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葉
春風微雨,重山疊翠。
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南麓,一塊塊紅磚聆聽著來訪者的腳步,一棟棟小樓注視著離去者的身影,一件件工具講述著一段段早已記錄在共和國記憶里的故事。如今,“兩彈城”雖然再難見到昔日“嚴肅、活潑”的場景,但曾經(jīng)響徹天宇的一朵朵蘑菇云早已將她裝裱成共和國走向強大的獨一無二的紅色記憶……
? 鑄劍福地出爐記
時光回溯到1964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研究院(以下簡稱“九院”)青海基地走出一支六七十人的神秘勘探隊,在當時極為艱難的交通條件下,他們用雙腳踏遍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嶺,目的是要找尋一塊繼續(xù)托舉共和國國防事業(yè)沖破對流層的“福地”。
可這條路真是不好走啊——沒有宿舍,大家就住牛棚、睡稻草;斷了飲用水和食物,大家就喝泥水,吃野菜和苞谷果腹;夜晚沒有照明,一群人就圍在一起唱歌、說笑、逗樂……
靠山、分散、隱蔽,這樣的點位去哪里找呢。前兩次勘探均無功而返:川南一線的各項指標都很符合,唯一的缺點是常年下雨,過于潮濕;川北廣元到陜西勉縣、漢中一帶,雖然符合各項子條件卻又超出了選址原則。
等到第三次大規(guī)模實地查勘,勘探隊終于在綿陽市長卿山南麓找到一片土地。對年輕的共和國來說,這真是一片殷實的“福地”。此后沒幾天,最重要的九院中樞機關(guān)——902基地在長卿山腳下悄然破土。1969年,902基地正式啟用,此后一待就是近四分之一個世紀。
從啟用那天起,902基地便開始承擔核武器試驗的指揮工作。原子彈、氫彈相繼在902基地完成武器化定性,由核裝置成功研發(fā)為武器;二代核武器——中子彈在902基地研究成功……“兩彈城”自此成為共和國鑄劍之地。
時光荏苒,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兩彈城”風貌猶在。在通往“兩彈城”核心區(qū)的大門口掛著兩彈元勛鄧稼先寫的一首詩:“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边@首詩是為了紀念一場意義深遠卻鮮為人知的核試驗。詩的背后是一群為了我國的兩彈事業(yè)宵衣旰食、甘于奉獻、勇攀高峰、甘當無名英雄的科研工作者。
? 優(yōu)良家風“書寫”核變程序
甘當無名英雄,是“兩彈城”里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價值取向。譬如鄧稼先,這個出生在詩禮世家的安徽人,早早就在內(nèi)心種下了為國家的原子彈事業(yè)“死了也值得”的錚錚誓言。
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功、立不朽之言——自小,鄧稼先一遍又一遍書寫鄧家“三不朽”家訓。家國情懷,就這樣種下、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從生到死,鄧稼先這個名字逐漸與共和國的國防事業(yè)發(fā)生“熱核反應(yīng)”,并爆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威力。鄧稼先“有方向、有意識、沒有彷徨、沒有矛盾的道德品格”,如今已經(jīng)與共和國國防建設(shè)者的靈魂交融在一起。
與鄧稼先類似的還有他的戰(zhàn)友彭桓武。彭桓武血液里流淌著父親“民為眷屬國為家”的思想,一頭扎進共和國的國防科學研究工作。多年以后,當別人問他為何放棄國外優(yōu)厚物質(zhì)生活條件而選擇回國時,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p>
當年,在物質(zhì)生活極其匱乏的年代,鄧稼先、彭桓武等人就是靠著優(yōu)良家風和家國情懷才一步一步演算出核變程序。兩彈爆破,騰空而起的蘑菇云“維護著的是國家的威嚴,維護著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尊嚴”。
然而,對這樣的“不世之功”,鄧稼先、彭桓武等人的子孫卻顯得極為謙虛,甚至有些“避之不及”。
梓潼縣紀委常委陳巧記得,2017年,梓潼電視臺采訪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隨行記者看到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jié)目當時正在鄧家極力邀請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錄制節(jié)目,卻被鄧志平婉言拒絕了:“我要是去了,那不是大家都認識我了嗎?研究兩彈,那是我父親的功績,與我無關(guān)……”
這一縷清風讓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兩彈爆破釋放的沖擊波里不光有國人的志氣,還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凜凜正氣。
? 紀律和規(guī)矩像元素周期表那樣嚴肅
自1969年九院部機關(guān)從青海搬遷至此,到1992年搬離梓潼遷至中國科技城,數(shù)以十萬計的科研工作者在長卿山下隱姓埋名整整23年。在這23年中,中物院人先后組織完成了22次核試驗的實施,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與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關(guān)等國防科研工作,推動我國的國防科工事業(yè)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兩彈一星”功勛獎?wù)芦@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等杰出科學家都曾經(jīng)在這里工作十幾至二十載,留下無數(shù)感人肺腑的故事。共和國在這里誕生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和“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價值取向。
規(guī)范這些科研工作者十幾甚至二十年不間斷地攀登卻從不出紕漏的“秘訣”是什么?毫無疑問,就是把紀律和規(guī)矩放在首位。正如張愛萍將軍生前接受采訪時所說:“就我們那個時候所知道的來講,沒有要名譽、地位,要金錢的要求,就是為了干國防科學技術(shù)事業(yè)和軍工事業(yè)。那個時候沒聽到過哪個人要錢、要官……”
“在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心中,紀律和規(guī)矩就像化學元素周期表那樣嚴肅。對我們年輕一代而言,這正是促進大家樹立崇高理想、汲取前進動力、規(guī)范思想和行為的重要精神源泉。”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小鵬認為,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正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題中之意。
今天,走在“兩彈城”里,一排排蘇式紅磚建筑歷久彌新,兩彈人當年親手栽植的樹木如約“吐”出了嫩葉。微風襲來,嫩葉紛紛“招手”,似乎在指引我們追尋那些艱苦奮斗者的身影。(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