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鋒
【摘 要】目的對于成人肛腸手術期間開展骶管麻醉的具體方法、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施行分析與總結。方法 將我們醫(yī)院在過去一年之內所接診的接受成人肛腸手術治療病人資料100例施行分析,所選100例成人肛腸手術病人采取數字法加以分組,給予對照組成人肛腸手術病人局部麻醉,給予研究組成人肛腸手術病人骶管麻醉,對比兩組成人肛腸手術病人的麻醉效果以及安全性情況。結果 兩組成人肛腸手術病人接受不同麻醉措施之后的麻醉優(yōu)良率對比差異明顯;兩組病人產生不良反應幾率對比差異明顯。結論 臨床中針對成人肛腸手術病人,為其開展骶管麻醉效果理想,麻醉安全性高,應該給予大力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成人肛腸手術;骶管麻醉;麻醉效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1
因為常人的骶尾部變異率比較高,所以在為其施行骶管麻醉期間,成功幾率不高,但是由于現在麻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骶骨阻滯麻醉成功率得到顯著升高,麻醉效果理想[1]。本文將我們醫(yī)院在過去一年之內所接診的接受成人肛腸手術治療病人資料100例施行分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們醫(yī)院在過去一年之內所接診的接受成人肛腸手術治療病人資料100例施行分析(2017.1-2018.1),所選100例成人肛腸手術病人采取數字法加以分組,給予對照組成人肛腸手術病人局部麻醉,給予研究組成人肛腸手術病人骶管麻醉;對照組病人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63歲,平均33.3±15.7歲,其中包含肛裂病人5例,肛瘺病人5例,混合痔病人30例,直腸肛周膿腫病人2例,其他8例;研究組病人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61歲,平均34.3±15.2歲,其中包含肛裂病人6例,肛瘺病人5例,混合痔病人30例,直腸肛周膿腫病人2例,其他7例。
1.2 方法
對照組病人接受局部麻醉:選取利多卡因10ml到20ml施行麻醉,每次使用劑量不可以大于20ml[2]。
研究組病人接受骶管麻醉:病人保持右側臥位,對于骶裂孔準備進行定位,骶裂孔屬于第四骶骨棘突以及左右骶骨角所構成的三角形,采取碘伏對于病人的骶尾部開展常規(guī)的消毒,手持注射器,無需進行表皮局部麻醉,采取垂直進針,在針尖通過皮膚與皮下,到達骶尾韌帶期間存在阻力,穿過骶尾韌帶之后出現落空感,回抽無血及腦脊液,推藥阻力不大,代表穿刺成功,緩慢推注1.2%利多卡因5ml,觀察病人5分鐘之內是否產生不良反應,如果沒有出現不良反應,需要推注剩余藥物到骶管腔[3-4]。
1.3 評價標準
病人手術過程中疼痛感顯著,導致病人不能夠良好配合手術,同時肛門松弛較差,代表麻醉效果差。
病人手術過程中出現輕微疼痛,能夠耐受,肛門松弛度一般,代表麻醉效果良。
病人手術過程中沒有疼痛與不適感,肛門松弛良好,代表麻醉效果優(yōu)[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研究結果計算出的具體數據利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加以數據處理。 在對數據開展處理過程中, t 值代表檢驗計量資料,卡方代表檢驗計數資料, 組間數據差異利用P 值表示,將其作為判斷標準:如果所得P<0.05,那么表明計算出的各項數據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如果所得P>0.05,那么表明計算出的各項數據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兩組成人肛腸手術病人接受不同麻醉措施之后的麻醉優(yōu)良率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研究組中產生尿潴留1例,不良反應幾率為2.0%,對照組中產生皮膚瘙癢2例,腹痛3例,尿潴留2例,不良反應出現幾率為14.0%,兩組病人產生不良反應幾率對比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成人肛腸手術期間開展骶管麻醉能夠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促進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應出現風險,麻醉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徐妍麗.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骶管阻滯在肛腸手術中的應用[J].包頭醫(yī)學 院學報,2015,(1):50-51.
JianhuYuan,袁建虎,TianzuoLi,etal.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骶管阻滯在成人 肛腸手術的臨床觀察[C].//北京結直腸肛門病學術交流會暨盧克捷學 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2012:146-148.
姜崇發(fā).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復合異丙酚在肛腸手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 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6,(10):1887-1888.
趙宏,李亦梅.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骶管阻滯在肛腸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比較[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8):882-883.
王尚平,王芳麗,張書伶,等.骶管麻醉應用于肛腸手術的 麻醉效果及禁食安全分析[C].//北京國際肛腸大會暨第二 屆世紀壇國際結直腸肛門病論壇論文集.2010: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