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一門抽象學科,相比于其他文化類學科而言,它更注重情感性的表達和審美性的傳遞。音樂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場景片段都為音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元素。因此,這也為音樂教育提供了啟發(fā)性的靈感?!皥鼍啊币辉~多用于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產品制作的過程,嫁接在音樂教育之中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場景化教學旨在運用場景思維來模擬課堂上可能會發(fā)生的一系列情況,運用場景解讀啟發(fā)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教授的內容。
[關鍵詞]音樂教育;場景化教學;場景思維;合唱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1-0044-02
音樂教育是大教育體系下的一個分支,是一門反映人類現(xiàn)實生活情感的藝術。當音樂與教育結合在一起,也就決定了“音樂教育”自始至終都是一門抽象的學問。但不可否認的是,音樂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形式,更能夠促發(fā)思想情感的釋放,提高思想品質,豐富精神內涵。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人口素質,而高效的音樂教育機制就要堅持“以人為本”,即“在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體地位,根據(jù)被管理者的特點來開展管理工作”[1]。音樂教育側重于美感的培養(yǎng),同時因為音樂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大部分會投入中小學音樂美育工作中去,則又需要引導學生如何將自身的音樂綜合能力在中小學課堂上完全釋放。在這個過程中,場景化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場景化教學的內涵
“場景”一詞頻繁使用于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ヂ?lián)網(wǎng)行業(yè)倡導以“用戶思維”來決定產品走向,“場景化思維,實際上是以用戶場景為中心,以服務用戶場景需求為目的?!盵2]也就是根據(jù)用戶的需求考慮產品的設計。所以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在設計前,都會虛擬一個用戶使用“場景”。在虛擬的使用場景中,產品的用戶體驗感可以很全面地模擬出來,隨后進行產品設計,打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場景”指的是由“人、地點、時間等多重維度界定出來的一個小世界,場景就是傳播的環(huán)境及相關因素的總和”[3]。所以場景的設定必須包含這幾個元素:時間、地點、人物、目的以及所發(fā)生的事。這些元素可以在設計者腦中形成一個十分具體的畫面,那么這個畫面便是“場景”。
“場景”思維運用在音樂教學上,與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設計思路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其指代的產品廣義上指的是一堂音樂課,狹義上可以理解為一個音樂課件。從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授課教師角度考慮,此產品的使用對象首先是所教授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學成之后,多投入到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所以中小學生成了間接授課對象。因其面對的對象有所不同,“場景”的設定也會有區(qū)別,筆者會在下文中嘗試具體闡述設定方式,設定過程中會分時間、地點、人物、目的以及發(fā)生的事情幾個維度來進行。
“情境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活動中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畫面等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情感和認知相結合、生動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有效地獲得知識,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yǎng),并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法。” [4]情境教學法隸屬于心理學范疇,是一種在課堂中有目地的引入或者創(chuàng)設帶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是對授課對象的暗示,以促進對方理解。保加利亞的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雖然同是一種情境模擬,但情境教學法更多是發(fā)生在課堂,以授課對象所經(jīng)歷或目睹過的事件背景為依托,以便產生理解上的共鳴。
“場景化教學”其實是“情境教學法”的一種拓展與延伸。后者是教學過程中運用的一種方法,而前者是設計教學方法時借鑒的一種思維模式,但兩者又存在一定交互關系。有過音樂教學經(jīng)驗者會時常發(fā)現(xiàn),之前備課很充分,但不同的課堂氛圍會使每節(jié)課的效果參差不齊,很大一部分都是授課教師在課堂中的即興發(fā)揮。但如果全靠即興能力,首先課程標準化得不到解決,其次風險程度升高,課程水平?jīng)]保障,精力消耗嚴重。場景化教學為音樂教育產品設計者建立設計維度,同時更大程度提高了課件的使用體驗度和課堂效果。提前預判產品(課程或課件)使用環(huán)境,建立特殊情況預警機制。程序上以發(fā)生元素為單位,落實每個元素的具體構思,再通過整體元素的串聯(lián),形成一條合理的教學脈絡體系。
二、場景思維在備課階段的作用
