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通過記游來進行說理。人生要立志高遠、全力以赴、不畏艱 ? ? ?險、勇于攀登、建功立業(yè),“務在有補于世”。在建功立業(yè)的過程中,“志”是前提,“力”是基礎,“物”不可或缺。要成功,須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統(tǒng)一。盡管是王安石出游的心得,但它卻道出了一個深刻而帶有普遍性的哲理:凡事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處理好主觀與客觀、內(nèi)因與外因的關系。
【關鍵詞】志;力;物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游褒禪山記》大家耳熟能詳,屬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tǒng)名篇。篇幅不長,但影響久遠,發(fā)人深思,常讀常新。其中包含很深的哲理思考,能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fā)、理論上的誘導和情緒上的感染,確能“有補于世”?!队伟U山記》是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34歲任舒州(今安徽安慶市)通判時所寫的一篇游記。褒禪山,并非名山勝景,它不像黃山景色秀麗,奇松怪石,云海飛瀑,令人心向往之;也不像泰山磅礴雄偉,突兀峻拔,使人襟抱頓開。然而作者游覽了名不見經(jīng)傳的褒禪山,寫了這篇游記,才使得褒禪山聞名遐邇,流傳千古。
游記性的散文,常見的有單純描繪所見美景奇觀的,也有以游為主,以極少的筆墨畫龍點睛地抒發(fā)自己感慨的。本文卻是通過記游來進行說理的,作者有意引讀者入理。文章共有五節(jié),除最后一節(jié)是補記同游者外,其余四節(jié)中有一半篇幅是發(fā)表議論的。即使是記游部分,也是輕筆淡墨,而議論處,卻步步深入,著重闡明自己富有哲理的思索和探求。作者的意圖并不是要讀者隨著他的文章同去游覽、觀賞褒禪山的自然風光,而是讓讀者從他的游記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一、“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志”——前提
作者在文中指出:“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只有樹立了雄心壯志,無論探討高深的學問,還是創(chuàng)立宏偉的事業(yè),才不會避難就易,半途而廢;樹立了雄心,認定了目標,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即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也不至于后悔,可以免于受譏笑。的確,志立則心定,心定則事成。人的一生,要想走向成功,必須要有自己的目標、遠大的志向。如果沒有志向,沒有目標,便猶如大海上沒有舵的帆船或者是看不到燈塔的航船,就會在暴風雨里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迷失方向。無論怎樣奮力航行,終究無法到達彼岸,甚至船破舟沉。當下有很多人一生忙碌,但一事無成,便是目標不明,志向不清、不堅,導致人生的航船迷失了方向。因此,要想掌握自己的人生,就先要明確你的目標,找到努力的方向,立下遠大的志向,再立即采取行動,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促進自己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完滿的人生。托爾斯泰也曾說 :“人生目標是指路明燈。沒有人生目標,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就建立在每個人都有天真的夢之上。”古今中外、先賢明哲,看法頗同。當然,立志固然很重要,但它只是個基礎。一個人立什么志、怎么立,也不是漫無邊際的、隨心所欲的,一定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一定要考慮到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公共的利益,一定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潮流。有了這樣的志向,加上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那種狹隘的、自私自利的所謂志向,其實是沒有價值也是沒有意義的,因而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
二、“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力”——基礎
治學、做事,僅僅有“志”還遠遠不夠。尤其對青年人來說,立志固然可貴,但一定要有過硬的本領,具有戰(zhàn)勝困難、克服困難的真才實學。人是復雜的,社會是復雜的,要想成功,還要具備必要的處事溝通的能力、協(xié)調(diào)應變的能力。這里的“力”不妨做廣義的理解,那就是人的體力、智力、才學,身體也是基礎,沒有良好健康的身體,縱然有天大的抱負、遠大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樓閣。因此,《游褒禪山記》告訴我們,立志固然重要,目標固然遠大,可仍然需要現(xiàn)實的“基礎”。這樣的實例很多。比如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活到老,學到老,一生對知識孜孜以求,學識淵博。他們都熱愛體育,重視體育,堅持身體鍛煉。毛澤東能夠從容暢游長江:“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本哂泻芨叩奶幨露窢幍哪芰Γ骸芭c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辈还苁歉锩鼞?zhàn)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們都能夠高瞻遠矚,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朝著遠大目標奮勇前進,并不斷取得勝利。相反,沒有足夠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強健的身體、高明的處世能力,即使有遠大的志向、明確的奮斗目標,恐怕也難以遂愿。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讀了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由此及彼,展開思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
三、“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物”——不可或缺
“志”和“力”是前提,是基礎。但“物”的重要性毫不遜色。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本又猿蔀槠焚|(zhì)高尚、學問高深的人,他們也離不開外“物”的幫助。這里的“物”可以理解為各種有關的客觀因素。縱有遠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偉大的抱負,縱有豐富的知識、出眾的技能、卓越的才華,但離開了外物的幫助,離開了或者說沒有相應支持的客觀因素,人的“志”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生活中的例子不少,雞蛋孵化小雞,如沒有合適的溫度這個外物,這個客觀因素,顯然也不會成功的。農(nóng)作物生長也離不開陽光。因此,我們不妨作這樣的理解,“志”與“力”可看作是主觀因素,而“物”則是客觀因素。任何事業(yè)的成功都離不開主觀和客觀兩個因素。任何忽視主觀或者客觀的想法都是錯誤的,結果也是注定要失敗的。從另一個角度,可以把“志”與“力”理解為內(nèi)因,而把“物”理解為外因。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在重視內(nèi)因作用的同時,必須要重視外因。
因此,凡事要取得成功必須既要重視內(nèi)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外因的作用,必須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統(tǒng)籌考慮。人們常說,天時、地利、人和,其內(nèi)涵也不外乎就是告訴人們,凡事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處理好主觀與客觀、內(nèi)因與外因的關系。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內(nèi)因與外因的有機統(tǒng)一。任何割裂、偏頗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也是注定要失敗的。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經(jīng)驗和教訓都驗證了這個觀點。因此,我們——特別是有著遠大志向的年輕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把這幾個關系理解好、處理好、統(tǒng)一好、協(xié)調(diào)好,這樣會有助于事業(yè)的成功。否則會遇到很多的困惑、困難、不解、疑慮,會嚴重阻礙前進的腳步,甚至導致失敗。王安石游山得到的這個收獲,其實具有普遍性。萬物一理,道理相通,對我們普通人、后人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和教育意義。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不是空泛其談,而是王安石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王安石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曾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希望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民政策 ,強化中央集權。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不顧頑固派的攻擊,堅持推行新法,毫不動搖,這正是他不畏“險遠”,追求“非常之觀”的精神體現(xiàn)。顯然,王安石“志”“力”兼具,失敗就失敗在“物”上,這一點也印證了“志”與“力”固然重要,但“物”也是不可或缺的這個觀點。當然,客觀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為了事業(yè)的成功,為了實現(xiàn)遠大的志向,我們應該努力改變“物”,影響、轉化“物”,使之向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fā)展。人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變不利為有利,高度重視、做足工作,我們就更容易走向成功。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篇幅不長,但道理深刻,給讀者富于哲理的啟示,讓人受益頗深。當然,文章還談到了“深思而慎取”,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對我們也很有教育意義。
作者簡介:任向東,1964年生,山東廣饒人,大學學歷,東營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