳王,作為內(nèi)應,讓夫差見色忘政,貽害吳國;同時在吳國與齊國交惡時,極力攛掇夫差出兵,并派軍隊輔助,以消耗吳國人、財、物力……歷經(jīng)二十年苦心經(jīng)營,范蠡終于等來滅吳復仇良機:吳國朝政荒廢、消耗殆盡,在伯嚭的嫉賢妒能挑唆下,夫差殺了赤膽忠心于吳,和曾數(shù)次反對夫差放勾踐歸國、力阻對齊用兵的伍子胥,孫武見狀知吳國已完,亦離朝遁世……范蠡遂讓勾踐發(fā)兵伐吳,數(shù)敗吳兵,最后將其擊潰。夫差兵敗,求勾踐愿為越奴,服侍越王,勾踐拒絕。夫差想起錯殺的伍子胥,寒心而走的孫武,懊悔不已,遂拔劍自刎。吳國亡。范蠡被尊為上將軍……
沉想著,繼續(xù)攀。終于登上牛尾山頂。漢白玉雕欄四面圍立,一塊平展大理石鋪展的山頂平臺,雙層重檐的范蠡祠雄矗中央,金瓦紅墻,雕梁畫棟,飛檐翹脊,巍峨莊嚴。來不及喘氣擦汗,即入祠內(nèi)瞻謁。正中位置,一座巨大鎏金范蠡塑像靜謐端坐,面前香爐插滿煙縷繚繞的香柱。塑像腳下,有跪墊鋪陳,不時有衣著鮮亮者或衣褲粗陋者端莊參拜,祈求商圣保佑。
離祠,復歸平臺。見相鄰不遠的山頂,也有一類似漢白玉圍欄平臺。平臺中央是一尊端坐于石塊上的古仕女白色塑像。不用說這肯定是美女西施的塑像了。一些史籍與文學作品上說,西施是范蠡的情人,二人在苧蘿山浣紗河相遇時就產(chǎn)生了感情,后來范蠡在幫助西施學習禮儀音樂歌舞之中,感情日益加深,彼此私定終身。然西施負有進入?yún)菍m,色誘夫差,荒其朝政,助越復仇的使命,范蠡只能為大愛舍小愛,將其送入夫差宮中。二十年后滅吳成功,范蠡將西施接出吳宮,于勾踐慶功會中攜手潛逃,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后定居于五湖,二人再續(xù)情緣,白頭至老,成就一段愛情佳話。
《史記》《吳越春秋》等史籍的說法是:范蠡在于勾踐相處中,看出他是一個“可與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小人,因此完成興越滅吳大業(yè)后,于慶功宴上不告而退,攜西施逃離越國。并寫信予好友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驚懼,不敢上朝,后遭奸臣挑撥,被勾踐賜死。范蠡與西施僥幸逃離,至齊國、宋國等地,經(jīng)商發(fā)財,收獲了愛情,成為了商圣。
思絮翻卷著,于范蠡祠前流連忘返。極眸環(huán)望,碧空藍凈如洗,遠山層巒疊翠,平展如鏡的丹江湖,彩練般環(huán)潤楚都故地;近目四巡,山下沃土生香,林帶縱橫交錯,片片綠黛掩映里,喧鬧的淅川縣城樓房林立,人如流車如練。怪不得古楚國王要將都城選于丹陽呢!原本這里就是一塊山仙水龍、人杰地靈之寶地啊!生于此長于此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商圣范蠡,還有屈原、伯牙、文種、伍子胥、公孫敖……不都是這片天地造化之杰出人才嗎?
仍從“誠信天梯”拾級而下。至范蠡立像前再次止步,轉(zhuǎn)身回望,與之辭別,發(fā)現(xiàn)商圣正眸光炯炯地注視著我,面部表情激動,似有話要跟我說。商圣!我知道你想對我說什么。我知道,你愛生您養(yǎng)您的故鄉(xiāng)。我知道您走之前,一定不止一次地登上牛尾山,望著可愛的家鄉(xiāng)依依不舍,另辟人生之路……但是,您看現(xiàn)在的古楚大地,經(jīng)歷兩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世事變遷,如今繁茂葳蕤生機勃勃。
商圣笑意濃濃,對我頷首點頭。我與范蠡揮別,返身走向歸途。忽聞天地之間,傳來隆隆的雷聲!細線般的雨絲飄灑而下。不,那不是雷聲。而是商圣高興的笑聲??!那細碎的絲線,亦不是雨滴,而是范蠡喜極而泣的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