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成
和小學生相比,初中生已經具有較強的個人意識;和高中生相比,他們的心智還沒足夠成熟,自控力不強。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我常用暗示教育進行班級管理,引導學生規(guī)范言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最常用的暗示教育方法有:語言暗示、表情暗示和動作暗示。
語言暗示即意在言外,能有效地傳遞信息、交流感情,這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容易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有一次,我們班一位平時成績排名靠前的男同學在英語考試中作弊。在后來的總結里,假如我直接指出他舞弊,一定傷害他的自尊。于是,我換了一種方式說:“你一直很刻苦,成績也不錯。我很理解你想取得更好成績的心情。但是,我希望你能用正確的方法去真正地提高成績,讓同學們心服口服,成為大家的榜樣?!甭犃宋业脑捄螅t著臉低下了頭。后來,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表情暗示是指用表情傳達多種信息,主要用沉默、眼神等來表達。嚴肅的面孔表達了教師認真的態(tài)度或是不愉快的心情。沉默,學生在上課時間注意力分散,教師只需停止說話,以沉默給學生啟發(fā),學生就會明白應集中精力聽課。眼神暗示,上課時間學生開小差,老師只需看他一眼,用眼神給予暗示,學生自然會收斂,這既保全了學生的面子,又避免了因批評引起的反感和對抗情緒。
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tài)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皺眉是反感,微笑是喜歡,豎大姆指是贊許。用行為替代語言,有時更親切、更具說服力,還能在公共場合維護學生的自尊。教師在口頭上嘉許學生的好行為,宜配合點點頭、拍拍肩等適當的體態(tài)語言,從而表示老師對學生的感情和鼓勵,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暗示教育的原則與策略。因為暗示能產生正負兩方面的效應,為了提升暗示教育的效果,應該注意暗示教育的典范性、目的性和情境性。
暗示教育的典范性通俗地說,就是指教師要成為孩子們行為的榜樣。我們學校是農村寄宿學校,有少數同學早上喜歡睡懶覺,晨操總是遲到。我并沒有厲聲呵斥他們,而是在每天起床鈴聲一響,便出現在學生寢室門口。學生們看到我的身影后,便會迅速起床。從開學到期末,每天如此。我們班再也沒有人晨操遲到過,同時我的行動也贏得學生的尊敬與信任。
暗示教育的情境性指的是暗示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農村學校很多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很少有人喜歡朗讀,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就更少了。面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一個場景。在一個同學的生日會上,我先播放了英文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再問同學們好不好聽。同學們沸騰了。我趕緊找了一個膽大的學生用英語把《Happy Birthday to You》唱了一遍,然后大大地表揚了他一番。看到其他同學臉上露出羨慕的表情,我暗自高興。接著,我又提議大家一起來做丟沙包游戲,被抓住者就得大聲用三句英語介紹自己。最初,有幾個同學還有點膽怯,后來,同學們放開了,一個比一個說得帶勁。第二天的晨讀課,我老遠就聽到同學們朗讀英語的聲音,同學們看到老師滿意的笑容,聲音越來越響。
最后,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及時反思暗示藝術產生的效應。班級管理過程中,暗示教育無時無刻存在,班主任需要不斷地觀察暗示的效果積極與否,反思教育教學中暗示教育是否運用得當,并及時做出調整,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把握暗示技巧,使班主任工作的一言一行都成為一種有效的教育行為。
(作者單位:洞口縣秀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