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蘭, 寧繼鳴(.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語言服務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0006;
2.山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語言傳播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個既定傳播函數(shù)中,某種語言或語言種類在交際網(wǎng)絡中所占比重的增加”[注]Robert Phillipson.語言領域的帝國主[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其實質是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數(shù)量的增加,以及該語言使用范圍的擴大[注]賀陽.漢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漢語國際傳播[J].語言文字應用,2008,(2);王海蘭,寧繼鳴.基于個體語言技能資本投資特性的語言傳播規(guī)律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4,(3).。從宏觀上看,語言傳播是經(jīng)濟、政治、社會、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微觀的視角看,語言傳播歸根結蒂在于個體對這種語言的學習和使用,經(jīng)濟、政治、社會、科技等宏觀因素最終都要通過作用于人,才能對語言傳播產生實質性影響,脫離了個體的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行為,語言傳播將無從談起。從某種程度上說,語言傳播與個體對這種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是同一個過程,只要有人使用或學習這種語言,該語言就在傳播;同樣,只有當人們使用和學習這種語言時,這種語言才得以傳播。因此,個體的語言選擇和語言使用行為是語言國際傳播的重要微觀基礎,探索語言國際傳播的路徑需要從剖析個體的語言行為入手,通過影響和改變個體的語言行為來實現(xiàn)。
從經(jīng)濟學的視角看,個體對母語以外其他語言的學習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注]Grenier,Gilles,and Fran?ois Vaillancourt.1983,“An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4(6):471~483;Grin,F(xiàn).1995,“ The economics of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a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6,pp.227~231;Chiswick,B.R.,Patrinos,H.A.&Tamayo,S.D.1996,“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Application to Education”,working paper,World Bank;Garrouste,Christelle .2008,“ Language Skills and Economic Returns.Published in: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Vol.6,No.2.pp.187~202.,人們學習一種語言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同時獲得一定收益。個體基于對語言學習成本-收益的考察而決定是否學習這種語言,當學習一種語言所獲得的收益大于支付的成本時,個體才會選擇學習該語言。因此,從微觀個體的語言學習動因視角看,影響語言傳播規(guī)模和程度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學習這種語言的成本,包括需要支付的學費、教材費等貨幣成本,以及由學習這種語言的難易程度和學習效率等因素決定的時間成本等;二是學習這種語言獲得的收益,包括掌握該語言技能可能獲得的高工資率和高就業(yè)率帶來的經(jīng)濟收益,以及交際機會增加、更好的文化融入等非市場收益。學習一種語言的收益由該語言使用國的經(jīng)濟實力、所承載的文化影響力、以及使用者數(shù)量等因素決定。
漢語國際傳播遵循語言國際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其核心在于漢語學習者群體的擴大和使用范圍的拓寬。從這個視角出發(fā),個體的漢語學習和使用行為是漢語國際傳播戰(zhàn)略制定的微觀基礎。近年來,不少學者從個體漢語學習動機的視角探討漢語國際傳播問題。賀陽[注]賀陽.漢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漢語國際傳播[J].語言文字應用,2008,(2).探討了漢語學習者的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國際傳播的相關性,從激發(fā)個體的漢語學習動機出發(fā),從漢語的有用易學和積極拓展?jié)h語的國際用途兩個層面提出了漢語國際傳播的策略。盧德平[注]盧德平.漢語國際傳播的推拉因素:一個框架性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建立基于漢語國際傳播推拉因素的分析框架,提出漢語國際傳播不僅要考慮傳播國推的因素,同時要考慮對象國的拉力因素,拉力因素中就包含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中的使用行為等。
本文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學習者為對象開展問卷調查,通過實證分析明確微觀個體學習漢語的主要動因和目的,即個體為什么學習漢語和學習漢語是為了獲得什么,為宏觀上理解漢語國際傳播尋找微觀基礎,探討基于適應和滿足個體學習漢語的動因和目的的漢語國際傳播路徑。
