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澤
“紡織廠”是我外公、外婆居住的地方。
7歲那年冬天,我隨父母回到家鄉(xiāng)過春節(jié)。外公、外婆他們來接我們,說要去“紡織廠”,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一開始,我以為“紡織廠”是某個小工廠的名字,去了才知道,原來是在一片住著上戶萬家庭的生活區(qū)。慢慢得知這里以前是個紡織工廠,鼎盛時期,有上萬的工人。
“紡織廠”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地方。有便利店、酒樓、農貿市場、購物商場、醫(yī)院、小學、中學,還有酒坊、壓面坊、香料店等。當然也少不了中藥房,每次路過,都能聞到一股濃濃的奇異香味。禁不住好奇心,我會跨過高高的門坎進去一探新奇。這時有一位慈祥的老大爺招呼我坐下,問哪里不舒服。得知我的來意后,老人家牽著我的手參觀了他的中藥世界。高大又有些年頭的柜子里布滿了神奇的小格。伸手拉一下金色的小環(huán),便有長長的藥匣子駛到了眼前。窗戶里眼饞的陽光也把它們照得愈發(fā)鮮亮——黃的菊,白的參,還有紅的棗……
這里的人都喜歡他,親切地稱他為“奇中醫(yī)”。
酒坊有一對夫妻,外婆告訴我他們一家人從“紡織廠”剛建立就搬進了這里開店,最開始是一個老爺爺經營著酒坊,到后來因為得了嚴重的風濕,便把這家店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和兒媳。這對夫妻也很慈祥,記得小時候去酒坊買醪糟(一種用糯米發(fā)酵糧成的米酒),他們看我還小,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是醪糟,稱好裝進食品袋,還打了個結,很細心地提醒我小心別灑了。他們家做生意講誠信,說四兩就絕對不會給三兩的,周邊的居民都經常去買酒料。
我沒有能和認識的伙伴們一起在“紡織廠”上學,當然也就無法繼續(xù)享受在高大的紅磚水塔的巨柱下追逐的快樂了。后來,從外公外婆的電話中聽到,廠子也改制了,很多人都去了城市,當然還有一少部分人還生活在老地方。
在外公發(fā)來的照片中,我看見了被拆遷的廠房區(qū)有高樓修建,還有寬闊的馬路正在修筑。而在一棵樹的旁邊,我一眼便認出了坐在藤椅上的“奇中醫(yī)”。
他屋內的藥匣,一定被陽光靜靜地照著。
(指導老師:文? 宣)
一個時代的工廠記憶
新中國成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實行著國有制經濟,社會階級很單純。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單位,而大大小小的工廠,更是成了一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過去的國營工廠,很多都是一個個封閉的小社會,廠區(qū)里所有的生活配套一應俱全。這樣的地方年輕一代已經幾乎完全沒有接觸了。作者能夠寫出來,是非常好的??梢哉f是時代的記憶。雖然沒有就此展開,但是已經很不錯了。廠區(qū)雖然已經遠去了,可紡織廠里的那些人物、那些故事的記憶卻永難磨滅。(寒? ?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