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表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會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jié),以應付緊張的學習壓力、人際壓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素質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筆者嘗試在歷史學科中進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效。
歷史學科綜合性強,和其他科目相比,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和堅強意志都有著豐富的材料,具體表現(xiàn)以下兩方面: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開展考察古跡、編演歷史短劇、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演講會、故事會、知識競賽等活動,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歷史學科承擔著培養(yǎng)民族責任心,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務。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極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比如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zhàn)爭到太平天國運動再到辛亥革命的失敗,最后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從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奮發(fā)圖強、奮勇前進。古今中外許多歷史人物都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歷史這門學科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其次,古人云“讀史使人明智”,在這里“智”,不僅指知識,更指做人的準則、處事的經驗。面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未來的人才更應該具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而當代中學生一般在長輩幾乎過分精心的呵護下成長,當在學習中碰到困難時,生活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他們就會感到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歷史科里面就有大量素材幫助教師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身受宮刑忍辱負重,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波瀾壯闊、功勛卓著的一生中,曾“三落三起”,“三落”一次比一次沉重,但他從不氣餒消沉、畏縮退讓;“三起”一次比一次頑強堅韌,他愈挫愈勇,終于百煉成鋼,譜寫了一曲曲傳頌千秋的人生交響曲。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堅強意志的好材料。
高中生正處于“半成熟”期,已產生認識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對父母、師長的要求產生既想擺脫又想依賴的矛盾心理;對周圍世界要求用自己的內心去體驗。因此,進行歷史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過程中,我根據(jù)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來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興趣,使其想學、愛學、會學。我從教4年,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讓學生模仿歷史人物,扮演歷史角色,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和歷史人物一道說話、一道行動,自然而然產生情感的體驗。如在講“太平天國運動”時,讓學生分別扮演當時不同階級看到“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時的情景”,通過他們對話,感受當時農民階級的想法,這對話由學生自己查資料后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自己來寫,自己來演,從而引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前的背景的思考,從而引入這個課題。其次,利用歷史詩詞等文學作品,形象逼真地再現(xiàn)歷史風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貫徹情感教育。比如我們講到必修三第三單元時,我就把學生熟悉的唐詩、宋詞全部搬出來,激起了學生對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滿崇敬之情。最后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歷史,也能很好地調動學生。歷史教材內容豐富而生動,教師可以通過對某一知識的強烈感情,或贊嘆、頌揚、欽佩,或遺憾、傷感、悲壯,或憤怒、仇恨等去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情感上共鳴,從而使知識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在學生大腦中留下烙印。
2.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歷史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過程中,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大膽地展示自己的觀點,剖析自我,評價他人,為學生自我反饋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教師要巧妙使用尊重、關注、傾聽、鼓勵、釋疑等技巧,使學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暢所欲言,對于學生的回答和觀點,教師多表揚少斥責,多鼓勵少挑剔,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失敗并不是因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夠。愉快的心情源于內心美好的教育回憶,贊美、表揚、肯定的教育方式帶給人的是信心和勇氣。在教學中,學生置身于良好的師生關系中,時時感受到教師濃濃的愛,這樣,歷史的課程資源才能得到充分地開發(fā)利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照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和那些沉默寡言、不愛表達的學生,給他們以參與教學的機會。還有一種歷史課上的“特殊人物”,他們天資聰穎,從電影、電視、小說中獲得了部分歷史知識,打開了一些眼界,活躍了思維,形成了品學兼優(yōu)者所遠不及的歷史學習優(yōu)勢。對他們,應當給予表現(xiàn)才華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其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等。教師要因勢利導地向他們提出刻苦學習、嚴格要求自己的希望,鍛煉其思維品質的靈活性,這樣才能實現(xiàn)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交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心理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如我教的學生小林,很喜歡聽課,但害怕歷史科的考試,考試時緊張,腦子一片空白。我及時對他進行個別輔導,學科知識方面幫他查缺補漏、總結方法,課堂上多給他鼓勵,平時小測驗促其進步,讓其產生成功感,幫助其正確認識考試的意義,增強自信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林怯場的心理減少了,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
3.倡導合作與競爭,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勇于競爭與善于合作的精神是創(chuàng)新人格特征的表現(xiàn)。合作學習的過程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還體現(xiàn)出競爭與合作的結果,因此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合作學習小組以合作目標為導向,以小組合作任務為載體,以團體評價機制為保障,促進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生動局面,從而保證了組內長遠的參與性與互補性。在合作學習中,還可以改變學生對人的態(tài)度,即他人是我獲得信息的源泉,學生在討論與合作的磨合中越來越善于向他人學習,也越來越善于幫助別人。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發(fā)展進步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總之,中學歷史教師應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