外語的習得與母語的獲得不同,外語的習得,特別是成年人的外語習得,通常要經(jīng)歷一個有意識、主動的學習過程,這個學習過程的啟動和持續(xù)都是特定學習動機驅動的結果[注]賀陽.漢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漢語國際傳播[J].語言文字應用,2008,(2).。從經(jīng)濟學的視角看,語言學習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形式,個體的語言學習行為是基于自身利益追求而做出的選擇,語言學習的成本和收益是影響個體是否學習一種語言的重要決策變量。擴大漢語學習者群體,增加漢語學習者數(shù)量,實現(xiàn)漢語國際傳播,關鍵在于提高個體學習漢語的收益,降低其學習成本,使個體投資漢語可以獲得大于零的凈收益,并且這種凈收益能夠持續(xù)下去。
個體學習和使用一種語言的動因和目的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多樣性和復雜性反映了個體對語言學習成本的考察和語言學習不同收益形式的追求。改革開放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漢語學習者數(shù)量逐年增加,漢語學習需求日益多樣化,學習漢語的原因也越來越多元化。根據(jù)國家漢辦的粗略估算,目前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shù)已超過1億。漢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多種多樣,有的為了了解中國文化,有的因為經(jīng)濟動機,有的出于父母的要求,有的則沒有明確的原因,等等。本文在二語習得動機理論和語言經(jīng)濟學關于個體的語言選擇和語言學習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對個案的深度訪談設計問卷,面向韓國、泰國、蒙古、南非等多個國家的漢語學習者開展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得出構成個體學習漢語動因和目的的主要維度,及其占主導作用的維度,探討基于滿足和適應個體漢語學習動因的漢語國際傳播路徑。
本文以國內山東大學和浙江大學2所大學的外國留學生,以及海外泰國11所大中學學校的漢語學習者、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和荷蘭萊頓大學孔子學院的學員為調查對象,隨機發(fā)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762份,回收率為76.2%。受試者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年齡為12歲~60歲,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程度的漢語水平(初級、中級和高級)和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本科、碩士和博士),既有獎學金學生也有自費生,有全日制學生,也包括部分在職人員,這可以避開由于單一漢語水平、單一國家、單一類型的影響帶來的偏差,使得分析結果有一定代表性和較強的說服力。
本文主要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的漢語學習動因和目的量表是作者以二語習得的動機理論和語言經(jīng)濟學關于語言選擇的有關理論為理論基礎,結合對部分來華留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同時選取100名外國留學生進行試測后進行修改補充編制而成的。量表共設置了53項問題,每項問題分為完全同意、同意、無所謂同意和不同意、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5個等級,分別賦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
1.因子分析
對53項問題進行KMO and Bartlett檢驗,得到KM0=0.917,接近1,巴特利球體檢驗的p值為0.00<0.05,表明原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隨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7個公共因子,對53個測度項進行若干次分析,逐次剔除無效測度項,最后保留32個項目。提取的7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率為67.372%,即約67.4%的總方差可以由7個潛在因子或維度解釋。
表1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明了32個有效測度項在7個潛在因子上的因子載荷,即7個潛在因子所支配的測度項。由表1可以看出7個因子之間沒有交叉支配,即每個測度項只受一個因子的影響,且沒有單指標因子出現(xiàn),即一個因子至少支配2個測度項。根據(jù)每個因子支配的測度項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分別給7個因子命名:(1)經(jīng)濟動機因子(ECONOMY),強調 “為獲得經(jīng)濟收益”而學習漢語,包含可以在工作中更有競爭力、可以獲得更多就業(yè)機會、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晉升等8個測度項;(2)教育動機因子(EDUCATION),強調“為獲得教育機會”而學習漢語,包含想獲得學位、需要到中國學習其他專業(yè)、想獲得更多教育機會等5個測度項;(3)環(huán)境因素因子(ENVIRONMENT),強調“因父母和周圍環(huán)境因素影響”而學習漢語,包含父母希望我學習漢語、身邊對我很重要的人認為我需要學習漢語等4個測度項;(4)社會地位動機因子(STATUS),強調“為獲得更高社會地位”而學習漢語,包括認為學習漢語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標志、學會漢語可以使我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等4個測度項;(5)學習成本因子(COST),強調 “因學漢語的成本低”而學習漢語,包含學習漢語的費用比較低、來中國留學費用低、學習漢語比較容易等5個測度項;(6)個人興趣因子(INTEREST),強調“因為個人興趣”而學習漢語,包含喜歡漢語、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和喜歡中國人等3個測度項;(7)期望在中國停留因子(STAY-IN-CHINA),強調“因希望在中國生活和工作”而學習漢語,包括希望能在中國生活、希望能在中國工作等3個測度項。
2.操作化和7個維度的排序
通過7個維度的均值比較以及對7個緯度所支配測度項的認同百分比對7個緯度進行排序,找出受試者學習漢語最主要的動因和目的。
