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方方
關(guān)于愛,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表達
敬一丹和先生的情感表白帶有20世紀80年代初的特點。1981年,哈爾濱的小伙兒問:“我媽問咱倆啥時結(jié)婚?”姑娘看了看日歷說:“那就9月20日吧?!?/p>
敬一丹的先生是學經(jīng)濟學的。有一次,兩個人在松花江邊散步,夕陽西下,本可吟詩作對,不料他說的卻是:“你看,這些沙子在這兒不是商品,如果運出去,附加了運輸過程中的勞動就變成商品了?!本匆坏ば恼f:這話怎么這么耳熟?這不是政治經(jīng)濟學里老師講的知識點嘛!
上個世紀50年代,朝氣蓬勃的青年有著共同的理想,同時又很有浪漫情懷,綿綿愛意付諸筆尖,化作詩詞歌賦。
而“50后”這一代,從小經(jīng)歷了很多事,造就了性格的克制,就像敬一丹的先生,不好意思表達,更多的是默默付出。很多年,他一直堅持在做一件事,每年春節(jié)帶著兩邊的老人和家人一起去旅行,每次都安排得貼心周到,從沒讓老人累著過,也沒讓誰不開心。這可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浪漫,卻應了那句最浪漫的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到了“80后”女兒這一代,時代進步了,社會也更加開放,人們追求個性解放,愛的表達也更自由和多樣,也才有了女兒女婿那樣浪漫的告白。
關(guān)于愛,三代人有著三種不同的表達,但無論怎么變,唯一不變的是愛與被愛,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傳承呢?
關(guān)于教育,一個家的傳承和更迭
1954年9月15日,妻子給丈夫?qū)懶牛骸白罱眢w不算好,吃不下飯,又總惡心,大概是那么個事兒。我高興又……”
1954年9月19日,丈夫給妻子回信:“你說這幾天身體不太好,覺得有些惡心,我想,肯定是有了小東西。這是我們愛情新的結(jié)晶,我和你都一樣,高興地等待著這個小生命的出世……”
“那么個事兒”“小東西”說的就是敬一丹,而這兩封信便是爸媽之間關(guān)于她的最早的記錄,信中滿是對她即將到來的期待。在這之后,他們還寫了很多信,內(nèi)容全部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爸爸寫道:“我在想,你來之后,我們每天的生活:除了白天各干各的工作之外,我想每天早晨可以早點兒起來,看一個鐘頭的書……我還想,我們倆在一起將能互相鼓勵,精神上將總能有相伴的……我又想……我想的可多啦,紙上是說不完的,總而言之,都是快樂的事,等你來時告訴你,咱倆一起笑吧?!?/p>
媽媽回道:“……這次你的來信給我的安慰、鼓勵太大了。給孩子當個好榜樣,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也是搞好夫妻關(guān)系不可缺少的條件。今天接到你的來信,使我很高興,可是,哭了。到底為什么哭?我也說不清,是想你,是感動,我也不知道。”
如果沒有這些信,敬一丹可能不會知道,自己曾是那么地被期待、滋養(yǎng)和孕育。為了迎接她,媽媽克服身體的不適,調(diào)節(jié)情緒和飲食,保持身心愉悅;爸爸暖心地安撫著媽媽,不斷地鼓勵和支持,和她并肩作戰(zhàn)。他們像白楊一樣積極、向上,而這些特質(zhì)也遺傳給了敬一丹,她如今的開朗和陽光便是最好的證明。
敬一丹懷女兒時,正好趕上準備研究生畢業(yè)論文。那時候,寫畢業(yè)論文是她最想做的事,也是最能讓她投入精力的事。論文、女兒一起孕育,最終,她順利通過了畢業(yè)答辯,女兒也在畢業(yè)后降生,一切都剛剛好。不知是胎教的緣故,還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女兒很擅長邏輯思維,后來大學讀的是電子工程專業(yè)。
如今,很多媽媽都講究胎教,胎教的方式有千萬種,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保持心情愉悅了。
敬一丹回憶說:“小時候只知道媽媽是公安,因為保密的原因,從沒見過媽媽究竟是怎么工作的?!遍L大后,敬一丹建議媽媽寫下《一個女公安的自述》,孩子們從中看到,被家庭瑣事纏身的媽媽還有英姿颯爽的另一面。媽媽的業(yè)務能力很強,處理過許多棘手案件,審訊室里、邊境線上、礦難現(xiàn)場都有她的身影;她愛崗敬業(yè),全國各個市縣都走過,各種交通工具都坐過;她信仰堅定,在見過許多黑暗之后,仍然充滿陽光、心有所向,總愛說:“這么大的世界,哪能沒點事兒呢?”
