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值小妹
《流浪地球》毫無懸念地統(tǒng)治了春節(jié)檔。
作為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它幾乎超出了所有人預期———可以和好萊塢的頂級一線大片打個平手,可又的的確確是地道的國產(chǎn)片。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終于開啟了。
前幾天,有個相關(guān)熱搜很有意思:
電影的主演吳京爆料說,自己本來是不在組里的,有天導演郭帆找他喝酒,說京哥來我們這客串唄。
吳京說好啊,就去了。
拍著拍著,郭帆:京哥,我們沒錢了。
吳京:好的,那片酬我不收了。
又拍著拍著,郭帆:京哥,超期了,你得客串31天。
吳京:……好的,那串著唄。
還沒客串完,郭帆:京哥……超支了。
于是,吳京投了6000萬。
觀眾戲謔說,導演耍了一招“空手套戰(zhàn)狼”。
好笑之余,不禁讓人非常好奇,郭帆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流浪地球》里有這么一句臺詞: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實在是太奢侈了。對于郭帆,這句臺詞同樣適用:讓人類在熱愛的事物面前保持理智,實在是太奢侈了。
1995年,郭帆還在上初中。偶然間看了一部電影,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jié)者2》。當時郭帆就看懵了,“電影還有這樣兒的?”
那時候,《終結(jié)者2》其實已經(jīng)上映4年了,科幻片在好萊塢正發(fā)展的如火如荼,各種類型的科幻片層出不窮。
那一年國內(nèi)的票房冠軍是《真實的謊言》,同樣由卡梅隆執(zhí)導,作為首批引進的美國大片,震撼著內(nèi)地觀眾的視覺和心臟。郭帆也是被震撼的其中之一。
對某些人來說,電影是一場洗禮,受洗的人看到某一部電影,猶如看見神跡。李安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看伯格曼,大為震動,“覺得處子之身被奪走”;余華北漂時看了《野草莓》,五雷轟頂,當晚暴走10公里回到住處。詹姆斯·卡梅隆對于15歲的郭帆來講,就是這樣神一般的存在。
從此,“拍科幻電影”就成了郭帆的夢想。這個夢想是從光影里、從瞳孔中灌進來的,一直砸到他內(nèi)心深處,就再也沒有動過。這一藏,就是5年。
1999年,發(fā)生了很多事。
千禧年即將到來,讓“世界末日”的傳言沸沸揚揚?,F(xiàn)在在春節(jié)檔與郭帆同場競技的韓寒,憑借《杯中窺人》拿下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冠軍。這一年,山西某電廠的一位毫不起眼的工程師,在經(jīng)歷多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之后,他的短篇小說《鯨歌》終于在《科幻世界》上發(fā)表。自不必說,這位工程師就是劉慈欣。
此時,郭帆高中畢業(yè),考上了海南大學法學院,立志為了法律事業(yè)奮斗終生??蓛H僅在一年之后,他就放棄了這個想法。5年前那顆由詹姆斯·卡梅隆種下的種子,已經(jīng)長成大樹,讓郭帆不得不直視它。
有一天,郭帆想到一個畫面,自己已經(jīng)七老八十了,躺在搖椅上,問自己這一生有沒有什么遺憾,自己會回答道,想拍片子沒拍成,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老了,拍不了了。郭帆覺得這個場景太可怕了,于是他動了起來。他成了法學院里唯一一個拿著攝像機去拍片的人。
那還是2000年,便攜式的拍攝設(shè)備尚未普及,手機顯示屏都是黑白的,郭帆要借攝像機來拍片子。這段經(jīng)歷,讓郭帆認定了自己的想法:導演非當不可。
也正是這一年,劉慈欣發(fā)表了《流浪地球》。
2014年,郭帆執(zhí)導的《同桌的你》上映,斬獲4.7億票房。
央視CCTV6辦了個《中國電影新力量推介盛典》,請了11位年輕導演,包括后來執(zhí)導《前任3》的田羽生和執(zhí)導《唐人街探案》的陳思誠。
在盛典晚會上,郭帆說,自己一直以來是一個“短腿”導演。臺下坐著韓寒、陳思誠這樣同樣跨界的導演,他們是因為腿長跨界,自己腿短,所以只好努力。陳思誠多年從影,韓寒有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相比他們,郭帆確實可以說是“短腿”了。
從法學院畢業(yè)之后,郭帆進了中國旅游衛(wèi)視《亞洲音樂中心》擔任節(jié)目包裝監(jiān)制。在這里,他學習到后期制作的相關(guān)知識和底層邏輯。5年時間,郭帆沒有放棄的東西有兩樣,一是畫畫,二是電影。
郭帆從小就有很好的美術(shù)功底,11歲就拿過全國少兒書畫大賽繪畫組的冠軍,2007年,他的作品還拿到世界綠色和平組織的公益廣告大賽金獎。后來,他又編繪了兩部漫畫,可以說美術(shù)就是郭帆的一條“長腿”,也是他走到如今的重要內(nèi)核之一。后期制作和美術(shù)漫畫的經(jīng)歷,非但沒有讓郭帆跟電影越走越遠,反倒堅定了他搞電影的決心———郭帆決定考研。2009年,他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的研究生。
在《流浪地球》之前,觀眾們最熟知的就是他的《同桌的你》。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同桌的你》并不是郭帆的導演處女作。郭帆考上研究生的時候,有一部動畫短片在網(wǎng)上很火,叫做《李獻計歷險記》,導演是李陽。郭帆覺得這個片子很有意思,找到李陽,想合作一部李獻計的大電影。片子在2011年上映了,卻沒有激起太大水花,票房慘敗。
