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有個熟人特別喜歡做人情:你平時過生日,她會送個小禮物;你有了喜事,她會第一時間送上紅包;你家有小孩,她舍得給好吃的……依常理,熟人人緣應該很好,然而,周圍的人都不喜歡她,原因很簡單:熟人心眼小,嫉妒心強,喜歡作秀,為人處事缺少出自內(nèi)心的善意。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表面上情意深深,似乎每個人跟自己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不過,在我看來,一些人的人情帶有敷衍性質(zhì),他們在乎對方是否對自己產(chǎn)生好感,而不太在乎自己是否真正表現(xiàn)出了內(nèi)心的善意。
善意其實是最好的人情。所謂善意,就是體諒他人的處境,絕對不做影響別人聲譽或利益的事,愿意用實際行動關心、溫暖別人。人是血肉之軀,我們在面對外部世界時難免有寂寞、困苦的時候,周圍的人冷若冰霜,我們很可能在心理垮掉;周圍的人關心、珍愛自己,我們就有了感情上的救命稻草。曾國藩身為軍事統(tǒng)帥,以征戰(zhàn)為業(yè),在別人看來,此人一定冷酷得像冰雪一樣。其實不然。曾國藩日常待人恰恰最愿意向別人支付自己的善意。同僚有缺點,他會及時指出來;朋友不幸病逝,他主持喪事,四處籌措資金,希望周恤其家??;熟人請他寫序言、壽幛、墓志銘,他幾乎全不拒絕;部下有了戰(zhàn)功,他及時稟報,請求朝廷給他們加官晉級,平定太平天國時,天下督撫出于湘軍者居然占了三分之一。曾國藩去世時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懷念,連左宗棠這樣的政敵都來贈送表示敬意的挽聯(lián),與他的“與人為善”極有關系。
行走在塵世,離不開物質(zhì)的東西,吃飯、穿衣、住房、行車、撫老養(yǎng)幼,哪一樣不要錢?人有趨利心可以理解,事實上,符合法律與道德的趨利心,即正當?shù)膫€人欲望,也是社會演進的原動力之一。但這種趨利,必須以善意為支點。在我看來,一個與人為善的人,一定格局宏大、心存慈悲。對于別人的成功,他會當成自己的喜事一樣開心;對別人的困境,他出自內(nèi)心地感到惋惜和難過。讀曾國藩日記,常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某某升為巡撫,湘(贛)事可為;某某因病而逝,弱妻幼子,良可憫也。每次讀到這類文字,我的眼前就會出現(xiàn)一個穿著寬大布袍,在兩江總督府踱著細碎步子的老夫子形象,覺得自己的內(nèi)心與這個已經(jīng)逝世一百多年的古人相距很近。
對待善意,施者與受者的態(tài)度還應該有所區(qū)別。受者必須牢記在心。任何一個人對你表達善意都不是義務,而是情義,得之,你幸;不得,你命。獲了別人的幫助,有機會時實施回報理所當然。施者則要及時忘記,如果給別人一點好處,就盼望獲得什么,你的內(nèi)心一定會被庸俗的利欲充滿,從而失去應有的寧靜,你也就沒有時間去做別的更能走向遠方的事情。
曾國藩有兩句話說得極好,叫“與人為善,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就是要對別人付出善意,“取人為善”,就是要將別人身上的好東西學過來。“與人為善”是“取人為善”的基礎,“取人為善”是“與人為善”的結(jié)果。事實證明:善意這種人情,就算你主觀上不追求回報,客觀上也會溫暖你的心靈。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