看到完整的媽媽,這讓敬一丹對親子關(guān)系有了更多理解。她一直有意識地讓女兒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和完整的自己。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敬一丹就帶她一起工作,去采訪、去現(xiàn)場,感受工作氣氛。她希望女兒知道,媽媽不只是那個忙碌在柴米油鹽里的媽媽,不只是催她做作業(yè)的媽媽,媽媽也有自己的天地。孩子對媽媽不能光有愛,還要有敬。
每個家,都該有屬于自己的記錄
敬一丹50歲的時候,收到媽媽的一封信:“50歲,正是好時候。30歲太年輕,70歲太老,50歲閱歷豐富、經(jīng)驗豐富,今后的路會更順、更寬、更輝煌……”
敬一丹的女兒結(jié)婚時,收到姥姥的一封信:“你小時候,姥姥打過你一次,你還記得嗎?……長大以后,你真像個男孩子那么大氣,不計較小事……”
從相識至今,敬一丹的爸爸媽媽一直保持著寫信的習慣,記錄整個家庭的事,也會在兒孫們的關(guān)鍵時刻寫信,這已經(jīng)成了傳統(tǒng)。不僅如此,他們培養(yǎng)孩子從小寫信,在自己寫信的時候,叫來身邊的孩子在后面寫上一兩句或畫上些什么。敬一丹回憶說:“我就是這么學會寫信的?!?/p>
敬一丹也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女兒。女兒18歲時,她用橙色的信紙鄭重地寫了一封長信。后來,母女倆開始用電子郵件交流,敬一丹還像傳統(tǒng)信件一樣,寫上年月日。女兒糾正道:“媽媽,你寫郵件的時候,不用寫年月日的?!薄安挥脤懩暝氯諉幔俊薄皩Π?,系統(tǒng)自帶的?!?/p>
其實,溝通交流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年輕人大都不愛寫信了,但敬一丹仍對寫信這種方式情有獨鐘。有一次,老媽把大家庭微信群里一個月的交流實況全用文字記錄了下來,她看到后感慨:“白紙黑字的記錄多么靠譜。”
女兒終究是懂媽媽的,知道媽媽對文字的在意,也會經(jīng)常寫明信片。敬一丹全都保存著,哪怕是只言片語,她也存起來。不光存起來,她還把它們放在電視上面,那個位置最明顯,還能隨時看見。
除了寫信,老媽還留著很多日歷,她結(jié)婚那天的日歷,孩子出生那天的日歷等;老爸則給每個孫輩的孩子做過一本相冊,畫畫的、寫信的、包餃子的,還寫下了留言。
敬一丹很好地繼承了這樣的傳統(tǒng),她保留著女兒第一次坐飛機的登記卡、寫下的第一張便條等。至今,她都清楚地記得那張便條的內(nèi)容:“爸爸,經(jīng)帽(貿(mào))部××叔叔來電話?!币驗樽诌€沒認全,把“貿(mào)”寫成了“帽”。所有這些都是成長的印記,有些自己都忘了,物件卻都還記著。
敬一丹也曾試著培養(yǎng)女兒整理自己的一些物件,她希望女兒能夠知道自己的來路,知道自己、父母以及祖輩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基因,才能看清前路,才能更清楚自己將如何繼續(xù)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