在教學備課過程中,老師往往會以慣性思維來計劃課堂所授內容,這種慣性思維的出發(fā)點更多偏倚于主導方,也就是老師方,依據(jù)更多的是老師的經(jīng)驗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突出老師講課的特點。每個老師講課都會有一個舒適區(qū),在舒適區(qū)內所言所語是每個老師追求的上課模式。但針對于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群體,以教師舒適區(qū)內的統(tǒng)一授課模式,很難實現(xiàn)因材施教。因此,在制定授課方式前,應具備“場景”思維,系統(tǒng)地分析授課場景,制定使學生更具體驗感和高效的授課方式。
1.學生群體畫像分析
學生群體畫像借鑒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用戶畫像”一說,具體需要授課教師提前籌備調研計劃,包括如下幾個調研維度:年齡段、性別分布、音樂接受程度、音樂課程時間、上課方式等。結合這些維度,做出用戶畫像,如:某高等院校大二音樂教育專業(yè),共有40名學生,年齡在19歲左右,男生有18人,女生有22人,班中有65%的學生會演奏器樂,35%的學生有演唱功底,57%的學生是首調,36%的學生是固定調,另7%的學生五音不全,音樂合唱課上課時間在周五下午四點。
做完群體畫像分析外,再針對表現(xiàn)特殊的學生進行深度了解,如課堂上最活躍的3名學生,最積極表達的3名學生,最不愛表達的3名學生以及綜合素質最好的3名學生等。群體畫像的維度越多,深度越深,對于之后的教學產品設計越有幫助。
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中,老師往往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后,才會大致摸清楚班級的情況,但由于合唱課堂一般會較為輕松,在了解過程中,學生養(yǎng)成隨意的聽課習慣后,后期很難能夠做出調整。所以,學生群體畫像分析階段完成度能快則快。
2.場景思維的具體應用
場景思維在備課階段的應用表現(xiàn)為“心中有教師”,即備課所設定的場景是教室,也就是說,當老師一走進教室,場景的設定隨即發(fā)生了,課程的設置也同樣發(fā)生了。我們舉例進行下述場景模擬:授課教師走進課堂,學生們自顧自地在交談,很多教師其實不在乎“上課鈴”的作用,以至于很多學生在打完上課鈴后依然竊竊私語,所以依據(jù)上課鈴建立一種儀式感很重要。另外,通過較有意思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比如合唱課前的分聲部,每位同學都會為此而準備,從而注意力集中。除此之外,還可通過之前畫像分析時調研維度再次進行場景模擬,比如:學生中有固定調和首調的區(qū)分,有7%的學生演唱時五音不全,這意味著合唱課開課前要進行首調練習,且針對7%的五音不全的學生要單獨訓練。
以此類推,慢慢細化每次設定的場景維度。其中,場景的更迭也至關重要,這基于首次備課以及課程成功實施后,進一步對于課堂信息的采集。當然,有些數(shù)據(jù)也可以借鑒官方調研和測試方法比如[5]作為參考,比如再將采集信息反饋到下一次備課時構設的場景中,提高整體體驗感。
三、場景化教學的具體應用
音樂課程與其他文化類科目相比,最大價值就是它的情感性與審美性。若在音樂課堂上對于學生只有冷冰冰的課程價值,沒有溫度,那么其情感性和審美性將不復存在。音樂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句話換一種方式可解讀為音樂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種場景,隨即提煉成為精神層面的產物。這區(qū)別于情境化教學的點,在于情境化教學更多是授課教師虛擬出的一個情境,往往會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來構設。而何為取材于生活,即以生活者本身在生活體驗中經(jīng)歷過的場景為前提,這些場景都是真實存在的,是由時間、地點、人物、目的等因素構成具有時空概念的真實存在。
比如合唱課中排練張寒暉創(chuàng)作的《流亡三部曲》之《松花江上》,在排練之初,先給他們看電影《松花江上》片段大約十分鐘,從電影中感受“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以確立排練過程中學生們應保持的情緒基調。再比如《松花江上》關于拖腔的運用,“這是一種情感上的宣泄,因此在合唱過程中聲調要保持一致。但并不是無節(jié)制地唱長音,而是要做到長音和短音保持錯落有致,否則只會將這首歌曲唱散。”[6]因此,在排練前期,指揮要發(fā)揮宏觀把控和段落分解的作用,拖腔的場景可設置為東北軍官兵以及東北老百姓在流亡過程中身心疲憊與恐懼并存,但內心郁結著悲苦怨憤的畫面。
結 語
場景化教學應用在音樂教育上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備課階段“場景思維”的運用,旨在幫助備課者更系統(tǒng)地將教室情況進行模擬,課件即產品,使用者即學生,讓學生覺得怦然心動且愛不釋手才說明所備產品之好。在“場景思維”運用前期,復雜度較高,對教師的耐心程度是個考驗,但做過多次場景模擬后,容易形成較為標準化的課程方案。二是課堂表現(xiàn)階段的“場景化表述”,以有溫度、畫面的語句來讓學生對音樂知識更有共鳴,易于理解。“場景化表述”的特點在于取材于生活,是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以生活中出現(xiàn)的元素來解釋音樂,也就是以客觀存在來解釋抽象的音樂,會讓理解者更直觀地接受知識。
注釋:
[1]劉禹彤.高校音樂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途徑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9.
[2]王軍峰.場景化思維:重建場景、用戶與服務連接[J].應用新聞研究,2017(02):97.
[3]引爆社群: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4C法則(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78—79.
[4]袁 媛.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1(25):162—163.
[5]顏 悅.國際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三大新動態(tài)[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8(01):90—91.
[6]朱 洋.體現(xiàn)民族特征的合唱作品分析與指揮教學研究——以合唱指揮作品《松花江上》為例[J].藝術教育,2018(06):120—121.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