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子
●感染性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特指概念。但如果存在犯罪流行病和時尚流行病,那就一定會存在各種各樣像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效力的事物。
●有相當一部分廣告經理認為,正是由于如今市場推廣活動鋪天蓋地,口頭傳播信息反而成為唯一具有說服力的辦法。
國外很多學者善于以講故事的方式闡釋一個觀點,說明一種現象,比如《紐約客》怪才格拉德威爾的這本書,主題3個字:引爆點;副題是:如何引發(fā)流行。
格拉德威爾把流行現象歸因為3個: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我們的多數朋友,可能是聯系員介紹給我們的;我們遇到麻煩時,是內行人幫我們處理;我們得到的很多信息,是從推銷員那兒來的。
那天,朋友領來一個陌生人,說是他哥們兒。我問他是怎么認識這位新朋友的。他費了很多口舌。原來,他是通過同學的同事認識的。他的同學和他同學的同事,大概就算這種聯系人。聯系人一多,我們認識的人就多,新認識的人會帶給你一個新的界面,帶你了解新的知識,熟悉新的關系,萌發(fā)新的動力,開啟新的活法。我認識幾位書法家協會會員,都是無意中通過誰的誰,誰的那誰認識的,拐了好幾個彎兒。我很愿意看他們現場揮毫,自己回家也舞了幾回,但不成樣,就放棄了。試想,如果我有點兒底子,再有點兒毅力,再有點兒時間,幾年后,怕也會加入書法家協會。再試想,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一多,在某個節(jié)點上不就形成流行潮了嗎?
內行就不用多說了,我只講一件事。單位有一個很大的玻璃隔斷,重新裝修時,我搞不明白如何移除這個脆脆的、弄不好極易傷人的家伙。人家裝修工有辦法,在玻璃兩面貼上膠帶,再用錘子砸。玻璃碎了,因有膠布約束著,還在框子里,并沒碎滿地,這時裝修工再一片一片地處理,既省力又安全了。
聯系人帶我們進入,內行讓我們熟悉,那推銷員呢?
對推銷員,我覺得作者指的既是生物性的人,是狹義的,同時也是廣義的,廣播電視里的廣告、產品宣傳單、熟人推薦,都在推銷員范疇。
有一天,我看電視播放的一部紀錄片,一個轉瞬即逝的畫面中,一個小玩意吸引了我,是一個玩偶式小玩具,巴掌大,扳動玩偶的小腦袋瓜兒,玩具會像川劇變臉似的變出三張臉。我去網店一查,果然有賣這么個玩意的,便給外孫女買了一個,小寶貝兒很喜歡,愛不釋手。
當然,僅有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條件才能引起風行。這三種人是不可或缺的,用學術語言說,是充分條件。其他是必要條件。多個條件是如何相互勾連、相互影響、相互沖撞、相互抬升,進而引發(fā)風行的,今天的小文無法盡述,需要看完這本書才能明白。
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時間是2009年,原文書出版是2002年。我之所以特意交待這兩個時間,意思是新千年之初,電腦還不像現在這么普及,網絡也很不發(fā)達,這就使得作者筆下的文字顯得挺老,即,他寫這本書時的時代還不是網絡時代,他沒有解釋網絡時代引爆點是什么和“如何引發(fā)流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好在他把原理給講透了。
廣義地看,崔永元舉報影視界的貓兒膩,引發(f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也是一種風行。其中不乏聯系人、內行和推銷員的影子。實際上,崔永元是三者兼具。他是我們的聯系人;他了解和熟悉那些貓兒膩,是內行;他向全社會廣而告之,是推銷員。這才在去年引發(fā)了一個重大的現象級案例。
只是,我們不能遺忘網絡,它也是聯系人、內行和推銷員,且作用極大。由此似乎可以說,有了崔永元這種人,有了網絡,流行的東西肯定會比過去要多。去年引發(fā)全社會關注的很多事,比如乘客搶奪方向盤等,之所以成為社會熱點、焦點,其過程莫不是遵循著書中所闡述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