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琪
艾米莉·狄金森是著名的美國詩人,她在孤獨中寫詩三十多年,總共留下大約1800首詩。狄金森的詩歌主題廣泛,主要集中在生活情趣、自然、死亡,語言凝練簡潔,描繪真切,思想深沉。她被視為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qū)之一。本文主要從新批評的角度對狄金森的詩歌《我在可能之中幽居》進行分析和細讀,首先集中分析這首詩的形式,然后分析了這首詩的內(nèi)容。
一、作者梗概
艾米莉·狄金森是著名的美國詩人。狄金森出生于馬薩諸塞州的阿默斯特,在一個公理會家族中長大。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之中,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她寫了大約1800首詩。然而,只有幾首詩得到了出版。迪金森去世于1886年,在此之后,她的妹妹發(fā)現(xiàn)了她的許多作品,這樣她的詩才得以發(fā)表。
狄金森的詩歌主要與這幾個主題有關(guān):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死亡、永生以及自然。大衛(wèi)·波特說,狄金森詩歌的中心思想就是:“不是抽象的死亡,愛情或名望,而是心靈在追求所有這些的行為。”狄金森的詩歌風格獨特,使用了大量的大寫單詞、標點符號和破折號。在寫給大西洋月刊撰稿人托馬斯·溫特沃斯·希金森的一封信中,迪金森問希金森,她所寫的詩歌是否“有生命”。希金森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然而,他要求她修改她的詩歌格式(標點、韻腳等)。不過,在此之后,狄金森仍然堅持著她的這種非傳統(tǒng)的寫作風格。
狄金森的短詩《我在可能之中幽居》一共有三個詩節(jié),每節(jié)都有四行。通過從新批評角度對這首詩進行分析,人們可以了解到,這是一首關(guān)于詩歌寫作的元詩:
我在可能之中幽居——
一座比散文更清澈的宅院
更多的窗扉——
更高雅的——門第
那雪松木頭的廳堂——
目光難以窺越
那永恒的大拱頂——
天穹般的弧面
闖入者——這最清晰的——
竊居——在這里——
我張開有限的雙臂
召喚整座天堂——
本文將從新批評的角度分析這首艾米莉·狄金森的短詩《我在可能之中幽居》為什么是一首關(guān)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元詩(meta-poem)。文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這首詩的形式,第二部分分析它的內(nèi)容。
二、《我在可能之中幽居》詩歌分析
(一)詩歌形式
詩歌與散文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它們的形式。詩歌的形式可能會影響讀者的閱讀方式、閱讀速度以及它出版之后印在書頁上的整體形象。根據(jù)新批評的觀點,一首詩歌的含義與作者、歷史、社會背景以及讀者都是無關(guān)的。新批評理論認為,“詩本身是一個客觀的事物,其意義必須存在于自己的結(jié)構(gòu)中”。
狄金森的獨特詩歌形式便是她對大量破折號和大寫單詞的使用。她在短詩《我在可能之中幽居》中總共使用了13個破折號。作為一種標點符號,破折號可以替代括號或者冒號,還可以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然而,迪金森在這首詩中對破折號的使用并不符合標點符號的規(guī)則。通過在每一行的末尾和詩中的某些行中加上破折號,狄金森將詩歌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表現(xiàn)出來。
這首短詩中的破折號不僅讓讀者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有了頓挫的節(jié)奏,而且提供了思考的空間。根據(jù)新批評的理論,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創(chuàng)造詩歌的結(jié)構(gòu),因為詩歌文本的意義會從結(jié)構(gòu)中浮現(xiàn)出來”。這首詩的標題和第一行就點名明了這首短詩的主題:“可能”。如果把標題中的破折號換成逗號或句號,顯然就變得遜色不少。破折號的魅力就在于,它既可以表示結(jié)束,又可以代表開始,這便是這首短詩中所說的“可能”。
另外,狄金森詩歌中大量的大寫單詞也是她獨特的寫作風格。在這首詩中,除了每行的第一個單詞首字母大寫外,還有15個大寫單詞:“可能”“房子”“散文”“窗”“門”“廳堂”“雪松”“屋頂”“拱頂”“天空”“訪客”“職業(yè)”“這個”“手”和“天堂”。使用大寫單詞表明詩人本身對這些名詞的強調(diào),通過大寫,這些單詞在書頁上脫穎而出,引起了讀者的注意。
(二)詩歌內(nèi)容
根據(jù)新批評家的觀點,一首詩被認為是一個“客觀實體”,這意味著它具有“本體論地位”,并且“像任何其他物體一樣存在”。因此,人們必須客觀地對待這首詩。關(guān)于狄金森作品的分析,人們經(jīng)常把狄金森的生活方式與她所寫詩歌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這樣分析她的作品是不被新批評理論所接受的。這種相信詩歌的意義等于作者的私人感受或經(jīng)歷屬于一種“意圖謬誤”。新批評家聲稱,一首詩需要單獨通過其文本來理解,而不是依賴于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
在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中,狄金森寫道:“我在可能之中幽居(I dwell in Possibility –)”。她所用的動詞“dwell”既有“居住”的意思,又可以被解釋為“思考”。“dwell”也并不是僅僅是居住的意思,這個動詞還帶著一種詩歌中主角對“可能”的癡迷感。在此之后便是貫穿全詩的一個比喻:詩中的主角描述她的居所是“一座比散文更清澈的宅院(A fairer House than Prose –)”。通過這個對比,第一行詩歌中所說的“可能”可以理解為所指的就是詩歌。狄金森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她對于詩歌這一文學形式的個人觀點:詩歌不僅比散文更好,也更有魅力。
將詩歌比作“房子”的比喻貫穿了這整首詩。在本詩的第二節(jié)中,詩中的主角說她居所中的房間就像雪松一樣。雪松是一種高大的常綠樹,枝條寬闊,香氣撲鼻。這座房子的房間和雪松一樣高,因此其他人的“目光難以窺越”。然而,這個“比散文更清澈”的房子沒有屋頂。狄金森在詩中聲稱這座房子的屋頂是“永恒的”,這座房子的屋頂便是天空。第二節(jié)的最后兩行說的就是詩歌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就像頭頂?shù)奶炜找粯印?/p>
在第三節(jié)中,詩中的主角談到了她詩歌之家的訪客。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來的房子,只有“最美麗(the fairest)”的客人才能進來。房主對她的客人很挑剔:這座詩歌的房子并不是歡迎每一個來訪的客人的。這首詩描述的就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性的無屋頂詩歌之家,而它的訪客,便這首詩的讀者。狄金森通過這首短詩表達了她對自己詩歌讀者的要求:她的“訪客”應該擁抱這種無限的可能性,并有想象力來理解她的詩歌。下一行中的“職業(yè)”(Occupation)一詞暗示了這座房子的主人的就是一位詩人?!斑@”(This)是這首詩實際寫作過程的陳述。隨后,詩人進一步表達了她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就像天堂一樣,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三、結(jié)語
狄金森的《我在可能之中幽居》是一首關(guān)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元詩(meta-poem)。 通過使用房子的隱喻,狄金森展示了詩歌的力量。在她的心目中,詩歌是讓人類觸及無限宇宙的東西。她也知道,她的觀點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不過,她也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她歡迎那些能看到詩歌之美的訪客(讀者)留下來。她對標點符號和大寫單詞的運用也表明了她自己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觀點: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該跳出過去傳統(tǒng)詩歌的慣例和框架,勇敢地去接受可能,擁抱可能。
(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