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兔
吳哥窟也叫吳哥寺,位于柬埔寨北部叢林中,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被稱為柬埔寨國寶,連柬埔寨國旗上都有吳哥窟的造型,可見它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神圣的地位。
柬埔寨舊稱高棉,802年,國王阇耶跋摩二世將都城遷到吳哥地區(qū),開啟了吳哥王朝的歷史。吳哥王朝曾經(jīng)強盛一時,疆域遼闊,領(lǐng)土包括現(xiàn)在柬埔寨的全部以及泰國、老撾、緬甸和越南的部分領(lǐng)土,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
吳哥窟旁邊的巴戎寺內(nèi)有49座巨大的四面佛雕像,個個面帶笑容,被稱為“高棉的微笑”。
據(jù)說是仿照當(dāng)時國王的面容雕刻的。
當(dāng)時的吳哥王朝大興土木,修建了王城及數(shù)百座大大小小的寺廟。300多年后,到了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時,他更是舉全國之力,花30多年的時間建造了吳哥窟,并將其作為國寺,供奉印度教的毗濕奴神,吳哥窟的原名就叫“毗濕奴的神殿”。
從空中俯瞰吳哥窟,就像一個方方正正的盒子,最外圍是一條護城河,里面是綠洲,中心建筑位于綠洲的中央。之所以這樣設(shè)計,是因為吳哥窟代表了印度教中對于“世界”的認知:綠洲中央的廟山和圣塔,象征著印度教世界的中心——須彌山,外面的護城河則代表了圍繞著須彌山的咸海。
吳哥窟的墻面上有許多精美的浮雕,內(nèi)容多是神話故事和王室生活。當(dāng)時的吳哥王朝可謂是豐衣足食之地,很多來做生意的中國人都流連忘返,甚至定居于此。
后來,吳哥王朝衰落,暹羅(今泰國)軍隊在1431年攻陷了吳哥城,王朝被迫遷都金邊,金邊也就是現(xiàn)在柬埔寨的首都。吳哥窟從此被遺棄,逐漸湮沒在雨林深處。
400多年后,法國生物學(xué)家亨利·穆奧尋找熱帶動物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一失落的古跡,隨后圖文并茂的《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一書問世,一下子震驚了全世界,吳哥窟從此舉世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