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司的新型農業(yè)技術正在給農業(yè)生活帶來迅速變化,同時增加糧食產量和利潤。
約翰迪爾(John Deere)公司最新式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能夠運用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人工智能和其他傳感技術,對用什么方式、在何時、何地開始收割,作出實時判斷。
約翰迪爾公司先進技術部主任約翰·蒂普爾(John Teeple)說,一位農民不可能看到收割機割下的每個顆粒,而是也許要等到整片田地收割完畢,才能發(fā)現失誤”。
然而,安裝在迪爾自駕康拜因收割機上的高清晰相機,可以聚焦一顆麥粒,即時拍照,并將照片傳到一個人工智能電腦平臺,然后根據有關數據——包括天氣和土壤狀況,甚至附近農田的有關信息——選定應使用哪一檔進行脫粒。
蒂普爾說,“這些機器現在有足夠智能認識這些變化并自動調整設置”。
機器人幫手
在小農場和房前屋后種菜的人,也可以通過使用美國設計的由人工智能軟件操作的機器人,降低成本,提高產量。
美國一家小技術公司研制出被叫做FarmBot的自動耕種系統(tǒng)。機械工程師兼實業(yè)家的公司創(chuàng)業(yè)人、羅里·阿倫森(Rory Aronson)在公司視頻上說,FarmBot的“播種精確度可達一毫米,它能測量土壤濕度,并根據需要準確澆水,通過相機發(fā)現雜草,隨后清除雜草”。FarmBot的設計和技術供人免費下載,現已由遠在智利、以色列、印度和越南的一些農民開始采用這一技術。
機器人幫人在房前屋后或小農場完成了種植、施肥、除草和給每棵作物澆水后,會向主人的手機發(fā)短訊,通報收獲時間已到。
在自家院子種菜的人可以滿足一家四口的吃菜需要,同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在商業(yè)市場上買菜減少25%——如果將FarmBot與太陽能相結合,排放量還可以降低更多。
世界各地的教師和教授也把FarmBot作為一種在科技工數(STEM)專業(yè)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工具。甚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在與FarmBot合作,探索如何在太空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