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
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
我案頭常放幾件古器物,多數(shù)能用,喝茶、飲酒、焚香,多數(shù)是宋朝的。盤桓久了,看到窗前明月,知道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會不禁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p>
一盞。北宋建窯兔毫盞,撇口,直徑約十厘米,盞色青黑,兔毫條達(dá),盞底修足工整,盞外近底處有垂釉和釉珠。一罐。宋金鈞窯雙耳罐,內(nèi)壁滿釉,底足不施釉。一印。宋羊鈕白玉印,微沁,兩厘米乘一厘米。宋代喜歡用玉雕羊,雕工極細(xì),羊神態(tài)自若,面部由多個棱面組成,體現(xiàn)宋代動物玉雕的特色。
很難用語言形容這一盞、一罐、一印的美。我一直認(rèn)為,文學(xué)首要的追求是真,探索人性中無盡的光明與黑暗。真正的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真正的美面前,文字常常乏力。白居易說楊貴妃,“芙蓉如面柳如眉”。這么多年過去,這句詩雖然流傳下來了,我們還是不知道楊貴妃長的什么樣子。
拿起青黑的建盞,喝一口當(dāng)年春天摘的古樹生普,冷澀而后甘,山林的春天就在唇齒之間,“一杯落手浮輕黃,杯中萬里春風(fēng)香”。插一枝蓮花到鈞窯罐,仿佛養(yǎng)一枝蓮花在小小天青色的水塘,“雨過天青云破處,者(這)般顏色作將來”。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陳繼儒,在《太平清話》中列舉了一些東方文化中的通靈時間:“凡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高臥、勘方、經(jīng)行、負(fù)暄、釣魚、對畫、漱泉、支杖、禮佛、嘗酒、晏坐、翻經(jīng)、看山、臨帖、刻竹、喂鶴,右皆一人獨享之樂?!?/p>
多花點時間在這些通靈的事兒上,人容易有精神;多用些美器做這些通靈的事兒,人更容易有精神。草木一樣的姑娘、純美泛黃的舊書、一杯熱熱的茉莉花茶、一塊潤而不膩的玉……和這些美好的未知一起,真實地存在著,我就會心安一點。
年輕的時候喜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常常將天地揣摩,希望終有一日妙理開,得大自在。
人慢慢長大,喜歡略過本質(zhì)看現(xiàn)象。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飾的小說,一次沒有目的的見面,一群不談?wù)?jīng)事的朋友,用美好的器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時間。
所謂本質(zhì),一直就在那里,本一不二。
(夏 花摘自《新民晚報》201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