首先看均值比較。32個測度項的整體克朗巴赫系數(shù)(Cronbach’Alpha)為0.925,7個因子所支配測度項的克朗巴赫系數(shù)(Cronbach’ Alpha)在0.778~0.921之間,體現(xiàn)了較高的可靠性,每個維度內的問題可以看作單一維度進行累加。為了強調每一維度的整體性而非獨立的測度項,調查采用每一維度的平均值作為整個分析的基礎。例如,個人興趣這一維度支配了Q1,Q2和Q33個測度項,那么INTEREST值為(Q1+Q2+Q3)/3,INTEREST得分越高表明調查者對因為個人興趣而學漢語的認同度越高。根據(jù)該公式,得出漢語學習的原因和目的的7個維度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漢語學習的原因和目的的7維度描述統(tǒng)計
由表2可知,在構成學習漢語動因和目的的7個維度中,均值最高的是ECONOMY和INTEREST,兩者都接近4分,這表明整體而言,調查對象十分認同學習漢語是為獲得經(jīng)濟利益或因為個人興趣。據(jù)此,我們可以認為當前個體學習漢語最主要是出于對未來就業(yè)、收入等經(jīng)濟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出于對漢語或中國文化的喜愛等個人興趣的考慮。這個結果與我們的經(jīng)驗判斷是一致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貿易參與度不斷加深,中國經(jīng)濟與世界經(jīng)濟相互依存趨勢持續(xù)走強,越來越多的國家、企業(yè)和個人與中國建立了密切的經(jīng)濟貿易和教育文化合作關系。隨之而來的是,在國際勞動力市場中,對掌握漢語技能的勞動者的需求上升,漢語的經(jīng)濟價值和國際影響力也在日益上升,漢語學習者或使用者所掌握的語言技能資本存量隨著漢語的“升值”而“升值”。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者把漢語技能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來進行學習,而且這種趨勢將隨著中國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進一步增強。
EDUCATION、STAY-IN-CHINA、STATUS的均值都略高于3分,但并不是很高,表明整體而言,對4個原因和目的的認同處于無所謂同意和不同意與同意之間,但更接近前者。COST的均值最低,少于3分,表明整體上來說,受試者不認同因為學習成本低而選擇學習漢語。
其次看對7個緯度的認同百分比。為了進一步說明7個緯度的排序,通過每一個維度所支配的測度項的認同程度來統(tǒng)計7個緯度的整體認同百分比。由因子分析可知,ECONOMY、EDUCATION、ENVIRONMENT、STATUS、COST、INTEREST和STAY-IN-CHINA7個緯度所支配的測度項數(shù)量分別為8、5、4、4、5、3和3。假設在每個緯度所支配的測度項中,如果受試者對其中至少67%(三分之二或以上)的測度項都選擇同意或完全同意,那么就視其同意該維度為學習漢語的動因和目的。例如,STATUS支配了4個測度項,如果受試者對其中的3項或4項都選擇同意和完全同意,則視其認同學習漢語是為獲得社會地位。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統(tǒng)計,得到7個緯度的認同百分比,如圖1所示。
圖1 漢語學習動因和目的的7個緯度認同百分比
圖1表明,在構成漢語學習動因和目的的7個緯度中,受試者認同度最高的是INTEREST,68%的調查對象同意學習漢語是出于個人興趣,其次是ECONOMY和EDUCATION,一半以上的受試者同意學習漢語是為了獲得經(jīng)濟利益或為獲得教育機會。認同百分比最低的是ENVIRONMENT和COST,只有少部分人同意學習漢語是因為父母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或者是因為學習成本低。
綜合均值比較和認同百分比比較,可以得到一個基本判定:個人興趣、為獲得經(jīng)濟利益和為獲得教育機會是當前母語非漢語者學習漢語的3個主要動因和目的,學習成本低還未成為人們選擇學習漢語的主要原因。
戰(zhàn)爭和殖民擴張曾經(jīng)是語言傳播的重要途徑,但是到了當代社會,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民族主義思想崛起,依靠武力或政治強權已經(jīng)無法強迫他國學習某種語言,語言的傳播更多依賴于經(jīng)貿文化交流或其他國家及其國民基于自身利益追求而進行的自主決策。政府可以通過影響個體語言投資的成本-收益來影響個體語言選擇[注]寧繼鳴,王海蘭.政府對個體語言技能資本投資的影響[J].理論學刊,2013,(7).,這也是一國政府在推動本國語言對外傳播方面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基礎和決策依據(jù)。
漢語國際傳播從本質上來說依賴于個體對漢語的學習和使用,因此漢語傳播的路徑在于影響個體對漢語的選擇,包括學習選擇和使用選擇。能夠影響個體學習和使用漢語的路徑都可以成為推動漢語國際傳播的途徑。上述漢語學習者漢語學習動因和目的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經(jīng)濟動機、個體興趣和教育動機是當前個體學習漢語最重要的原因,學習成本低還未成為影響個體選擇漢語的主要因素?;诜治鼋Y果,本文從影響和適應個體漢語學習動因出發(fā),從經(jīng)濟、文化、教育、漢語國際推廣4個方面提出漢語國際傳播的路徑選擇。
語言與經(jīng)濟具有天然的密切關系。作為交流的工具,人類的一切經(jīng)濟行為都離不開語言,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語言的演變、傳播、消亡都產生著重要影響?!罢Z言強,則經(jīng)濟強”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語言的強大不僅給一國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同時帶來政治、文化、社會等綜合收益,反過來,“經(jīng)濟強,則語言強”也并非無條件成立,經(jīng)濟強只是語言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例如日本,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日本經(jīng)濟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在日本經(jīng)濟達到頂峰時,日語并未隨其經(jīng)濟的強大而自然強大。從微觀個體的語言技能投資行為看,只有當學習一種語言所能獲得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時,理性個體才會選擇學習這種語言。對于以獲得經(jīng)濟收益為主要目的語言學習行為而言,勞動力市場是個體語言技能實現(xiàn)其經(jīng)濟收益的社會中介,個體只有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與其所掌握的語言技能相匹配的崗位,其在語言學習上的投資才能真正實現(xiàn)收益。因此,從經(jīng)濟角度看,激勵個體選擇學習漢語,促進漢語國際傳播,一種可行的路徑是擴大漢語在國際經(jīng)貿中的使用,在國際勞動力市場上創(chuàng)造更多與漢語技能相關的就業(yè)崗位,使個體掌握漢語技能后獲得足夠的經(jīng)濟回報率,包括增加就業(yè)機會,提高工資率等。
