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璐
最近重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從文自傳》,對他逃學的一段描述尤為印象深刻。
沈從文將逃學當作家常便飯,用盡各種理由搪塞學校,瞞過家長。他把書簍藏到破廟的佛像底下,兩手空空地向各處跑去:或者去河里游泳、去田里捉蟋蟀,或者在市場上看人宰牛、賣貨,哪怕被家里發(fā)現(xiàn)后挨一番痛打、餓上兩頓也在所不惜。
今天看來,小沈從文的行徑當然是“壞學生”的典型表現(xiàn),可是,當他回憶起這段時光時卻慶幸得很。在文章中,沈從文說:“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需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p>
這真是全天下最耿直、最難以反駁的逃學借口了!
沈從文自然不需要托詞。他的確從逃學中得到了無盡的快樂,也收獲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生活的熱愛。
在他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倔強的、聰慧的、像虎雛又像小牛犢的湘西少年。他從容地笑著,用所有官能去看、去聽、去嗅、去感。他端詳這一切:大自然的山水草木,塵世間的各行各業(yè),人性中的善惡美丑,一切真實的、自然的、有趣的東西,都讓他著迷。并且,他把這社會、這自然、這人情冷暖比作一本大書,而私塾里讀的只是小書。因此,不必看那本弄虛作偽、千篇一律、用文字寫成的小書,卻應當去讀那本色香皆備、內(nèi)容充實、用人和事寫成的大書。
一切真實的、自然的、有趣的東西,都讓他著迷。
沈從文永遠不厭倦的是看世間。他在街上來來去去,看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樂,又如何憂愁。美妙自然和人情世故塑造了他,《湘行散記》與《邊城》這樣的名作,便從逃學路上的各種奇異經(jīng)歷中生發(fā)出來。
當然,不是要讓學生們都像沈從文那樣去逃學。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只是沉浸在考試大綱劃定的“小書”中,卻忽略了人生這本大書,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要失去多少的繽紛色彩?
如今,教育競爭日益激烈。我看到身邊的學生們夜以繼日地上課、補習,幾乎從小學階段就失去了到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的機會。我感到惋惜。誰都明白,他們現(xiàn)在這樣努力拼搏,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盡可能精彩,可是在十幾歲—人生最為好奇的年紀,他們卻被拴在小書上,本可以更精彩的一段歷程就這樣匆匆過去了。
命運誰又能支配呢?14歲離開家鄉(xiāng)、一個人去大千世界闖蕩時,沈從文也茫然無措,看不清遠方的路。他只是歡喜看一切新奇東西,聽一切新奇聲響,且渴慕自由。
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盡管向更遠處走去,向一個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賭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來支配一下自己,比讓命運來處置得更合理一點呢還是更糟糕一點。
若好,一切有辦法,一切今天不能解決的明天可望解決,那我贏了;若不好,向一個陌生地方跑去,我終于有一時節(jié)肚子癟癟地倒在人家空房下陰溝邊,那我輸了?!?/p>
去吧,去讀一本人生的大書,向這個精彩的世界奔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