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之品
2019年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在這個喜慶的日子里,我們還是不得不說: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恐怕還是受了登月宇航員的誤導。比如在關于地球生命進化的事情上,他們挖了一個“深坑”,讓我們陷進去,原因就在于他們在月球上挖的坑不夠深,沒讓我們看到月球的真實歷史面貌。
當小行星撞擊月球或其他行星時,它們會部分蒸發(fā),并濺射到空中。當熔融碎片在空氣中時,一些會冷卻成微小的石英珠子,地質學家稱其為“撞擊性玻璃珠”。而后,這些石英珠又降回地面,年深日久,沉積到地底下。只要挖掘出它們,分析其組成,就可以推斷撞擊發(fā)生的時間。
美國宇航員在執(zhí)行歷次阿波羅任務時,采集了不少月面的土壤和巖石樣品。這些樣品中含有大量“撞擊性玻璃珠”。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過去5億年中形成的玻璃珠,幾乎與此前40億年中形成的一樣多。由此,科學家得出結論:過去5億年在月球上發(fā)生的小行星撞擊要遠遠多于其他時期。
事情真是這樣嗎?現(xiàn)在,美國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建立了一個關于“撞擊性玻璃珠”如何形成的電腦模型,來檢驗這一結論。
他們用模型模擬了這些玻璃珠在月面各個采集點的分布。他們讓小行星在過去30億年中保持同樣的頻率撞擊這些地點,發(fā)現(xiàn)要準確地估計撞擊頻率,至少要在地下挖到一米多深才行,否則單靠采集最上層十幾厘米處的樣品,很容易造成近期撞擊偏多的錯覺。換句話說,宇航員在采集樣品時沒挖得足夠深,導致我們無法一窺月球歷史的全貌。
為了估計小行星撞擊對地球的影響,我們往往求助于了解小行星撞擊月球的歷史。這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痕跡很容易被地球的地質活動抹去,但在月球上卻不存在這類地質活動,所以保存的記錄要完整得多。
大約5億年前的地質時期,即月球看起來似乎遭遇了更多的小行星撞擊的那個時期,對于地球上的生命也是特別重要的時期。在短期內(nèi)大量復雜生命急劇涌現(xiàn)的寒武紀大爆發(fā),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但我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引起的。
過去一些人認為,5億年前小行星撞擊的明顯增加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寒武紀復雜生命的劇增,因為很多小行星可能攜帶有太空生命的“種子”。但如果小行星撞擊并沒有明顯增加,那我們就必須尋找其他解釋了。