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群
什么是習慣?習慣是一種重復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guī)律。良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而由于種種原因,一些不良習慣也經(jīng)常在我們的學生當中看到,它們輕則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重則導致學生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會貽害一生。因此,學校應(yīng)該責無旁貸地聯(lián)合家庭、社會,及時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
“馬虎”就是不細心、敷衍了事、草率、疏忽大意。學生“馬虎”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榜R馬虎虎”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有礙學生的成長。我們必須幫助學生克服“馬虎”的壞習慣,養(yǎng)成嚴肅認真的好習慣。據(jù)有關(guān)調(diào)查,小學生中“馬虎”的學生比例居然高達70%。這說明學生“馬虎”已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高度注意。
(一)先天神經(jīng)類型造成
人的很多活動是受到神經(jīng)活動類型影響的,如果一個人恰巧神經(jīng)活動類型是能夠容易引起“馬虎”的那種,那么相對來講,他就要比別人更容易出現(xiàn)“馬虎”的心理特征。如果你是一個平時非常容易出現(xiàn)“馬虎”的人,那你就要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努力想辦法,時時提醒自己、克服自己、糾正自己。
(二)情緒上的波動
內(nèi)外部不良刺激的影響,會使人在情緒上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如緊張、苦惱、生氣等,學生在這樣一種情緒狀態(tài)下去做作業(yè),可能要比平時更容易出錯。
(三)知覺定勢的消極影響
知覺定勢就是以前看到、聽到的事物給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來再去看或聽別的事物時還受原來所看、所聽的影響,但是后來的事物和原先的已經(jīng)不一樣了,可就是看不出來。比如有的學生做數(shù)學題的時候,前邊幾道題都是減法題,忽然出現(xiàn)一道加法的,還按照減法去做。這就是知覺定勢造成的錯誤。
(四)學習的心理疲勞
學生的學習負擔很重,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不夠,“疲勞作戰(zhàn)”導致大腦的活動效率降低,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學生分神、“馬虎”,這也是目前我們很多學生“馬虎”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
針對不同情況,要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我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去矯治學生“馬虎”的毛病。
(一)提高學生對“馬虎”危害性的認識
1.給學生講有關(guān)“馬虎”的故事
傳說在宋代,京城開封有一個畫家,此人畫畫很不認真,粗心得很。有一天,他畫老虎剛畫完一個虎頭,就聽一個人說,請給我畫一匹馬,于是他就在虎頭下面畫了個馬身子。那人說:“你畫的是馬還是老虎?”這位畫家說:“管他呢,‘馬馬虎虎吧。”“馬虎”這個詞就這么出現(xiàn)了。那位請他畫馬的人生氣地說:“這么湊合哪行,我不要了?!庇谑巧鷼獾剞D(zhuǎn)身走了??僧嫾覅s不在意,還把這張畫掛在自己家的墻上。他的大兒子問:“您畫的是什么?”他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是老虎?!倍鹤訂査骸澳嫷氖鞘裁矗俊彼麉s隨口說:“是馬。”兒子們沒見過真老虎、真馬,于是信以為真,并牢牢地記在腦子里。有一天,大兒子到城外打獵,遇見一匹好馬,誤以為是老虎,上去一箭就把它射死了,畫家只好給馬的主人賠償損失。他的二兒子在野外碰上了老虎,可卻以為是匹馬,迎過去要騎它,結(jié)果被老虎咬死了。畫家痛心極了,痛恨自己辦事不認真,太馬虎,生氣地把那幅虎頭馬身的畫給燒了。為了讓后人吸取教訓,他沉痛地寫了一首打油詩:“‘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仿圖射死了馬,二兒子仿圖喂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边@個故事雖是傳說,但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提高學生對“馬虎”危害的認識時,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聽聽,它比對學生訓斥更有教育意義。
2.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讓學生對“馬虎”危害性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單靠教師的講是不夠的,要讓學生“自己講,自己做”。我就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討論交流會。題目為“馬虎”危害性討論交流會。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討論自己曾經(jīng)有哪些“馬虎”的事情,最常見的“馬虎”事情是什么,“馬虎”在學習和生活中造成有哪些危害,采取什么方法防治和解決等問題。學生們討論激烈,各抒已見。討論會結(jié)束后,我要求每個小組出一份手抄報,內(nèi)容與“馬虎”有關(guān)。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任何人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責任心,對什么事情都敷衍了事,那必然什么都做不好。有了責任心以后,才會謹慎從事,細致認真,不敢有半點兒“馬虎”。要培養(yǎng)兒童的責任心,光靠說教不行,要靠平日里的習慣培養(yǎng)。比如,在家里父母可以讓孩子負責掃地或洗碗,干好了要給以鼓勵或獎勵,干不好家長不能客氣,要求他們重來一遍,直至干好為止??傊?,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來。這樣,就會逐漸地培養(yǎng)起孩子的責任心,讓他們在遇事時不至于敷衍了事。
