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前
2018年12月31日,德化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行11人,在當地老鄉(xiāng)、德化縣原國寶中學校長林寶鐵的陪同下,頂著凜冽的寒風,沿著當年“閩中游擊縱隊”(又稱“戴云縱隊”)浴血戰(zhàn)斗過的足跡,開始了參觀革命遺址的紅色之旅。
第一站——宴林口。德化縣蓋德鎮(zhèn)林地村,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宴林口”橋,又稱上林橋。1947年7月14日傍晚,戴云游擊縱隊直屬支隊從永春進入德化地界,在這座廊橋上遭到國民黨自衛(wèi)隊襲擊。一番浴血激戰(zhàn)后,游擊隊支隊長高祖武、指導員許集美等人掩護司令部轉移至國寶鄉(xiāng)格頭村的冷水坑角落。15日凌晨,司令部的大隊人馬由宴林口步行到這里的老百姓連尚倌屋內休息,房東拿出大米給游擊隊做飯。下午3時,敵人包圍我軍司令部,黃國璋司令員率隊向公路突圍,接應的本地戴云游擊隊隊長毛票則搶占山頭制高點,擊退敵人數次進攻,司令部戴天高等戰(zhàn)士在激戰(zhàn)中不幸中彈犧牲。夜晚,游擊隊乘著夜色向南斗村撤退。
第二站——南斗革命遺址。進入國寶鄉(xiāng)南斗村,迎面小溪旁的小山上豎立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八塊牌子,草地上直立著一座由原省政協(xié)副主席許集美親筆題字的旗形大理石“戴云之戰(zhàn)”紀念碑。距碑不到百米,一座白色兩層樓房,上面高懸著“戴云之戰(zhàn)革命歷史陳列館”紅底鎏金的幾個大字,房頂高高飄揚著的五星紅旗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這兒就是當年閩中游擊縱隊與當地黨組織聯(lián)絡匯合的地方。館內陳列有當年游擊隊副大隊長張海天、原閩中泉州團隊副指揮員朱義斌、原泉州團隊指揮員兼政委許集美等人的題詞,有由德化縣知名畫家陳合中先生作的掛畫,還有部分游擊隊員使用過的武器、辦公用具等珍貴文物。
第三站——國寶鄉(xiāng)上洋村。上洋村有一棵200多年的古樹,樹旁有一座石砌古橋。德化縣文聯(lián)主席曾世超在這里給會員們講述當年游擊隊與敵人的激戰(zhàn)經過。
高祖武、許集美所帶隊伍,與司令部失去聯(lián)絡。1947年7月18日凌晨,轉移到上洋村水尾宮仔休息。由于幾天幾夜的急行軍轉移,游擊隊員們饑餓難耐,急需糧食補給。負責隊伍供給的通訊員小姚下山找當地交通員陳利曾、林長夫婦,想找些糧食充饑。從宮仔至交通站老陳家只有一野之隔,但小姚不熟悉地形,他走下山腳,見田中有人在耕作,遂上前問路。殊不知遇到了敵匪的爪牙。在經過一番搏斗之后,小姚被抓。敵人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嚴刑拷打小姚,但他寧死不屈,壯烈犧牲,至死沒有透露游擊隊的行蹤。約定接頭的時間已過,此時已是黎明時分,游擊隊被敵匪包圍,高祖武率領隊伍沿牛角垵向尖格嶺沖去,在半山腰受阻,遂向南斗東山轉移。
游擊隊從東山撤退至烏頭岐山,隊伍被壓到祥云官垵樹林中,戰(zhàn)士們與敵偽展開了殊死搏斗,敵人留下了數十具尸體,可游擊隊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許集美所帶的37位指戰(zhàn)員就犧牲了30人。高祖武下令跳下梯田轉移,張水鏡沖鋒在前,英勇犧牲,羅智光用機槍掩護戰(zhàn)友突圍受重傷,彈盡拆毀機槍,敵人沖上來時,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從學校投奔革命隊伍不久的年輕游擊隊員小羅剛滿18歲,在與敵人激烈搏斗后,藏在山里的一條溝澗中被發(fā)現(xiàn),敵匪砍下他的頭顱,他嘴里還銜著一根老鄉(xiāng)遞給的地瓜干。
第四站——溪口遺址。南斗村溪口自然村,青山綠水,云霧繚繞,景色如畫。作協(xié)會員們來到當年救護過游擊隊員的陳公書和陳寬茅的老房子,采訪了陳公書的孫子陳能舉,并聽他講述當年祖父與游擊隊員的故事。
許集美在突圍中昏迷,醒來后找回失散的戰(zhàn)友張家伯、許景春、吳珊。第三天晚上,到達溪口村民陳公書家。陳公書冒著生命危險,把許集美等人藏在家中小閣樓上隱蔽,鄉(xiāng)紳縣參議長陳其英、陳公書堂親國民黨區(qū)分部書記陳其亞深明大義、暗中支持,為游擊隊員的隱蔽做了保密工作。半個月后,老鄉(xiāng)配合地下交通員分期分批把他們護送到德化縣城,讓他們返回泉州中心縣委。
游擊隊女戰(zhàn)士史愛珠、黃亞妹在官垵突圍戰(zhàn)中失散,淪落許坑垅樹林中。7月19日晚,走至南斗祥云的陳寬茅家。陳寬茅冒著危險,把她們藏于家中。女戰(zhàn)士的生活由陳寬茅的童養(yǎng)媳葉寶照料,并用土草藥為黃亞妹醫(yī)治槍傷,傷愈后,才把她倆送往莆田游擊隊根據地。
傍晚,百鳥歸巢,層林盡染,樹木披上金黃的外衣,連綿不絕的戴云山上片片祥云,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發(fā)生在這里的英雄故事?!按髟浦畱?zhàn)”紅色之旅,讓大家重溫了那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接受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