經(jīng)濟收益是個體進行語言技能資本投資最重要的一種收益形式。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獲得經(jīng)濟收益”是當前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主要目的,這是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所帶來的漢語升值。為獲得經(jīng)濟收益而進行語言技能資本投資,其持久收益來源于勞動力市場對該語言技能資本的持久需求,因此,只有當國際勞動力市場上能提供更多的與漢語技能相關的就業(yè)崗位時,才會不斷有人為獲得經(jīng)濟收益而學習漢語[注]王海蘭.個體語言技能資本投資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
我國經(jīng)濟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經(jīng)濟貿易關聯(lián)的日益加強,將會自然而然地擴大漢語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使?jié)h語的經(jīng)濟價值得以提升,掌握漢語技能的人可以獲得高收益,進而產生更多的漢語學習需求。從推動漢語國際傳播的角度看,除了適應和滿足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所引致的自發(fā)性漢語學習需求外,還應因勢利導,主動地借助經(jīng)濟發(fā)展的推力提高漢語的價值,使國際勞動力市場產生更多與漢語技能相關的就業(yè)崗位,創(chuàng)造更大的漢語學習需求。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可以采取一些具體措施:例如,在中國出口的產品中配備漢字說明,這不僅使?jié)h語言文字伴隨中國產品走向世界,同時它可能對采購和銷售中國產品者的漢語水平提出要求,那些會漢語的人將更有可能獲得這份工作,或者相比于不懂漢語的人獲得更高工資。再如,在經(jīng)貿談判、簽訂經(jīng)貿合同時適當使用中文,這將會促使期望與中國開展商貿往來的公司聘用懂中文的翻譯人員,創(chuàng)造更多需要漢語技能的就業(yè)崗位,這也將推進個體選擇學習漢語。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充分發(fā)揮漢語在“貿易聯(lián)通”中的作用,促進漢語在“一帶一路”貿易中的使用,提升漢語經(jīng)濟價值,以此促進漢語的國際傳播。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語言傳播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語言傳播必然帶動文化傳播,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同時還應當看到文化傳播也能極大地推動語言傳播,一國通過提升其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可以激發(fā)他國對這種文化所依附語言的學習,文化傳播也是語言傳播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如韓國語,從使用人數(shù)上看屬于小語種,但其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創(chuàng)造了民族語言國際傳播的“神話”。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不僅在中國大陸、港臺和一些東南亞等地,在東歐、北美等地也先后刮起了“韓流風”,掀起了“韓語熱”,目前韓語的使用率在世界幾千種語言中已經(jīng)排名在前11的位置,而推動韓語快速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韓國影視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韓劇”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有力地推動了韓語的傳播[注]寧繼鳴.漢語國際推廣:關于孔子學院的經(jīng)濟學分析與建議[D].山東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實證分析顯示,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喜愛和學習興趣是當前漢語學習者選擇漢語的重要原因。在所有受試者中,有72%的人認為學漢語是因為喜歡漢語,69%的人認為學漢語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漢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將自然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反過來,中國幾千年的優(yōu)秀文明又是吸引海外民眾學習漢語的重要動因,對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推動漢語傳播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喜愛一直是眾多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重要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優(yōu)美獨特的漢語,以其特有的神奇魅力吸引著世界其他民族和人們。漢語國際傳播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相輔相成,二者互為途徑,又互為結果,需同時推進。