當時由《致青春》等電影帶起的“青春電影”熱潮席卷電影圈,郭帆受邀執(zhí)導了《同桌的你》,票房很好。但郭帆沒有循著青春片這個路子走下去。這一年,電影局派出郭帆和陳思誠、路陽、寧浩幾位導演一起去派拉蒙公司學習。好萊塢的工業(yè)流程讓郭帆驚呆了,他決心順應(yīng)自己心中的那個聲音。
2015年,中影找到郭帆,給他擺出三本小說的版權(quán),都是劉慈欣的,分別是《超新星紀元》《微紀元》和《流浪地球》。郭帆毫不猶豫,選了《流浪地球》。
他很早就看過這個小說,對它很有興趣。
在選擇導演的時候,制作方一開始在郭帆和其他導演身上游移不定。但劉慈欣說,郭帆是有科幻導演的情懷的。在做這種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事情的時候,情懷往往比技術(shù)更重要。
這話沒說錯。在中國拍科幻電影,不僅僅是一件藝術(shù)活兒,更是一件技術(shù)活兒。導演和整個團隊要面對的其實不是一個電影的事兒,是整個一個工業(yè)流程升級的事兒,這中間要學習、要克服困難、要超越自我。說白了,就跟《流浪地球》里拍的一樣———要想出成果,還要得犧牲。
2015年,《流浪地球》項目啟動,最開始的時候,團隊人數(shù)為二,一是郭帆,二是郭帆的好朋友、制片人龔格爾。倆人開始寫劇本、攛掇投資,郭帆的書架上擺滿了諸如量子力學、相對論之類的書籍。
他雖然“腿短”,但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實。
為了使整個故事在科學上說得過去,郭帆還請來了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當時一進門,一個科學家就對他說,推動地球這事兒不可能,打個比方,地球就是個雞蛋,蛋殼就是地殼,這么大壓強推過去,根本就扛不住。郭帆一聽急了,說老師您別這樣,這樣項目就黃了。為了使整個故事在劇作上沒有大的漏洞,他們的編劇團隊寫了上百萬字的百年編年史,這樣整個世界觀和歷史事件在邏輯上是自恰的。
認真由此可見一斑。
但,拍電影不只是文字上的功夫。
《流浪地球》是部科幻片,視效、電影節(jié)奏、拍攝方法才是重中之重。電影籌備階段,郭帆把所有的創(chuàng)意都用上了,和團隊一起不斷打磨,直至確定他要拍什么樣的效果出來。他是一個不相信“靈感”的導演。他說,像王家衛(wèi)那樣現(xiàn)場拍電影的導演是少數(shù),他不一樣,他是“做電影”的導演。
8000多張分鏡圖,3000多張的概念設(shè)計圖,10萬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前期能做到的,郭帆和團隊都做到了,做不到的,他們也做了,實在做不到的,就拿蠻力來湊。國外用機械臂或者風洞來拍失重,郭帆團隊只能吊威亞,非常辛苦。
全片一共2003個鏡頭,每一個鏡頭少則修改幾十次。最多的是陸家嘴坍塌的那個鏡頭,修改了251次。劇組請了美國的“工業(yè)光魔”視效公司的人員和技術(shù)。錢不夠,請不到最頂級的,但即便不是最頂級的,按郭帆的話來說,“也足夠我們學習了?!?p>
片中75%的特效,都由國內(nèi)的公司來完成??梢哉f,這部電影帶來的并不只是一部電影的效應(yīng),此后國內(nèi)的視效和電影工業(yè),也會提升一個檔次。
拍攝這樣的大片,投資上自然也有很多問題。拍攝周期不短,制作周期就更長了,投資一旦斷掉,整個幾年的努力就白搭了。制片人龔格爾甚至把車都賣了,就為了保證這個電影的質(zhì)量。郭帆講:我不想讓我們的觀眾坐在電影院里,然后說,這拍的什么傻X玩意兒。
直到現(xiàn)在,郭帆電影團隊還有人住在醫(yī)院里,單純地因為累而倒下的。
有人問郭帆,你在拍這個電影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郭帆回答說,太多了。當困難多到一定的數(shù)量級,你就不會覺得有哪個比較突出了?!读骼说厍騽?chuàng)作手冊》寫了20萬字,都沒把這些困難寫完全。
在電影《流浪地球》里,救援隊運送火種的時候,屈楚蕭扮演的劉啟大喊了一聲,“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在拖著這個破球?!”其實一語雙關(guān)。這個“小破球”,拖動起來確實不易。
《流浪地球》上映3天,實現(xiàn)由口碑轉(zhuǎn)到票房的逆襲,已經(jīng)24億。也直到這時,郭帆才放心了一點。
在此之前,電影是什么樣的評價,他覺得是完全無法預估的。他對自己沒什么自信。
制作電影的4年間,從開始到最后甚至在剪輯完成的時候,他都在懷疑自己,為什么是我?我憑什么能執(zhí)導?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靠大量抽煙來提神,腦袋里只有電影和鏡頭,視效與音效。吳孟達稱他為“瘋子導演”。
確實如此,他為科幻電影而瘋魔。他也確實稱得上中國科幻電影的破壁人。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20多年前,卡梅隆種在他心中的種子,終于長成參天大樹,他說,倘若重來一遍,我也做不到更好了。
如今的年輕一代,也一定會有人在大熒幕之前被他所感動。這個種子將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
都說今年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
起風了,風的源頭,不過是一個15歲的少年。
他看了一部電影,讀了一本小說,拿起一部攝像機,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