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秀娟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guān)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所謂“自主學習”指能自己主動而不是他動地、被動地學習,是指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對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過程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yīng)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不行”為“我能行”的學習方式。
第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手、動口、動腦”齊來學習生字。我利用低年級學生大部分有喜歡畫畫的特點,在教“大”、“小”兩個生字時,我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一組畫大山;一組畫大樹;一組畫小山;一組畫小樹。小畫家們一聽老師的布置,個個飛快地揮動手中的小畫棒,很快,一幅幅經(jīng)過他們動腦想、動手畫的畫就出來了。我從每組中挑選了其中一幅作比較,學生們立刻就能分辨出大山和小山,大樹和小樹。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認識事物的大小開始,將“大”“小”兩個字教給了學生,學生也覺得這個游戲有趣,而且經(jīng)過自己動手,這兩個生字學得很快,記得也很牢。在這個過程中,我還讓學生舉一反三,舉出例子說明大小的區(qū)別,以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第二,熱情鼓勵學生,給予指導
在教學中我常常激勵表揚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強調(diào)學生要有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狀態(tài),強調(diào)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創(chuàng)造。如在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借助熟悉的事物名稱自主識字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yīng)有所不同,堅持多認少寫”,大大降低了識字的難度,減輕了學生識字的負擔,為學生自主學習,增識漢字開辟了新途徑。在學生的周圍,很多熟悉的事物都可以作為增識漢字的工具。如,我們在教室的黑板、門窗、桌凳上貼上寫了各樣物品名稱的紙條;用紙條寫上每個學生的名字貼在他們的座位上;請家長在一些家用器具上貼上字條(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這些司空見慣的物品,孩子們再熟悉不過了,每天有意無意地看幾遍紙條上的字,日久天長,自然而然地識了不少字。
2.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朗讀能力
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之一。朗讀是閱讀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讀水平的高低是閱讀能力的顯著標志。我們的語文課本文質(zhì)兼美,圖文并茂,是學生閱讀的主要材料,但它遠遠滿足不了孩子們的求知欲望,而豐富多彩的兒童讀物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每個學期初和寒假前,結(jié)合學校語文科推薦書目給每個孩子,例如上學期給孩子推薦以下書目《弟子規(guī)》《窗邊的小豆豆》《長襪子皮皮》《格林童話》《皮皮魯和魯西西的故事》等,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認識更多的生字,還能從書中受到很多啟迪。
3.制作“剪貼報”,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孩子們親自動手搜集、整理、剪貼自己喜歡的(有時也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做)彩色圖畫,并把它們的名稱寫在貼好的圖畫下面(以后逐漸寫成以圖畫為內(nèi)容的短語乃至一句話),到了學校后,老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作品,同桌或小組交流,自己先介紹,然后同學們進行評議,每組再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介紹,并張貼在教室里展覽。這整個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同時,在制作和介紹的過程中也認識了一些新生字,鞏固復習了以前學過的字。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wù),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的過程。它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
教學是師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過程,既有師生間的互動,更有學生間的互動。合作學習可以通過平等、民主、和諧的生生互動活動,培養(yǎng)學習者健康的互動情感:對學習成功者的贊許,對學習困難者的幫助,對學習暫時失敗者的友善,使他們在合動中競爭,在合動中發(fā)展。生生互動提供了更多的主動參與機會,有利于學習者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恰當選擇合作的內(nèi)容和時機呢?
1.在學生疑惑時合作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怎么辦?我認為,此時教師千萬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應(yīng)讓學生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啟發(fā),共同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正確理解問題,而且能使學生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我上課外閱讀課文《稱象》一課時,學生對曹沖稱象的過程都不太清楚,畢竟是一年級學生,對書上的文字描述理解力不強。于是我叫學生分小組合作做實驗,找來水槽、小木船、小鐵球(假想為大象),讓學生在實驗中找答案。
2.在意見產(chǎn)生分歧時合作
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他們無論在生理還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不是課程順利進行的一種障礙,反而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的課程資源。因此,當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分歧意見時,教師不應(yīng)馬上給出答案,而應(yīng)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盡情說出自己的看法,使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充分張揚。比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當每位學生都在為烏鴉的辦法贊嘆時,我順著問道:“你有比烏鴉更好的辦法嗎?”學生的腦袋馬上被激活,一下子說出好幾種辦法。有的說用吸管吸,有的推到瓶子來喝,有的說請其他小動物幫忙……學生都堅持自己想的辦法最好,這時候我沒說什么,只是讓他們合作學習,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比較這幾種辦法的優(yōu)缺點。通過一討論比較,答案就出來了。
3.在課外閱讀中合作學習
課外閱讀是一項深受孩子們歡迎的語文實踐活動,老師只要善于引導,便可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樂于并善于與人交流的習慣和能力。老師讓學生按小組定期交換課外讀物,相互交流各自的閱讀收獲:讀了課外讀物識了哪些字(專門用一個生字本記下來)、知道了什么新鮮事、把自己讀的故事講給同桌或小組的其他同學聽。在交流的過程中說說自己不同的收獲、不同的意見,提出自己感到好奇但又不明白的問題,請同學們幫助解答。朗讀比賽采用集體朗讀和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朗讀比賽和小小故事會不但對個人進行評價,還要對小組進行評價,以增強小組(或同桌)合作學習的實踐效果。
4.在“剪貼報”制作交流中合作學習
同學們搜集剪貼用的圖片時,可以互通有無,交換圖片;相互請教不會的字;商量剪下的圖片怎樣貼,花邊怎么畫好看;評比小組成員的作品,說說別人哪點兒做得好值得自己學習,哪點還需要改進、怎樣改進……老師還定期讓同學們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制作“剪貼報”,然后進行評比和展覽,這樣更能調(diào)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同學們的責任感,增強同學間的互助友愛精神和團體凝聚力。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科學課中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而探究性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chǔ)。
1.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學習
組織孩子們動手制作風車時,我鼓勵學生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風車。孩子們拿出準備好的剪子、彩紙、膠水、木棍、圖釘?shù)缺匦杵穭悠鹗謥?。我還允許他們下座位試著玩。10多分鐘后,一個個不同式樣的小風車在孩子們的巧手中做成了。有像車輪的、有像荷花瓣的、有的像一根小木棍兩端飄著兩面小彩旗……來到操場上,一只只形態(tài)各異的小風車轉(zhuǎn)起來了,孩子們笑起來了,我的心里也甜絲絲的?;氐浇淌?,再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怎么做的、怎么玩的、和別人有何不同,每個孩子都能清楚地表述出來。在動手制作中,小朋友們表現(xiàn)出了可喜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2.在搜集和交流信息的過程中探索學習
搜集材料、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情感是為學生探索學習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我從一年級上學期開始就著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班上開展每日新聞交流活動,利用早晨上課前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條新聞,并且每天請一位同學上講臺講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條新聞。這就促使學生通過觀察、看電視、聽廣播、向家長詢問等方式采集每天要聞,并經(jīng)過處理,選擇重要的講給別人聽。也要把學校發(fā)生的新鮮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培養(yǎng)了探索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又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