為推動漢語國際傳播,從文化發(fā)展角度可以采取一些具體措施:如加快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升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和份額;加快中國影視、動漫的發(fā)展與傳播,通過影視傳播帶動漢語傳播;加快符合國際傳播規(guī)律的中文圖書的研發(fā)與國際推廣等。通過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進而吸引海外民眾基于對中華文化的喜愛或向往而學習漢語。當然,由于文化天然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任何一種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都必須重視對傳播環(huán)境、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和受眾需求等要素的選擇與判斷,受篇幅所限,本文對此不展開論述。
語言具有文化屬性和工具屬性雙重屬性,這種雙重屬性決定了語言技能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個體掌握某種語言技能后,不僅可以通過該語言技能直接獲得收益,如從事翻譯、外語教學等職業(yè),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其他教育人力資本。個體只有掌握語言技能后才能獲得由該語言所承載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語言學習成為人們進行其他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必然選擇和必要手段。換言之,獲得其他教育人力資本也是個體進行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全球化發(fā)展帶動了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等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為適應這一國際化發(fā)展的趨勢,個體越來越需要通過對第二語言的學習來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與此相關的各類教育成為當今語言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例如,就當前國內興起的“英語熱”而言,其中一部分群體加大投資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出國深造,希望在國外獲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和英國以其發(fā)達的高等教育,每年吸引大批學生來本國留學,對英語在世界范圍的國際傳播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我國采取的來華留學資助政策,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華進行漢語和其他專業(yè)的學習。同時,伴隨國際社會不斷興起的漢語學習高潮,已有67個國家和地區(qū)頒布了政令,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或設為高考科目,學生可以通過漢語學習獲得更多教育機會。本文調查結果顯示,52%的受試者認為學習漢語是“為了獲得教育機會”,來華留學、增加上大學的機會等成為個體學習漢語的重要目的之一。
發(fā)揮教育在漢語傳播中的作用,既要有宏觀層面教育改革的推進,還需要微觀層面教學策略的改進,其核心是實現(xiàn)漢語學習者的教育人力資本增值和教育成本減少。首先,要繼續(xù)推進教育改革,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高國內教育文憑的“含金量”,以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吸引外國人來華留學。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為指導原則,擴大教育開放,引進先進教育理念和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教育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其次,促進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通過政府間、學校間等多種合作形式,提升漢語在國外教育中的地位,推動漢語進入當?shù)貒窠逃w系。最后,改進漢語教學策略,提高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效率,降低學習成本。漢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果不在可能范圍內降低漢語的學習難度,減少學習成本,學習者就可能產生畏難心理,一定程度上阻礙漢語的國際傳播[注]賀陽.漢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漢語國際傳播[J].語言文字應用,2008,(2).。改進漢語教學策略,使?jié)h語學習更容易,更高效,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信心,也是從教育層面推動漢語國際傳播的一項重要措施。
語言國際推廣與語言國際傳播是兩個密切相關,但又相互區(qū)別的概念。語言國際推廣是指一國出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為推廣本民族語言的國際傳播和發(fā)展而開展的活動,提供的產品和相應的服務[注]寧繼鳴.語言國際推廣:全球公共產品和國家公共產品的二重性[J].文史哲,2008,(3).,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行為。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世界主要國家都積極投身于本國語言的對外推廣,并取得顯著成效。從理論上來說,只要具備對外推廣民族語言的實力和能力的國家都會基于對本國利益的追求,采取主動性的語言國際推廣戰(zhàn)略。語言國際傳播強調一種語言其學習者和使用者數(shù)量的增加,以及使用范圍的擴大,而這一過程可能是國家或機構有意識推動的結果,也可能是個體自發(fā)決策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界定二者的關系:
首先,語言國際傳播是語言國際推廣的重要目標,語言國際推廣則是語言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世界主要國家都在積極推廣本國語言,從服務于本國利益的角度看,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國語言的國際地位,擴大使用范圍,實質就是推動語言的國際傳播。語言國際推廣作為有組織、有計劃的專門性活動,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各推廣國不僅將語言推廣工作明確定位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制定了積極的語言推廣政策,建立形式靈活多樣的語言推廣機構,提供大量的資金投入等,形成并建立了完善、堅實的語言國際推廣支撐體系[注]寧繼鳴.漢語國際推廣:關于孔子學院的經(jīng)濟學分析與建議[D].山東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不同國家所采取的語言國際推廣戰(zhàn)略和具體措施都將對個體的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行為產生影響,包括學習收益的提升和學習成本的降低,吸引更多個體學習和使用這種語言,其結果就是語言的傳播。前面我們提到,語言傳播具有自發(fā)性,當個體經(jīng)過語言學習的成本-收益比較,認為其收益大于成本時,就可能做出學習這種語言的決策。語言國際推廣最核心的一點是,它是一種主動的、有組織、有計劃,同時具有一定目的性的行為,通過建立海外語言國際推廣機構、派遣語言教師等措施,可以大大促進一國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yōu)化配置,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和改變個體學習這種語言的成本-收益結構,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滿足語言學習者的需求,因此能吸引更多個體學習該語言,提高語言傳播的速度。
其次,一種語言的國際傳播受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是多種宏觀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語言國際推廣僅僅是推動語言傳播的一種路徑。語言國際推廣目標的實現(xiàn),一方面取決于語言推廣的戰(zhàn)略和策略,另一方面取決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所決定的語言的價值,語言國際推廣必須遵循個體的語言學習行為機制和語言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真正的傳播效果。
為適應國際社會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旺盛需求,2002年我國開始醞釀借鑒其他國家推廣本國語言的經(jīng)驗,在海外設立漢語教學和推廣機構,進行有組織、成建制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由國家12個部委參與協(xié)作,政府、高校、企業(yè)、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以孔子學院為龍頭的漢語國際推廣體系,有利推動了漢語在海外的傳播,不僅滿足了國際社會的漢語學習需求,同時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需求。漢語國際推廣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效,一方面是因為漢語國際推廣本身適應了世界各國了解漢語和中化文化,以及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需求;另一方面它整合調動了國內優(yōu)質教育文化資源,通過中外合作實現(xiàn)了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與有效流通,大大降低了海外民眾學習漢語的成本。為進一步滿足海外漢語學習需求,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與認識,我們需要加強漢語國際教育,提高孔子學院辦學質量,加快孔子學院的內涵發(fā)展,進一步推動漢語國際傳播。與此同時,應加強漢語國際推廣和孔子學院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協(xié)同對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框架下定位和規(guī)劃漢語國際傳播。
在中國經(jīng)濟日益融入世界,其影響力和重要性迅速上升的進程中,漢語國際地位的提升成為維持我國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深化國際分工,在國際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的重要因素。加快漢語國際傳播成為國家的戰(zhàn)略選擇,也是國家面臨的歷史機遇。
最后有三點需特別強調:第一,漢語國際傳播受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本文僅僅是在對個體漢語學習的動因和目的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從影響和適應個體漢語學習行為的角度提出傳播路徑和具體措施。加快漢語國際傳播還需要其他路徑的配合,例如提高漢語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等。第二,本文所提出的漢語國際傳播經(jīng)濟路徑、文化路徑、教育路徑和漢語國際推廣路徑,這4種路徑是相互交叉,并非完全獨立的,例如經(jīng)濟路徑中也包含著文化路徑。需要通過4種路徑的綜合作用達到影響和改變個體學習漢語的成本-收益的最佳效果。第三,漢語國際傳播本身并不是最終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漢語國際傳播要服務于我國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發(fā)展的需要,在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應該樹立成本-收益意識,力求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漢語國際傳播效果,實現(xiàn)漢語國際傳播的增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