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
我從小是媽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張媽媽白天要上班,臨出門前,把飯菜放在電飯鍋內(nèi),再三交代:“把黑色的按鍵往下按,20分鐘后按鍵往上跳,你就能吃飯了。”多簡單的事情!可我居然能懶到連按也懶得按,直接吃冷的。
后來張媽媽走了,她兒子也長大了。有天下班回到家,我累得躺在沙發(fā)上,但晚飯總得吃,卻連走幾步路到巷口買份燒鴨飯的力氣也沒有。面對空蕩蕩的廚房,一時間寂寞涌上心頭,于是翻出以前張媽媽留下的食譜。
對,那天晚上我敲了兩顆蛋,切了一點兒向鄰居討來的蔥,炒了人生中第一盤蛋炒飯,雖然忘了放鹽,忘了蛋不能炒過頭,忘了剛煮好的飯實在不宜拿來炒……但那些都不重要,因為我仿佛吃到老媽的味道。
關(guān)于食物好不好吃,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可是有個顛撲不破的基本準(zhǔn)繩:老媽的味道,只有比老媽做得好的才叫美味。
此后,廚房陪著我過了許多愉快的日子。第一次婚姻失敗后,我搬到臺北近郊一個叫深坑的地方,離得最近的館子也得開車15分鐘,這就更加刺激了我進(jìn)廚房的欲望。打開老媽留下的食譜,照她的“方子”,一帖帖地試著做。
張媽媽的食譜和市面上賣的書不同,她用口語寫的,像雞湯,她不寫幾匙鹽幾匙油、怎么燉怎么燜,寫的是:“喏,水燒到開,把上頭的泡沫撇掉,要撇得干凈,懶不得?!?/p>
有個冬天,我花了很多時間站在爐前撇去雞湯上的泡沫雜質(zhì),最后還用紗布過濾,一鍋清澄、只浮著若干金閃閃雞油的雞湯完成了。下了細(xì)面配上雞湯,驅(qū)寒的效果莫過于如此一碗面。
那時,每周六我接女兒來同住,父女倆便迷上廚房,也從老媽的食譜跳入更大的世界。小孩子喜歡西式食物,一步步地,我們發(fā)展出意大利面和牛排。有天我忽然想到,雖然窮,不過也許我能把老爸的味道驕傲地遺傳給女兒繼承?
廚房太有意思,冬天時廚房開伙,整個房子的溫度都會升高,不開暖氣也溫暖;夏天時廚房開伙,溫度升高,不過汗流得過癮,流得馬上有價值。
再次結(jié)婚后,我把廚房交給老婆,她愛做、會做,我樂得享受。最有趣的部分是夫妻一起商量菜單,兩人總會花不少時間商量晚上吃什么,再去買菜,然后我等著香味從廚房傳出,等著飯菜上桌。
吃飯由一件事變成一種儀式,且延伸到人生里的每一個角落。拿廚房角落的那口帶柄小砂鍋來說,最初是我想吃廣式臘味煲飯,可是沒有陶土燒的煲鍋,無論怎么做總覺得少了點兒味道。某年到香港去玩,花了一整天在各個傳統(tǒng)市場內(nèi)尋找,終于找到鍋,一個才100多元臺幣,我想,干脆買半打吧,老婆當(dāng)然罵我神經(jīng)病,幾年來已經(jīng)用了3個。見到鍋上了爐,不自覺地已聞到芋頭燒臘味的香氣了。
如今回想,我得到一個堅定的結(jié)論:廚房是家的中心,飯桌是家人交換心情的地方,所以飯桌絕對要離電視八丈遠(yuǎn),吃飯時不看電視不玩兒手機(jī),配飯、配菜的只有聊天。長久養(yǎng)成習(xí)慣,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難以想象。例如和老婆吵架,最終兩人躲不開飯桌,該說的,該賠不是的,此時最好。
我一個朋友也是如此,每天晚上跟妻子討論該給兒女做什么便當(dāng),得到共識后,朋友便進(jìn)廚房,父親對子女的愛,彌漫在鍋勺與炒菜的熱氣之間。
很多年以后,當(dāng)子女長大,他們繼承了對食物的獨特感覺,便由此將家族的感情擴(kuò)散至家庭的新成員間和他們的婚姻里。
如果你恰好打算買房子,或改裝房子,請千萬考慮,客廳是待客用的,唯有廚房和飯桌,絕對要溫馨,因為它是家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