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榮
早晨上班,同事小穎一臉燦爛。問有什么喜事?小穎喜滋滋地答,兒子送到外婆家去了,小住一段時間。
這有什么可喜的?
小穎頭搖得像撥浪鼓,你們不知道他有多煩,也不知道我有多煩他。
小穎的兒子七八歲,天性活潑,放暑假后,因為沒地方寄托,只能不時帶到單位來。小家伙根本坐不住,經(jīng)常跑到媽媽的身邊,粘著她。
她說,每天從睜開眼睛,就不停地聽他喊媽媽,以致現(xiàn)在只要聽到“媽媽”這個詞,她就頭皮發(fā)麻發(fā)炸。
媽媽,這個字怎么念?媽媽,這道題怎么做?媽媽,媽媽,為什么有的蚊子咬人,有的蚊子卻不咬人,它們是好蚊子嗎?媽媽,媽媽,天上的飛機(jī)為什么飛得那么慢,看起來還沒有路上的小汽車跑得快?
只要聽到連著喊兩聲“媽媽,媽媽”,小穎就知道,兒子一定是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又有了什么新發(fā)現(xiàn),或者又有了什么新疑問。有些是小穎能當(dāng)場解答的,也有很多問題,是她也弄不明白的,就只能向同事和萬能的百度求救了。小穎半是無奈半是自豪地說:“也不知道他的小腦袋瓜里,哪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
小穎說,只要聽兒子喊“媽媽”時的語氣,就能大致猜出,兒子喊她的目的了。如果是有什么收獲,那“媽媽,媽媽”能一連喊很多聲,每一聲“媽媽”里,都帶著無限的甜蜜、喜悅和驕傲,仿佛要全世界都聽到;如果是犯了錯誤,或者是有什么自己都覺得有點過分或無理的要求,喊“媽媽”的聲音,就又小又細(xì)綿,仿佛一只做錯了事的小貓,充滿了底氣不足的乖巧和可憐;倘若是受了委屈,那“媽媽”的喊聲就必定是驚天動地的。
說完這些,小穎得意地一揮手,說:“現(xiàn)在總算解放了,至少,接下來的這些天,我再也不用聽到誰喊我‘媽媽了。”她說這句話的時候,輕松、愜意、快樂,遏制不住地流露出來。我們都笑了。
晚上,瀏覽微信朋友圈的時候,照例看到了小穎的,這個幾乎每天都在朋友圈曬孩子的年輕媽媽,今天的朋友圈是這樣寫的:“你在家的每天,只想讓你不要吵嚷著喊媽媽,可是,今天晚上,你第一次不在家里,聽不見你喊我的聲音了,忽然覺得家里空落落的……”
(郝景田摘自《黃山日報》
2018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