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華
《我們的孩子》是我讀的哈佛大學羅伯特·帕特南教授的第二本書,之前的《獨自打保齡球》講的是,美國人民日益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孤島”,大家越來越少聯(lián)系,以往美國那種發(fā)達的社團主義,今天已經(jīng)很少見。作者對此表示了深深的憂慮。
新書的完整英文標題是“我們的孩子—處于危機中的美國夢”。羅伯特·帕特南在此書中告訴我們,美國社會不僅盛行“孤島主義”,以往吸引全世界移民前往的美國夢,也不再像以往那么美好。原因很簡單,美國社會的階層愈來愈固化,中上層社會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愈來愈多的資源支持,而底層孩子越來越難以獲得這些資源。這種狀況加劇了孩子出生時就存在的階層差距,導致美國社會階層差距越來越大。
羅伯特·帕特南感慨,美國底層孩子不再像他兒時那樣,有著多種社會支撐,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夢想;美國夢逐漸在褪色,處于危機中也不再是危言聳聽。
為了探討美國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獲資源的階層差距,羅伯特·帕特南從家庭、學校、社區(qū)等角度,具體展開分析。
在家庭教育這塊,中產(chǎn)階層家庭在對孩子的陪伴上舍得花時間,比如晚上給孩子講故事、在晚餐中家庭成員對話時注重對孩子的教育等,總體上說來是致力于培養(yǎng)自主、獨立、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而下層階級父母則更注重孩子的服從,也很少注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交流等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差異,對孩子人格和思考能力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
在學校層面,羅伯特·帕特南通過比較中產(chǎn)階層子弟匯聚的特洛伊中學和底層孩子居多的圣安娜中學,說明孩子成長差異的重要因素其實并不是學校條件,而更多是孩子原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影響。在章節(jié)開頭,作者用了一張表格,顯示兩所中學教學資源的差別并不大,差別大的是學生的各種成績。這背后原因即是中學“生源”群體的不同。
隨后,作者列舉了中層階層家庭和底層家庭的故事—他們的孩子分別在上述兩所中學,最終得出結論:兩所中學孩子成績的差異,最終取決于“你的同學是誰”,這很重要。作者在章節(jié)最后指出,美國的學校目前已經(jīng)成為“共鳴器”,即同輩群體的相互影響,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
從鄰里社區(qū)角度,羅伯特·帕特南揭示,中產(chǎn)階層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得到的社會資本,比如社會關系等,要遠比底層家庭子女多得多。美國社會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就是,在個人成長關鍵階段,“弱關系”可能比“強關系”更有用。而章節(jié)中的故事顯示,美國中產(chǎn)階層家庭孩子獲得的“弱關系”要遠勝底層家庭孩子。他們父母強大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給他們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弱關系”。而底層家庭的孩子則感覺生活在“孤島”中,孤立無援。
作者在文中判斷,美國的社會關系網(wǎng)正在“由外向內塌陷”;也就是說,美國人的社會關聯(lián)越來越少,越來越退回到家庭中。這和作者在《獨自打保齡球》中的觀點是一致的。
這本書是寫美國階層教育的差異,對我們認識美國教育和社會階層流動,有著很好的幫助;它對當下處于教育焦慮中的中國中產(chǎn)家庭,對有關部門制定教育政策避免貧困再生產(chǎn)等,也有啟發(fā)意義。
在孩子到底要不要去美國讀中學,在國內如何選擇孩子就讀的學校,以及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等問題上,中國中產(chǎn)家庭有著相似的焦慮和困惑。
通過此書的介紹,我們知道,美國的優(yōu)質中學和中國的一樣,學習壓力很大,孩子在里面一樣有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國的中產(chǎn)家庭要送孩子去美國讀中學,必須是去優(yōu)質中學,而且,關鍵的關鍵是這所中學的學生家庭背景。因為同學背后的家庭,在同學成長過程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對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和效果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學校的整體學習風氣。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中國的中產(chǎn)家庭選擇國內學校。筆者以前聽朋友介紹,在孩子就讀學校的選擇上,生源很重要。就以筆者很多同事孩子去的小學—金陵小學為例,有朋友分析,里面老師和教學在南京市未必是最好,但里面很多都是南大老師家的孩子,南大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都很看重,因此該學校是孩子上學的比較好的選擇?,F(xiàn)在看來,確實如此。
從教育學角度講,也是這個道理:孩子的成長,學校只是一部分因素,更多是家庭教育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所以,這本書給中國中產(chǎn)家庭教育的第二個啟示,就是要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
從哪些角度注重呢?除了中國家長都知道的金錢投入,給孩子報各種班之外,還需要投入時間陪伴,并且更多的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注重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注重啟發(fā),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自尊自強。孩子的服從只能體現(xiàn)在對一些文明底線的認識上,其他領域,更多要引導孩子去認識和思考。包括在孩子未來的大學專業(yè)和就業(yè)方向的選擇上,家長更應給孩子多介紹他感興趣方向的信息,讓孩子在比較中去選擇。
書中美國精英家庭教育有兩點,很值得中國家長借鑒。
第一點,美國精英家庭經(jīng)常會讓孩子在14歲開始工作。用書里案例中一個精英家庭孩子的話講,他內心里不愿意去打工,但是這段經(jīng)歷讓他明白了工作的價值,對他的成長很有意義。中國家長里,很少能認識到這一點并這么去做的。中國家長更多是讓孩子好好學習,其他事情不要管。其實,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全面成長,他在這個領域的成長,往往會觸動和推動其他領域的成長。在這一點上,觸類旁通是有道理的。
第二點,就是一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不愿意繼承家庭產(chǎn)業(yè),想選擇消防員這個職業(yè)。他父親就給了他當?shù)叵狸犻L的電話,并且要求孩子親自打通這個電話,去了解消防員這個職業(yè),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決定。還有一個精英家庭的孩子,想選擇醫(yī)生這個職業(yè),他的父母隨機安排他去醫(yī)院進行一段時間的實習,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到底是否適合這個職業(yè)。
這一點,對中國家長也很有借鑒意義。很多中國家長在給孩子選職業(yè)包括大學所讀專業(yè)時,不是從孩子是否適合的角度,而是從社會收入和地位的角度,來給孩子選擇。這樣看起來沒問題,但在實際過程中還會出現(xiàn)問題,尤其是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是否適合。而且,上述故事中,美國精英家長注重引導孩子自己去接觸和認識社會、反思自我,這種方式也值得中國家長借鑒學習。
對于有關部門來說,現(xiàn)在中央政府強調“精準扶貧”。其實,教育在“脫貧”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而且,政府在帶領民眾“脫貧”過程中,更要注意避免貧困再生產(chǎn)。因為,父母精神和心理意義上的貧困,在子女教育中會有顯現(xiàn)和影響。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引導民眾脫貧,更要注重在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問題上的支持,包括對鄰里社區(qū)關系的建設。
相較于逐漸褪色的美國夢,中國夢在日趨閃亮。而從帕特南教授這本書中,我們仍可以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