(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給學生一個“錯題集”
讓學生把每次作業(yè)中的錯題抄在“錯題集”上,找出錯誤的原因,把正確的答案寫出?!板e題集”實際上是一個錯誤“檔案”,有利于學生認識“馬虎”的危害,下決心改正?!板e題集”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好辦法。
2.草稿不要太“草”
不少學生“馬虎”是從草稿開始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草稿不要太“草”。從打草稿開始就要嚴肅認真。這有利于克服“馬虎”的毛病。
3.不要依賴橡皮
橡皮是造成“馬虎”的一個根源,學生認為反正錯了可以擦,于是錯了擦,擦了錯,對做錯題不在乎。教師如果限制學生使用橡皮,錯了不許擦,學生就會認真一點。我們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不用橡皮的習慣,讓他們每次作業(yè)都仔細認真,爭取做對。不用橡皮有很大好處。首先,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三思而后行”的好習慣,每次做題前先動腦再動筆;其次,不用橡皮,寫錯了可以把錯誤留在作業(yè)本上,作為學生思維的檔案。錯誤留下來,復習時可以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復習。
4.學會自檢
有些家長總怕學生錯題,得不了高分,于是天天給學生檢查作業(yè)。這樣做使學生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認為“反正錯了媽媽能給檢查出來”,所以做題時“馬馬虎虎”。家長不要給學生檢查作業(yè),讓學生養(yǎng)成自檢的習慣。
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考試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常常是“馬虎”所致。學生們“馬虎”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們在答題過程中不認真思考,不仔細審題;另一方面是因為不會檢查,在復查中無法發(fā)現(xiàn)并改正錯誤。幫助學生克服“馬虎”的毛病,重在教會他們自檢,并養(yǎng)成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完成作業(yè)后,家長們往往會幫助學生檢查一下。在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身份,是在指導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習,千萬不要發(fā)現(xiàn)錯誤馬上說“你這道題錯了”之類的話。否則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依賴心理,一旦離開家長就出錯。學生寫完作業(yè)后,家長應(yīng)給學生時間,讓他自己檢查,并相信他也可以做好自己的事。學生檢查后家長再檢查。如發(fā)現(xiàn)錯誤,家長應(yīng)告訴他:“這里有錯題,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它,并把它改正,看看你用多長時間完成。”如果學生找到錯誤,家長要立即表揚,并讓學生說出錯在哪兒。
(四)培養(yǎng)學生整齊有序的生活
許多生活習慣都是兒童長期培養(yǎng)起來的。如果一個兒童生活在雜亂無章的家庭中,什么東西都可以亂放,沒有穩(wěn)定的作息習慣,他們就會使養(yǎng)成粗心、“馬虎”、無序的生活習慣。所以,建議家長們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一種有序的生活,做什么事情都要盡量有規(guī)律,不要打破規(guī)律,家里的擺放要整齊,有固定的地點。學生在生活上養(yǎng)成了謹慎的習慣后,在學習上也會逐漸細心起來。
(五)教師和家長做好榜樣,學生作業(yè)要適量
許多學生“馬虎”,是因為教師和家長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學生做事的要求往往不夠嚴格,隨便應(yīng)付。學生每天面對最多的人是教師和父母,教師和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學生。所以,教師和家長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也都不能馬虎,應(yīng)認真對待。對學生所出現(xiàn)的馬虎情況不能掉以輕心,得認真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尋找恰當?shù)姆椒ń鉀Q。
在我們當前的學校里,教師不顧學生實際情況,盲目機械地讓學生做大量練習,無意義的重復性勞動太多,嚴重透支了學生體力,造成學生嚴重學習疲勞的心理,對學習失去興趣,應(yīng)該說,這是造成學生“馬虎”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太迫切,每天還要自己給學生留一些額外的作業(yè),學生本來做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已經(jīng)很疲憊了,再做家長布置的,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做一些練習是必要的,目的是為了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只要達到學生掌握的目的就可以了,老師也好、家長也好,留作業(yè)決不是為“治”學生,如果我們的教師對自己的學生和他們的學習情況有個清醒認識的話,那就不會盲目地把學生置身于機械重復的無意義勞動之中。
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要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糾正學生不良習慣,促進孩子身心發(fā)展我們應(yīng)該聯(lián)合家庭、社會,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