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良清
“觀看同源新聞,對同源新聞進行對比?!边@是我在萍鄉(xiāng)通訊員培訓班上,從鄧文君處長傾囊相授的秘籍里學到的。三天的時間,滿懷愉悅的心情,就如那幾日的暖陽,燦爛、溫暖。培訓會上滿滿的“干貨”,更是讓我收獲累累。
回望向西“取經(jīng)”路,授課的老師從基層到高校,從學者到教授。不論致辭還是主持,都是“高大上”,哪一個都稱得上教育通訊寫作的“錦鯉”。
《江西教育》方新田社長的每次開場、總結(jié)都特別出彩,他的話語都能成為培訓會的亮點。如2015年,他以“六種車”比喻授課嘉賓的演講特點,讓我記憶猶新。今年他則以人物名片的形式給授課老師冠名,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記住了他們。
向晴主編學養(yǎng)豐厚、氣質(zhì)芬芳,表達新穎、語言精練,典故金句更是信手拈來。我想,她的出場便是培訓班上最好的儀式感。她用強大的氣場讓我們感受到了高于柴米油鹽的品相,這也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自由論壇時,向主編同我們交流:“寫作的時候,格局要大,落筆要小,越細越有戲?!弊鳛橐幻鶎咏逃ぷ髡?,的確要以細微之心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真善美。同時更要以“奮斗的姿態(tài),去等待柳暗花明”,這也是沈林老師送給大家的一句話。
的確,不論教書也好,寫作也罷,我們都要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以奮進者的姿態(tài)去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涵養(yǎng)和專業(yè)素質(zhì),這也是王衛(wèi)明教授在講座中一再諄諄教導的。
只要堅持每天努力去寫,去記錄生活中的真善美,粗糙的文字總會有變得精致,變成鉛字的一天。長期堅持下去,經(jīng)過一定的量的積累,就一定會有質(zhì)的飛躍。
還有很多干貨需要認真消化,我們一定要飽含一口真氣,忍著不散,學會去欣賞,學會通過多樣的方式“取經(jīng)”。
“文字變鉛字,也是一種慈善。”期待著下一次,與“江教君”繼續(x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