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以前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高鐵,交通不便,溝通不便,你在山里隱居,出門得騎驢,大雪封山出不去,故人滿京洛,何日復同游?或許你會說,撇去了塵世的喧囂,你可以安心讀書,享受難得的靜謐??墒悄阌X得你可以忍受從前的書名嗎?在舊時光里,時間有多慢,書名就有多長。
1532年,法國小說《巨人傳》出版,大標題是《巨人高康大之子,渴人國國王,非常著名的龐大固埃,驚人的英勇事跡》,副標題是《專供酒鬼們和生大瘡的人消遣的,醫(yī)學博士弗朗索瓦·拉伯雷大師所寫的有趣的小說》。
1697年,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編著了一本《中國近事》,這本書的全名是《現(xiàn)代史的材料關于中國最近官方特許基督教徒之未知事實的說明,中國與歐洲的關系,中華民族與帝國之歡迎歐洲科學及其風俗,中國與俄羅斯戰(zhàn)爭及締結和約的經(jīng)過》。
還有著名的《魯濱孫漂流記》,最初出版時竟然叫作《約克出生的海員魯濱孫·克魯索有個不可思議的驚人生涯,他是海難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在孤島上奮勇求生,單獨過了二十八年,終于被海盜船救起的詳情,全文以第一人稱敘述》。單看書名,請問誰能一口氣把這么長的標題讀完呢?
那么,從前的人干嗎非要寫出如此之長的書名呢?原因不在于作者,也不全在于出版商,而在過去書籍的印刷成本和裝訂方式。
在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出現(xiàn)得都很早,但跟今天相比,成本實在太高。假如拿糧食價格和書籍價格做比較,現(xiàn)在一本書能換大米二十斤左右,可是在唐朝,一本便宜的書卻能換幾噸大米。宋朝以后,印刷術和書籍裝訂突飛猛進,成本銳減,但一本書的價格也相當于幾十斤乃至幾百斤大米。
歐美世界就更不用說了,那里的印刷術比我們要晚得多,我們大批量印刷書籍的時候,歐洲還在流行手抄本。用羊皮紙辛辛苦苦抄完一本書,當然愛惜至極、名貴至極,顯然不允許他人隨便打開。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從前的讀者去書店里買書,差不多每本書的封口處都會被繩子捆著,或被精巧的機關鎖住,只能看到封面,不能打開試讀。出版方想讓讀者購買,就必須讓人家知道里面的內容,而要想讓人家知道內容,就必須盡可能詳細地將內容羅列在封面上。于是,那些超長的書名就出爐了。長此以往,長書名便成為傳統(tǒng)。即使到了書籍不再昂貴的近代,封面上仍然有可能印刷著很長很長的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