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春夏江南小河,隨意截取一段,手砌兩堵泥墻,腳“哧溜”一下去,踩在滑涼的泥中,清水旋即成了渾水。小魚似乎也兩眼一抹黑,有的浮出了頭,有的水中亂撞,我探出雙手,不時觸碰到游動的小魚,享受著“渾水摸魚”的無比快樂。二十年倏忽而過,回味起來,小溪摸魚,仍是我童年最歡快的記憶。
每年暑假,我歸心似箭,奔回農(nóng)村老家。摸魚的功夫,我則是向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的堂弟學的。在我眼里,堂弟陳勇就屬于會學又會玩的人,從小摸魚的他,摸成了我們縣的高考狀元,摸進了無數(shù)學子夢寐以求的北大。老家村子的前方是一條河,河堤的一面是湖。江南水鄉(xiāng),河湖交錯,水網(wǎng)縱橫,有無數(shù)條小河流,也有無數(shù)浸滿童年的歡娛。
當家人午后酣眠,又或者當農(nóng)民田地干活,我們既沒有心思午休,更沒有心勁干活。天地就是我最好的游樂場,和春風一起,和陽光一道,和蟲鳥一樣,享受著最簡單的快樂。
日頭斜照,天氣燥熱,似乎就容易想起當年夏日游泳的小河,偶爾摸魚的小溪。不怕螞蝗鉆進皮膚,也不顧及曬得黑不溜秋,更不在乎一身泥巴。人來自大自然,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憑著學到的“三腳貓”功夫,即使不去老家,我也想下河摸魚。夏天來了,我感受不到炙熱的風,只惦念河水的味道。記不起是哪年的夏天,雨季驟歇,晴日當空。離家不遠的田里,有一水溝,不深不淺,恰好沒過我的膝蓋。我站在水中亂摸,居然攪動了一條大魚,水花四濺,心中狂喜。“這可是一條大家伙,還從來沒有抓過大魚?!奔又?,迅速圍追堵截,把它所有出口全部砌起了泥巴“高墻”。終于摸到了!滑一下從手中掠過,把我嚇得差點掉水里。那種感覺,就像摸到了一條大水蛇。其健美的體型已經(jīng)無法隱瞞身份:大鯰魚。找來一個大棍子,連追帶打,它終于束手就擒。抱著我的“戰(zhàn)利品”回家,母親很高興,鄰居來圍觀,透露了一個重大利好消息:鯰魚一般不獨自出沒,水里一定有洞,洞中一定還有鯰魚。
拎起鐵桶,飛奔到我的“戰(zhàn)場”。設伏、引誘,攪得不足兩平方米的“戰(zhàn)場”翻天覆地,一條,兩條,最終我又扛回了三條“巨無霸”的鯰魚。送給別人家兩條,自己留了一條,第一次吃鯰魚,的確并不美味。從此,我再也不吃鯰魚,但鯰魚卻成了我記憶中最美的“主角”。
南方下雨愁煞人,我愛下雨為摸魚。父親是老師,從小我就住在學校。學校前方就有一湖,不大而靜美,不淺卻魚多。湖東側有一長約十米寬約兩米的水閘,每到湖面漲水與水閘平臺微微持平時,不時便有小魚從湖中游到此處。那個水閘巷,成了游樂場,也經(jīng)常在此“撿漏”。
當然,撿過一個最大的“漏”,還是在老家一個水渠里。一條魚晃晃悠悠地從遠處飄來,也不知道死了多久,應該是被電站給電死的。但魚是一條好魚,扁扁的,白白的,既然說不出名,就應該嘗一下。撿回去,配上幾個青辣椒,爆炒幾勺,端上餐桌,臭得有味,大有臭鱖魚的肥美。
歲月不居,童年離我越來越遠,家鄉(xiāng)也回得越來越少。但摸魚的時光,在記憶的最深處卻始終未被時光的浪潮沖走。童年最美的游戲,就是我最美的童年。就像家中兒子書房里放的余秋雨一幅書法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唯有童年所見,方能滋養(yǎng)終身。”
(邱寶珊摘自《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